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适用于高海拔地区改性沥青的制备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6 10:31
  高海拔地区具有气温低、紫外辐射强的特点,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沥青路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更易出现低温开裂病害,同时紫外作用加剧了沥青的老化,使得沥青混合料使用寿命缩短。因此,高海拔地区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沥青胶结料的角度出发,制备了一种低温性能优良、耐老化能力强的复合改性沥青,以满足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的使用要求。(1)、选取韩国GS90基质沥青,通过三大指标和离析指标确定SBR和TPS改性剂及其添加顺序。设计正交试验确定复合改性沥青最佳制备工艺,进而在最佳制备工艺下,确定复合改性沥青改性剂最佳掺量,制备得到SBR/TPS复合改性沥青。其制备工艺为:将基质沥青加热到140℃,同时加入3%SBR和6%TPS,手动搅拌3min,溶胀30min后将温度升至165℃,开启高速剪切机,以5000r/min高速剪切60min,剪切完成后在140℃下发育35min至气泡完全消失。(2)、选用韩国GS90基质沥青、SBS改性沥青、SBR改性沥青及SBR/TPS复合改性沥青,通过旋转薄膜烘箱老化RTFOT、长期压力老化PAV及室内模拟紫外老化UV分别制取老化沥青,测试老化前后四种沥青的常... 

【文章来源】: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适用于高海拔地区改性沥青的制备及机理研究


裂缝开裂类

适用于高海拔地区改性沥青的制备及机理研究


永久变形类

适用于高海拔地区改性沥青的制备及机理研究


表面破坏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岩沥青-SBR复合改性乳化沥青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J]. 唐博,蒋送军,刘宁.  中外公路. 2018(05)
[2]SBS-胶粉-HDPE复合改性沥青制备工艺[J]. 何锐,黄鑫,仵江涛,王振军.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3]高寒高海拔地区改性沥青高低温性能研究[J]. 周水文,时敬涛,张蓉,张晓华,贾逸龙.  公路工程. 2017(06)
[4]基于TPS改性沥青应力吸收层材料性能研究[J]. 孙洁.  中外公路. 2017(03)
[5]高寒高海拔地区路面典型结构适应性研究[J]. 毛雪松,黄喆,朱凤杰.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8)
[6]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低温性能研究[J]. 刘红瑛,常睿,张铭铭,张振兴,郝培文.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7]紫外老化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高低温性能的影响[J]. 丁彪,柯文豪,左兴,雷宇,邹晓龙.  新型建筑材料. 2017(05)
[8]紫外老化对SBS改性沥青性能影响研究[J]. 张娟,李艳,郭平,邱业绩.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16(12)
[9]BBR试验的沥青低温性能及粘弹性分析[J]. 王琨,郝培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0)
[10]沥青材料的玻璃态转变温度求解及低温性能分析[J]. 黄优,刘朝晖,李盛.  材料导报. 2016(16)

博士论文
[1]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特殊路基结构变形机理及服役性能研究[D]. 邰博文.北京交通大学 2018
[2]贵州高海拔地区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适应性研究[D]. 陈尚江.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3]玻璃纤维—硅藻土复合改性沥青混凝土性能研究[D]. 许淳.吉林大学 2010
[4]沥青老化机理及再生技术研究[D]. 耿九光.长安大学 2009
[5]模拟紫外环境下沥青流变行为及老化机理的研究[D]. 王佳妮.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6]SBR反应共混改性沥青制备及结构与热贮存稳定性能研究[D]. 崔文峰.西北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SBR改性剂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的影响研究[D]. 刘兵兵.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
[2]高山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冻胀融沉机理及稳定性评价[D]. 朱凤杰.长安大学 2017
[3]高寒高海拔地区改性沥青材料适用性研究[D]. 刘豪.长安大学 2017
[4]抚顺地区SBR改性沥青及改性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研究[D]. 杨海霞.吉林大学 2016
[5]沥青结合料的热老化机理研究[D]. 欧阳言嵩.长安大学 2014
[6]多年冻土地区硅藻土改性沥青性能研究[D]. 王国安.重庆交通大学 2010
[7]SBR改性沥青在西藏地区路用性能研究[D]. 丁兰.重庆交通大学 2009
[8]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防治措施对比研究[D]. 白琦峰.东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00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000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e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