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鄂西黄陵断穹北部区域岩溶水系统特征及隧道工程适宜性探析

发布时间:2017-04-13 23:22

  本文关键词:鄂西黄陵断穹北部区域岩溶水系统特征及隧道工程适宜性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黄陵断穹与神农架穹窿之间分布大面积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拟建的我国西南地区与中原、华北、东北地区的快速客运主通道郑州至万州铁路经过该区域。岩溶及岩溶水问题是控制该区域内隧道工程的主要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对铁路线路方案的走向起决定性作用。鉴于此,开展黄陵断穹北部区域岩溶水系统特征及其隧道工程适宜性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详实的现场调查资料,并引进GIS技术,结合地下水系统理论,对研究区岩溶水系统进行系统划分及特征研究,具体以郑万铁路兴山-保康段两条线路方案为研究对象,探讨隧道工程适宜性。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区主要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可溶岩地层,分为三大可溶岩层组:(1)上震旦系(Z2),包括灯影组和陡山沱组;(2)下寒武-下奥陶系(?1-O1),包括寒武系石龙洞组、天河板组、覃家庙组、娄山关组,以及奥陶系南津关组、分乡组至牯牛潭组地层;(3)中、上奥陶系(O2+3),包括宝塔组、临湘组。其中,Z2、?1-O1层组分布面积广,岩性、厚度均较稳定。(2)上震旦系(Z2)可溶岩层组内,灯影组富水性中等,陡山沱组为弱富水性岩组;下寒武-下奥陶系(?1-O1)可溶岩层组内,寒武系石龙洞组和天河板组、覃家庙组、娄山关组为强富水性岩组,岩溶发育强烈,含水介质空间以溶隙-管道系统为主,奥陶系南津关组至红花园组、牯牛潭组富水性中等,大湾组为弱富水性岩组;中、上奥陶系(O2+3)可溶岩层组岩溶发育程度中等,富水性中等,含水介质空间以溶隙-溶洞为主。(3)研究区岩溶水的流动受长江及其支流香溪河、黄柏河、沮河的控制。其中,香溪河流域、黄柏河流域、沮河流域覆盖研究区的面积分别约为1052.23km2、1388.13 km2、1131.76 km2,可溶岩分布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76.3%、72.3%、73.6%。三大流域内地下水均以碳酸盐岩岩溶水为主。(4)考虑河网对岩溶水循环的控制,将研究区划分为长江北岸岩溶水系统(Ⅰ)、黄柏河岩溶水系统(Ⅱ)、沮河岩溶水系统(Ⅲ)、香溪河岩溶水系统(Ⅳ)四个一级岩溶水系统。又根据次级流域地表分水岭以及区域具有隔水意义的地质构造将一级岩溶水系统进一步划分为9个二级岩溶水系统:黄陵背斜西翼岩溶水系统(Ⅰ-1)、黄陵背斜东翼岩溶水系统(Ⅰ-2)、歇马-沮河岩溶水系统(Ⅲ-1)、马良-沮河岩溶水系统(Ⅲ-2)、龙口河岩溶水系统(Ⅳ-1)、姚家沟-香溪河岩溶水系统(Ⅳ-2)、兴山-香溪河岩溶水系统(Ⅳ-3)、高岚河岩溶水系统(Ⅳ-4)、七里峡岩溶水系统(Ⅳ-5)。(5)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对研究区进行隧道工程适宜性分区:工程适宜性较差、中等、较好区域的分布面积分别约为602.47 km2、1044.19 km2、795.46 km2,约占碳酸盐岩出露面积的25%、43%、32%。根据GIS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郑万铁路兴山-保康段两条线路方案除兴山隧道段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姚家沟向斜蓄水构造,工程适宜性较差,经新华的线路方案二明显优于经花庄的线路方案一,使线路隧道工程多数处于适宜性中等至较好区域。(6)通过岩溶水环境与隧道工程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结合基于GIS的隧道工程适宜性评价,对比线路方案工程适宜性,认为:经新华的线路方案二明显优于经花庄的线路方案一,方案二绕避穿越大面积岩溶强烈发育区,及向斜蓄水构造,有效地将岩溶高压突水、突泥风险,环境破坏风险及工期投资风险降低至中低度。
【关键词】:鄂西黄陵断穹 岩溶发育特征 岩溶水系统 适宜性评价 GIS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2.11;P641.13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前言11-19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12-17
  • 1.2.1 岩溶水系统划分研究12-14
  • 1.2.2 鄂西地区岩溶水研究14-15
  • 1.2.3 岩溶区工程适宜性研究15-17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7-19
  • 第2章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19-30
  • 2.1 自然地理概况19-23
  • 2.1.1 位置与交通19-20
  • 2.1.2 地形和地貌20-22
  • 2.1.3 气象与水文22-23
  • 2.2 区域地质条件23-27
  • 2.2.1 地层岩性23-25
  • 2.2.2 地质构造25-27
  •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27-30
  • 2.3.1 地下水类型27-28
  • 2.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28-29
  • 2.3.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29-30
  • 第3章 含水介质系统研究30-42
  • 3.1 可溶岩层组划分及可溶岩层类型30-33
  • 3.1.1 可溶岩层组划分30-32
  • 3.1.2 可溶岩层类型32-33
  • 3.2 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33-39
  • 3.2.1 岩溶形态统计及其特征分析33-38
  • 3.2.2 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强度38-39
  • 3.3 岩溶含水岩组特征39-42
  • 第4章 地下水流动系统研究42-49
  • 4.1 概述42-43
  • 4.2 香溪河流域43-45
  • 4.3 黄柏河流域45-47
  • 4.4 沮河流域47-49
  • 第5章 岩溶水系统划分及特征49-61
  • 5.1 岩溶水系统划分原则49
  • 5.2 岩溶水系统划分方案49-51
  • 5.3 各岩溶水系统及特征51-61
  • 5.3.1 长江北岸岩溶水系统51-52
  • 5.3.2 黄柏河岩溶水系统52-54
  • 5.3.3 沮河岩溶水系统54-55
  • 5.3.4 香溪河岩溶水系统55-61
  • 第6章 岩溶区隧道工程适宜性研究61-91
  • 6.1 线路方案概况61-62
  • 6.2 基于GIS的隧道工程适宜性评价62-73
  • 6.2.1 指标选择62-64
  • 6.2.2 模型建立64-66
  • 6.2.3 适宜性评价66-73
  • 6.3 岩溶水环境与隧道工程相互作用关系分析73-89
  • 6.3.1 方案一76-83
  • 6.3.2 方案二83-89
  • 6.4 线路方案工程适宜性对比分析89-91
  • 结论91-93
  • 致谢93-94
  • 参考文献94-97
  • 攻读学位期间获取的学术成果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成;赵敏;杨睿;刘再华;Vivian Gremaud;Nico Goldscheider;;高寒冰雪覆盖型和湿润亚热带型岩溶水系统碳汇强度对比[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年03期

2 卢梅艳;詹炳善;;多目标规划理论识别岩溶水系统核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J];上海地质;1993年04期

3 万军伟,沈继方;高坝洲地区岩溶水系统的研究方法与意义[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8年06期

4 潘国营,韩怀彦,张慧娟;焦作岩溶水系统水质模拟与污染原因探讨[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5 卜华;邹城市双村岩溶水系统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J];山东地质;2000年01期

6 李海明,苑莲菊,韩春明;太原东山岩溶水系统的数学仿真[J];新疆工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7 易克广,侯立国,米利华,傅在林;单斜构造岩溶水系统特征及对煤矿开采的影响——以偃龙煤田西部为例[J];中国煤田地质;2000年03期

8 王宇;西南岩溶地区岩溶水系统分类、特征及勘查评价要点[J];中国岩溶;2002年02期

9 罗定贵,王学军,郭青;岩溶水系统的径向基神经网络仿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年02期

10 耿爱萍;;娘子关泉岩溶水系统岩溶水位动态分析[J];华北国土资源;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学渊;屈科;;壁板坡隧道岩溶水系统地下分水岭确定及平导位置研究[A];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程学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陆书南;陈洪年;;鲁南双村岩溶水系统铀同位素研究[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3 陆书南;周绍智;吴爱民;;双村岩溶水系统水化学演化特征研究[A];“九五”全国地质科技重要成果论文集[C];2000年

4 霍艳璞;孟凤英;;邢台市西部山区水源地的保护[A];2013年1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5 朱远峰;崔光中;覃小群;;北山岩溶水系统模式及其GSTM模型[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0)[C];199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家乐;济南岩溶水系统多级次循环模式分析及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2 吴爱民;强渗透开放岩溶水系统开采激励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1年

3 陈彦美;南方岩溶金属矿区地下水防治理论与实践[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桂兰;长清地区岩溶水系统功能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2 马雪梅;柳江盆地岩溶水系统特征及其地下水流场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张婉婷;鄂西黄陵断穹北部区域岩溶水系统特征及隧道工程适宜性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4 黄继;华蓥山褶皱山区岩溶水系统循环演化模式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李海涛;太原西山岩溶水系统演化模拟与煤系陷落柱群分布规律探讨[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6 叶咸;昆明盆地北东侧岩溶水系统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7 曾贤薇;其宗水电站坝址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岩溶水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8 白媛丽;柳林泉域岩溶水系统特征及泉流量动态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开然;桂林东区峰林平原岩溶水系统氮的运移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10 姚昕;基于ANN-GIS的表层岩溶水系统对生态地质环境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本文关键词:鄂西黄陵断穹北部区域岩溶水系统特征及隧道工程适宜性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4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04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b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