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震后都汶高速“7.10”群发泥石流形成特征及物源演化规律

发布时间:2021-11-21 18:19
  “5.12”强震后,震区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数量远超于震前,泥石流的物源量剧增,震区群发泥石流发生过多次,此类群发泥石流具有规模大、范围广、持时长和危害严重的特点。强震后群发泥石流的形成特征是泥石流灾害预测预警和防治的重点研究对象,震后十年物源演化过程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学术问题。本文以都汶高速沿线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查阅相关文献、室内遥感解译和统计学等手段,查明“7.10”群发泥石流的暴发历史、成灾环境与诱发因素,分析“7.10”群发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综合地形因子以判别暴发和未暴发的泥石流沟,探究近十年来区域内物源的演化规律。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区为典型的中高山峡谷,属川西多雨中心,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较为频繁,地质灾害发育主要受茂汶断层与映秀断层的影响。“7.10”降雨诱发历时长,激发降雨超过临界降雨雨强,区域沟床坡度大多满足泥石流的暴发条件,沟道岸坡坡度有利于浅层滑坡触发,为群发泥石流的暴发提供有利条件。同时,研究群发泥石流形成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新增灾害密度随距断层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近100年发生的76处有效地震;花岗岩容易储藏... 

【文章来源】: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震后都汶高速“7.10”群发泥石流形成特征及物源演化规律


技术路线图

泥石流,位置图,都江堰,流域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7.10”群发泥石流暴发历史及成灾环境2.1 “7.10”群发泥石流灾害暴发历史研究区位于四川省汶川至都江堰沿线流域,地处四川省中部,流域坐标范围为东经 103.346806°~103.736820°,北纬 31.063261°~31.534978°,流域总面积 580km2,东西跨度约 13.6km,南北跨度约 47.1km。北东方向与汶川相接,南东方向与都江堰为邻,南西方向与漩口镇为邻。岷江贯穿整个研究区,都汶高速公路与 G213 国道沿江而建(图 2-1)。

国道,泥石流,泥石流沟,岷江


图 2-2 泥石流淤埋 213 国道及都汶高速Fig 2-2 Debris flow buried 213 National Highway and Duwen Expressway图 2-3 灾害中堰塞湖导致道路、房屋被淹没Fig 2-3 The lake in the disaster caused the roads and houses to be submerged研究区共发育 43 条泥石流沟,岷江右岸泥石流沟 20 条分别有:新桥沟、苏村沟、锄头沟、华溪沟、2#沟、板子沟、羊岭沟、福堂沟、3#沟、彻底关沟、高家沟、马埝坪沟、野牛沟、张家沟、大茅坪沟、饵沟、5#沟、马羊站沟、张家坪沟、牛圈沟。岷江左岸泥石流沟 23 条分别有:茨里沟、郭竹铺沟、七盘沟、磨捣沟、板桥沟、大溪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不同方法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对比分析——以四川汶川七盘沟泥石流为例[J]. 杨小凤,朱军,曹云刚,龚竞,曹振宇,尹灵芝.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7(01)
[2]强震区泥石流坡面物源发育规律与侵蚀坡度效应研究[J]. 张世殊,裴向军,张雄,冉从彦,马金根.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S2)
[3]汶川震区窄陡沟道型泥石流动力学特性及堵江分析——以都汶高速沿线磨子沟为例[J]. 韩玫,胡涛,王严,洪美玲.  工程地质学报. 2016(04)
[4]浅层滑坡诱发沟谷泥石流的地形和降雨条件[J]. 余斌,王涛,朱渊.  水科学进展. 2016(04)
[5]河南栾川县区域群发性泥石流临界雨量分析[J]. 陈鹏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15)
[6]汶川震区桃关沟泥石流都汶高速段动力学特征数值模拟[J]. 韩玫,胡卸文,刁仁辉.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6(01)
[7]“7·10”连山大桥泥石流运动特征与沟道堵溃分析[J]. 胡桂胜,陈宁生,游勇,李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8]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的诱发降雨阈值[J]. 郭晓军,范江琳,崔鹏,严炎.  山地学报. 2015(05)
[9]汶川震区桃关沟2013-07-10泥石流成灾机理[J]. 胡卸文,韩玫,梁敬轩,潘聪,方力,吴建利.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5(02)
[10]四川省汶川县簇头沟“7.10”泥石流灾害成因与特征分析[J]. 严炎,葛永刚,张建强,曾超.  灾害学. 2014(03)

硕士论文
[1]泥石流地形和降雨因素研究[D]. 王涛.成都理工大学 2014
[2]强震区群发性沟谷型泥石流地形因子研究[D]. 李丽.成都理工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099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35099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b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