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区穿越软硬岩偏压隧道洞口段抗减震技术及渐进式注浆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7 02:46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建设领域的纵向深入,尤其在西部,穿越软硬岩交界面的山岭隧道洞口工程也越来越多,其中在地震作用下隧道极易发生震害。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展开了偏压隧道洞口软硬交界段地震动力响应及抗减震研究。本文依托飞仙关隧道洞口工程,采用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穿越软硬岩交界面隧道渐进式注浆区围岩刚度匹配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研究了偏压隧道洞口软硬岩交界段地震动力响应,最后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对其抗减震展开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研究隧道洞口软硬岩交界段的震害形式和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对现有的隧道抗减震技术进行剖析。2、基于弹性力学理论,通过建立隧道穿越软硬岩交界段的渐进式注浆分析模型,假定衬砌径向位移在软硬岩交界段均匀过渡的条件,推导出软硬岩交界段隧道渐进式注浆区围岩最优匹配刚度解析公式。3、以飞仙关隧道为工程依托,对不同埋深的偏压隧道穿越洞口软硬岩交界段进行动力响应数值模拟,从隧道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衬砌结构位移和应力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位移和应力随埋深的变化规律和响应特性,并明确了不同区域隧道易破坏的位置。4、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研究了渐进式注浆和减震缝2种抗减震措施分别在不...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软硬岩交界段震害形式及影响因素皱带、地震易发区域,隧道工程方案被优先采用多。因而对隧道洞口软硬岩交界段结构地震破坏重要。分析究[46, 47],隧道洞口软硬交界段主要震害类型可归切错位。在强震作用下隧道穿越倾角垂直(或接交界面处的施工缝容易发生这种错位破坏[48]。主度且该区域的隧道结构受地震惯性力作用较大,的横向位移远大于基岩段,从而造成在刚度突变切破坏[25, 44, 49],如图 2-1 所示。
图 2-2 洞口边坡滑塌震害裂损。该震害主要发生在隧道洞口软硬岩交界段的软要表现为:纵向(顺着隧道中心线方向)开裂、横向、斜向开裂以及横向和斜向破裂贯通造成的衬砌环向可知,衬砌开裂属于隧道震害最常出见特征之一。衬向开裂为主,纵向开裂相对不多。a)横向开裂 (b)纵向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震动输入方向对隧道洞口段动力响应的影响[J]. 孙纬宇,严松宏,陶双江,曹小平.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8(06)
[2]整体强制反应位移法适用性分析及修正[J]. 陈之毅,谈忠傲,楼梦麟. 振动与冲击. 2018(21)
[3]铁路黄土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研究[J]. 黄俊. 铁道标准设计. 2019(06)
[4]强震区隧道洞口软硬岩交接段围岩注浆抗震措施效果分析[J]. 王泽军,陈铁林,崔光耀,马军辉,张玉.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8(04)
[5]汶川地震区跨断层带公路隧道震害形成机理分析[J]. 崔光耀,伍修刚,王明年,林国进.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8(02)
[6]强震区穿越软硬交界面铁路隧道结构抗震技术研究[J]. 申玉生,唐浪洲,周鹏发,杨佳奇,资晓鱼. 铁道标准设计. 2018(10)
[7]高烈度区软硬岩交界段隧道震害机制及减震缝减震技术模型试验研究[J]. 王道远,袁金秀,朱永全,崔光耀,朱正国,李冬,王洪凡.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S2)
[8]入洞高程对黄土隧道洞口段动力响应特征的影响分析[J]. 王丽丽,梁庆国,孙文,管延志. 地震工程学报. 2017(05)
[9]偏压隧道模型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J]. 陈江,江学良,祝中林,连鹏远. 振动工程学报. 2017(04)
[10]“一带一路”为重庆交通发展带来新格局[J]. 陈倩. 现代商贸工业. 2017(16)
博士论文
[1]基于波动力学理论浅埋隧道减震层力学机理研究[D]. 王帅帅.西南交通大学 2017
[2]爆破振动作用下隧道洞口段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D]. 黄志强.中国地质大学 2017
[3]岩体隧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D]. 黄景琦.北京工业大学 2015
[4]山岭隧道衬砌结构震害机理研究[D]. 于媛媛.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3
[5]强震作用下山岭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分析及减震措施研究[D]. 曹小平.兰州交通大学 2013
[6]跨断层隧道结构非线性地震损伤反应分析[D]. 王峥峥.西南交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强震区穿越软硬围岩浅埋隧道抗减震技术研究[D]. 赵洪督.西南交通大学 2018
[2]地下结构振动台试验刚性模型箱边界效应研究[D]. 张涛.西南交通大学 2018
[3]铁路隧道单双线分岔过渡段地震动力响应研究[D]. 何尉祥.西南交通大学 2017
[4]强震作用下偏压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研究[D]. 杜坤鹏.西南交通大学 2015
[5]地震作用下偏压隧道的动力响应分析[D]. 胡起飞.重庆大学 2014
[6]穿越软硬交界面隧道洞口结构动力响应及其抗减震措施研究[D]. 邹成路.西南交通大学 2014
[7]抗震缝及相关结构构造在隧道抗震减震中的研究[D]. 黄博.重庆交通大学 2012
[8]山岭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影响因素规律研究[D]. 唐锞.西南交通大学 2009
[9]地质偏压隧道围岩压力分布及衬砌安全性的分析[D]. 王磊.西南交通大学 2008
[10]地下结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D]. 马跃.北京交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68265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软硬岩交界段震害形式及影响因素皱带、地震易发区域,隧道工程方案被优先采用多。因而对隧道洞口软硬岩交界段结构地震破坏重要。分析究[46, 47],隧道洞口软硬交界段主要震害类型可归切错位。在强震作用下隧道穿越倾角垂直(或接交界面处的施工缝容易发生这种错位破坏[48]。主度且该区域的隧道结构受地震惯性力作用较大,的横向位移远大于基岩段,从而造成在刚度突变切破坏[25, 44, 49],如图 2-1 所示。
图 2-2 洞口边坡滑塌震害裂损。该震害主要发生在隧道洞口软硬岩交界段的软要表现为:纵向(顺着隧道中心线方向)开裂、横向、斜向开裂以及横向和斜向破裂贯通造成的衬砌环向可知,衬砌开裂属于隧道震害最常出见特征之一。衬向开裂为主,纵向开裂相对不多。a)横向开裂 (b)纵向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震动输入方向对隧道洞口段动力响应的影响[J]. 孙纬宇,严松宏,陶双江,曹小平.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8(06)
[2]整体强制反应位移法适用性分析及修正[J]. 陈之毅,谈忠傲,楼梦麟. 振动与冲击. 2018(21)
[3]铁路黄土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研究[J]. 黄俊. 铁道标准设计. 2019(06)
[4]强震区隧道洞口软硬岩交接段围岩注浆抗震措施效果分析[J]. 王泽军,陈铁林,崔光耀,马军辉,张玉.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8(04)
[5]汶川地震区跨断层带公路隧道震害形成机理分析[J]. 崔光耀,伍修刚,王明年,林国进.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8(02)
[6]强震区穿越软硬交界面铁路隧道结构抗震技术研究[J]. 申玉生,唐浪洲,周鹏发,杨佳奇,资晓鱼. 铁道标准设计. 2018(10)
[7]高烈度区软硬岩交界段隧道震害机制及减震缝减震技术模型试验研究[J]. 王道远,袁金秀,朱永全,崔光耀,朱正国,李冬,王洪凡.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S2)
[8]入洞高程对黄土隧道洞口段动力响应特征的影响分析[J]. 王丽丽,梁庆国,孙文,管延志. 地震工程学报. 2017(05)
[9]偏压隧道模型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J]. 陈江,江学良,祝中林,连鹏远. 振动工程学报. 2017(04)
[10]“一带一路”为重庆交通发展带来新格局[J]. 陈倩. 现代商贸工业. 2017(16)
博士论文
[1]基于波动力学理论浅埋隧道减震层力学机理研究[D]. 王帅帅.西南交通大学 2017
[2]爆破振动作用下隧道洞口段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D]. 黄志强.中国地质大学 2017
[3]岩体隧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D]. 黄景琦.北京工业大学 2015
[4]山岭隧道衬砌结构震害机理研究[D]. 于媛媛.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3
[5]强震作用下山岭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分析及减震措施研究[D]. 曹小平.兰州交通大学 2013
[6]跨断层隧道结构非线性地震损伤反应分析[D]. 王峥峥.西南交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强震区穿越软硬围岩浅埋隧道抗减震技术研究[D]. 赵洪督.西南交通大学 2018
[2]地下结构振动台试验刚性模型箱边界效应研究[D]. 张涛.西南交通大学 2018
[3]铁路隧道单双线分岔过渡段地震动力响应研究[D]. 何尉祥.西南交通大学 2017
[4]强震作用下偏压隧道结构动力响应研究[D]. 杜坤鹏.西南交通大学 2015
[5]地震作用下偏压隧道的动力响应分析[D]. 胡起飞.重庆大学 2014
[6]穿越软硬交界面隧道洞口结构动力响应及其抗减震措施研究[D]. 邹成路.西南交通大学 2014
[7]抗震缝及相关结构构造在隧道抗震减震中的研究[D]. 黄博.重庆交通大学 2012
[8]山岭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影响因素规律研究[D]. 唐锞.西南交通大学 2009
[9]地质偏压隧道围岩压力分布及衬砌安全性的分析[D]. 王磊.西南交通大学 2008
[10]地下结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D]. 马跃.北京交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68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068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