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车辆阻塞效应对隧道火灾烟气热分层稳定性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9 04:28
  我国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给交通道路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我国修建了大量的公路和铁路来满足人们的便捷出行和快速交通需求,同时产生了大量公路及铁路隧道。隧道在为人民提供便捷的交通、舒适生活的同时,其火灾事故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增加。本文采用缩尺寸实验与FDS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隧道内不同情形车辆阻塞效应对火灾烟气热分层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针对车辆阻塞比这一因素,搭建了一个1:8的缩尺寸模型实验台,对0%-50%共计6种不同的车辆阻塞比进行研究。实验发现:改变车辆阻塞比对烟气热分层稳定性影响明显。1m/s风速下,50%阻塞比的烟气热分层稳定程度始终大于0%阻塞比,其余四种工况,30%阻塞比的热分层稳定程度要大于40%、20%以及10%,但是幅度变动不大;在1.5m/s风速下,阻塞比变化与层化强度之间成正比关系,即阻塞比增大有利于烟气分层。在燃烧稳定阶段,纵向风速越大,障碍物阻塞比对增强烟气层稳定性效果越明显。在燃烧下降阶段,阻塞比变化与层化强度之间成反比关系,40%与50%阻塞比层化强度下降程度约为70%,其余工况层化强度下降程度在0%-50%范围内。针对车辆阻塞长度这一因素,运用... 

【文章来源】: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车辆阻塞效应对隧道火灾烟气热分层稳定性影响研究


勃朗峰隧道火灾Fig1-1MontBlancTunnelFire1975年建于奥地利的陶恩(Tauern)隧道,设计为单孔双车道,隧道共计

隧道模型,缩尺,热电偶,隧道


图 2-1 缩尺寸隧道模型Fig.2-1 Reduced tunnell model图 2-2 隧道实物图Fig 2-2 Tunnel physical map2.1.3 测点设置在隧道内一共两组热电偶树,热电偶树 A 和 B 分别设置在距离隧道右端进

实物,隧道,测点,热电偶


图 2-2 隧道实物图Fig 2-2 Tunnel physical map2.1.3 测点设置在隧道内一共两组热电偶树,热电偶树 A 和 B 分别设置在距离隧道右端进口 2.6m 和 3.5m 处,每束热电偶串由 8 个竖向间距 5cm 的热电偶测点组成,由下至上依次为测点 1 至测点 8,其中最下端测点距上端测点 10cm,最高热电偶测点距顶棚 5cm,采样时间间隔为 0.5s,可测量火源下风向的烟气层变化情况。本试验使用直径 1mmK 型铠装热电偶作为温度测量工具。2.1.4 实验装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内外隧道火灾临界风速研究综述[J]. 王永东,张如,张一龙.  现代隧道技术. 2018(04)
[2]室外风作用下机械排烟速率对烟气层特性的影响研究[J]. 张聪.  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7(10)
[3]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统计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J]. 赖金星,周慧,程飞,汪珂,冯志华.  隧道建设. 2017(04)
[4]车辆阻塞效应下隧道火灾烟气温度及烟气逆流长度变化规律研究[J]. 范梦琳,李元洲.  火灾科学. 2017(01)
[5]高密度人员空间分布对地铁火灾烟气扩散的影响[J]. 石朗君,蒋军成,周汝,赵冬,吴凡,陈奕岑.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6]基于公路隧道内车辆对火灾影响数值研究[J]. 吴贤国,方伟立,姜洲,张立茂,刘文黎.  铁道标准设计. 2016(06)
[7]集中排烟速率对隧道烟气热分层的影响[J]. 姜学鹏,邹继辉,刘梅佳.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15(04)
[8]隧道阻塞比对临界风速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J]. 姜学鹏,张剑高,丁玉洁.  中国铁道科学. 2015(04)
[9]纵向风对通道火灾烟气竖向分层特性的影响[J]. 阳东,胡隆华,霍然,蒋亚强,刘帅,祝实.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10(03)
[10]我国矩形掘进机隧道施工技术发展与应用[J]. 傅德明,张冠军.  上海建设科技. 2008(02)

博士论文
[1]地铁列车对区间隧道火灾逆流烟气输运特性影响的研究[D]. 张少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
[2]隧道火灾发展特性及竖井自然排烟方法研究[D]. 范传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
[3]狭长通道火灾烟气热分层及运动机制研究[D]. 许秦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4]烟气控制条件下狭长空间烟气分层蔓延特性研究[D]. 潘李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5]狭长受限空间火灾烟气分层与卷吸特性研究[D]. 阳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
[6]隧道火灾烟气蔓延的热物理特性研究[D]. 胡隆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纵向通风对隧道火灾烟气层结构及竖井排烟的影响机制研究[D]. 姜童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
[2]地铁区间隧道烟气分层规律研究[D]. 林昊宇.重庆大学 2017
[3]U型隧道火灾烟气运动机制研究[D]. 黄涛.西南科技大学 2017
[4]纵向风和集中排烟协同作用下隧道火灾烟气蔓延特性及分层稳定性研究[D]. 李连健.合肥工业大学 2017
[5]地铁隧道着火列车继续运行条件下的烟气特性研究[D]. 陈霖.西南交通大学 2016
[6]阻塞比对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烟气流动特性的影响[D]. 卢欣伶.重庆大学 2016
[7]基于综合工况下的公路隧道火灾临界风速研究[D]. 张一龙.长安大学 2016
[8]纵向风作用下障碍物对隧道火灾烟气最高温度及逆流行为的影响研究[D]. 唐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9]不同排烟条件下通道内火灾烟气的输运特性研究[D]. 蒋亚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10]公路隧道火灾通风数值模拟研究[D]. 陈海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313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3313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f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