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基上双铰底板式闸室结构地震动力特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软基上双铰底板式闸室结构地震动力特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地震且震区分布较广的国家,地震频繁而强烈。据历史记载,我国几乎各省都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同时,也是世界上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保证水上运输的畅通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对作为通航建筑物的船闸进行有效的抗震设计十分必要。双铰式闸室结构底板厚度较小、造价较低,广泛运用于软基结构,但底板对两侧闸墙的变位较为敏感,适应沉降能力较差。因此,为了克服其自身结构的不足,对双铰底板式闸室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研究不仅十分必要,也是业内人士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所做的工作及主要成果如下:(1)调研软基上闸室结构设计现状及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在闸室结构计算领域的进展,分析双铰底板式闸室结构的受力特点及结构抗震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2)掌握ANSYS软件关于动力特性分析计算的各种功能以及有限元动力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基于某双铰底板式船闸实际工程,建立能够反映结构-土体相互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3)分析软基上双铰式闸室结构墙体的自振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应谱分析方法和时程分析方法进行深入对比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的异同性。(4)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计算成果均表明:当地震发生时,水平向位移幅值最大且加速度响应最激烈的位置是闸墙两侧顶部,所受激振力最大,故最易收到破坏。(5)对于闸室水平向位移幅和闸墙内侧水平向动应力幅值,反应谱分析法所得结果大于时程分析法所得结果;对于闸墙外侧水平向动应力幅值、底板水平向动应力幅值和墙后动土压力幅值,反应谱分析法所得结果小于时程分析法所得结果。因此,在进行双铰底板式闸室结构设计时,因根据工程自身特点选取合适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双铰底板式闸室结构 动力特性分析 谱分析方法 时程分析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641.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研究意义9
- 1.2 双铰底板式闸室结构的研究现状9-15
- 1.2.1 双铰底板式船闸闸室结构特点9-11
- 1.2.2 闸室结构地震动力学研究现状11-13
- 1.2.3 闸室结构计算中存在的问题13-15
- 1.3 主要研究内容15-16
- 第二章 闸室结构与土体的动力分析方法与理论16-29
- 2.1 结构与土体动力分析方法16-17
- 2.1.1 动力有限单元法16
- 2.1.2 动力边界法16-17
- 2.1.3 混合法17
- 2.2 动力有限单元法的理论基础17-21
- 2.2.1 结构的动力学方程17-19
- 2.2.2 结构自振特性的计算19-20
- 2.2.3 系统动力响应20-21
- 2.3 土的动力计算模型21-28
- 2.3.1 线性粘弹性模型21-23
- 2.3.2 弹塑性模型23-24
- 2.3.3 非线性等价粘弹性模型24-26
- 2.3.4 DP模型简介26-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ANSYS在结构动力学中的应用29-57
- 3.1 ANSYS程序设计29-30
- 3.1.1 参数化程序设计语言(APDL)29-30
- 3.1.2 用户可编程特性(UPFS)30
- 3.2 ANSYS谱分析理论与使用方法30-39
- 3.2.1 模态分析理论30-31
- 3.2.2 谱分析理论31-35
- 3.2.3 ANSYS谱分析法的命令流35-39
- 3.3 ANSYS时程分析理论与使用方法39-49
- 3.3.1 时程分析理论39-42
- 3.3.2 ANSYS时程分析法的命令流42-49
- 3.4 粘弹性人工边界的理论与使用方法49-56
- 3.4.1 粘弹性人工边界理论49-52
- 3.4.2 ANSYS粘弹性人工边界的命令流52-56
- 3.5 本章小结56-57
- 第四章 双铰式闸室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57-66
- 4.1 工程概况57-58
- 4.1.1 材料参数58
- 4.2 双铰底板式闸室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58-63
- 4.2.1 ANSYS仿真模型建立58-60
- 4.2.2 实体模型建立60-61
- 4.2.3 模型网格划分61-63
- 4.3 加载及求解63-64
- 4.3.1 施加荷载63
- 4.3.2 求解63-64
- 4.4 模型验证64-65
- 4.5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计算成果与分析66-108
- 5.1 反应谱法分析66-83
- 5.1.1 自振特性66-76
- 5.1.2 反应谱法成果分析76-83
- 5.2 时程法分析83-104
- 5.2.1 地震波的选取及输入84
- 5.2.2 时程法计算结果分析84-104
- 5.3 本章小结104-108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108-110
- 6.1 结论108-109
- 6.2 展望109-110
- 致谢110-112
- 参考文献112-116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1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凯明;贺国京;;野山河大桥动力特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8年01期
2 李记泽;;洪水波模型的动力特性分析与应用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1988年01期
3 曲华;;贮液构筑物-地基相互作用时的动力特性分析[J];工程力学;1989年03期
4 陈钟;李志聪;;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动力特性分析[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7年05期
5 黄新艺;盛洪飞;陈彦江;李岩;;薄壁箱梁桥动力特性分析的三梁式计算模型及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8年12期
6 王泽祥;;有限元法在桥梁动力特性分析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年01期
7 欧阳锦;曾天宝;;艾溪湖大桥的动力特性分析[J];中国市政工程;2011年05期
8 徐广有,屈鹏举,,王磐炬;结构在环境探源下的动力特性分析[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9 林文,胡永俊;雄江大桥的动力特性分析[J];福建建筑;2005年03期
10 吴伟林;张晖;;新龙门大桥动力特性分析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春明;王荣;王明洋;;梁结构撞击支座的动力特性分析[A];第一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李勇;孙潮;陈宝春;;深圳北站大桥动力特性分析[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汪新惠;彭大文;;混凝土加劲桁架悬索桥的动力特性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2年
4 李宏江;方太云;程寿山;王江;张永明;;天津永和大桥维修后的动力特性分析[A];全国既有桥梁加固、改造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王全录;周可哥;张宁;;内蒙古磴口黄河大桥动力特性分析[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3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陈徐均;谢兴坤;孙芦忠;江召兵;;风环境下浮基多体系统的动力特性分析[A];七届更迭 三十回眸——第七届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夏樟华;林传金;林友勤;宗周红;;大跨度双曲拱桥的动力特性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陈永健;张超;许莉;房贞政;叶坚波;;考虑桩土效应的大跨度斜拉桥动力特性分析[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2年
9 陶英;苏航;滕书发;;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梁桥动力特性分析与探讨[A];2013年11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胡世德;范立础;;上海南浦大桥动力特性分析[A];全国索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阿兰;中承式肋拱桥动力特性分析及损伤识别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程;珠江海洋软土动力特性分析[D];广州大学;2015年
2 李建平;半刚接空间钢框架动力特性分析的试验和数值方法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3 薛静静;软基上双铰底板式闸室结构地震动力特性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4 何继访;混凝土桥梁的施工仿真与动力特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张涟英;东平大桥静力和动力特性分析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年
6 刘泮森;基于荷载试验的连续箱梁的静动力特性分析[D];河北工业大学;2006年
7 余婵娟;隔震桥梁的稳定性与动力特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梁媚;连续刚构施工过程模拟和动力特性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9 刘哲;独塔斜拉桥动力特性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10 张海江;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斜拉桥模型动力特性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软基上双铰底板式闸室结构地震动力特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5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25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