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压型全桥逆变软开关控制方法
发布时间:2021-04-20 06:45
在当今社会努力推动绿色能源发展的浪潮中,电动汽车扮演着减少环境污染,发展绿色出行的重要角色。同时,为了保证电动汽车充电的安全性、灵活性、快速性和实时性要求,大功率、高效率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应运而生,其正朝着产业化方向快速发展。而在电动汽车静态无线充电时,停车位置偏移、充电功率变化等都会造成系统参数变化,从而影响系统逆变软开关效果,进而影响系统的传输功率、传输效率和器件寿命等。本文以电动汽车静态无线充电为背景,介绍了电动汽车静态无线充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了系统中常用电压型全桥逆变的负载特性和软开关工作原理。进而分析了电动汽车停车位置偏移和充电距离变化对电磁耦合机构原副边线圈互感的影响,以及互感变化对系统谐振频率和传输功率的影响。然后分析了系统谐振频率和传输功率变化对电压型全桥逆变软开关工作状态的影响,说明传统软开关控制方法无法适应这些参数变化,需要一种能够适应参数变化的软开关控制方法。通过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静态无线充电系统电压型全桥逆变的软开关控制方法,对系统参数变化有很强的适应性。包括逆变驱动切换位置控制方法和驱动死区时间动态调整方法,通过这两种方法的...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现状
1.2.2 软开关及驱动死区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及软开关原理分析
2.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结构及原理
2.2 磁耦合机构及谐振补偿拓扑
2.3 电压型全桥逆变及其软开关分析
2.3.1 电压型全桥逆变器介绍
2.3.2 电压型全桥逆变软开关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参数变化对软开关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系统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3.2.1 车辆偏移影响分析
3.2.2 互感对频率影响分析
3.2.3 互感对功率影响分析
3.3 软开关关键参数分析
3.3.1 驱动切换位置分析
3.3.2 驱动死区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软开关控制方法
4.1 引言
4.2 驱动切换位置控制方法
4.2.1 驱动切换位置控制原理
4.2.2 驱动切换位置控制算法
4.3 动态死区时间调整方法
4.3.1 动态死区时间测量方法
4.3.2 动态死区时间调整算法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实验系统设计
5.2.1 相位补偿电路设计
5.2.2 死区检测电路设计
5.2.3 控制电路设计
5.3 仿真验证分析
5.3.1 仿真模型设计
5.3.2 仿真波形分析
5.4 实验系统实现
5.4.1 实验系统介绍
5.4.2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本文编号:3149187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现状
1.2.2 软开关及驱动死区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及软开关原理分析
2.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结构及原理
2.2 磁耦合机构及谐振补偿拓扑
2.3 电压型全桥逆变及其软开关分析
2.3.1 电压型全桥逆变器介绍
2.3.2 电压型全桥逆变软开关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参数变化对软开关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系统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3.2.1 车辆偏移影响分析
3.2.2 互感对频率影响分析
3.2.3 互感对功率影响分析
3.3 软开关关键参数分析
3.3.1 驱动切换位置分析
3.3.2 驱动死区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软开关控制方法
4.1 引言
4.2 驱动切换位置控制方法
4.2.1 驱动切换位置控制原理
4.2.2 驱动切换位置控制算法
4.3 动态死区时间调整方法
4.3.1 动态死区时间测量方法
4.3.2 动态死区时间调整算法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引言
5.2 实验系统设计
5.2.1 相位补偿电路设计
5.2.2 死区检测电路设计
5.2.3 控制电路设计
5.3 仿真验证分析
5.3.1 仿真模型设计
5.3.2 仿真波形分析
5.4 实验系统实现
5.4.1 实验系统介绍
5.4.2 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本文编号:3149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149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