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公路客运枢纽衔接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4 01:05
本文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公路客运枢纽衔接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城镇以提高其品质为转型的发展阶段,对城镇交通的发展要求趋向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发展化。公路客运枢纽是城镇交通的关键节点,科学的衔接模式,才能高效集散客流,减少城镇内部交通的干扰,带动城镇发展的质量。本文首先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的解读,分析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城镇发展方向和城镇客运枢纽的发展方向。通过城镇公路客运枢纽对城镇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其在城镇公路交通网络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梳理客运枢纽与小城镇之间的关系,基于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分析公路交通运输对城镇的重要性。从城镇交通方式特征入手,分析对比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优缺点,寻找适合城镇发展的交通模式。其次,从城镇客运需求与枢纽本身服务能力角度出发,探讨了城镇客运需求的生成性影响因素和供给性影响因素,在梳理客运枢纽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应用双层规划模型进行了交通换乘量预测。在研究客运枢纽服务水平的过程中,将客运枢纽与衔接的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类比于物理学中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模拟了公路客运枢纽与城镇内部交通之间的吸引力。再次,通过分析慢行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和私家车在客运枢纽处换乘衔接能力,基于生物种群间自适应的竞争演化原理研究枢纽系统中共同竞争同一客流源的交通衔接方式之间的竞争力,选出竞争能力最优,且与枢纽站客流集散协调度较好的交通方式作为主导衔接方式。“公共交通+”的模式是适合城镇公路客运枢纽与城镇内部交通换乘衔接的模式,公交巴士是适合城镇对外交通的衔接模式。最后,以大纵湖镇为例,预测选择“公共交通+”的衔接模式为其公路客运衔接模式,满足城镇经济发展方向的同时,满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城镇公路客运枢纽与城镇内部交通方式结构关系密切,与衔接的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互吸引力,“公共交通+”的衔接模式在城镇客运枢纽内部交通衔接模式中具有优势,公交巴士适合城镇对外交通的衔接。
【关键词】:城镇交通 新型城镇化 衔接换乘模式 公路客运枢纽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2.1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8
- 1.2 研究意义8-9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1.3.1 国外研究的现状9-10
- 1.3.2 国内研究的现状10-12
- 1.3.3 国内外现状分析与总结12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2-15
- 1.4.1 主要研究内容12-13
- 1.4.2 技术路线13-15
-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公路客运枢纽15-27
- 2.1 新型城镇化背景解读15-17
- 2.1.1 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城镇发展15-16
- 2.1.2 新型城镇化的客运枢纽发展16-17
- 2.2 客运枢纽与小城镇的关系17-23
- 2.2.1 与城镇社会结构关系20
- 2.2.2 与城镇公路交通网络关系20-21
- 2.2.3 公路运输在城镇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中的作用21-23
- 2.3 城镇道路交通出行特征23-26
- 2.3.1 城镇交通运输方式特征23-24
- 2.3.2 城镇公路客流现状分析24
- 2.3.3 交通方式与客运枢纽的衔接24-25
- 2.3.4 城镇公路客运枢纽现状特征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城镇公路客运枢纽客运需求分析27-38
- 3.1 城镇客运需求的影响因素27-30
- 3.1.1 生成性影响因素27-28
- 3.1.2 供给性影响因素28-29
- 3.1.3 旅游出行交通需求特征29-30
- 3.2 城镇客运枢纽的换乘30-33
- 3.2.1 客运枢纽活动层次分析30-31
- 3.2.2 交通换乘量预测31-33
- 3.3 基于静电场强的客流场强度分析33-37
- 3.3.1 城镇公路客运枢纽客流集散特征33-34
- 3.3.2 静电场强特性分析34-35
- 3.3.3 客流场强度分析35-37
- 3.4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客运枢纽衔接模式38-47
- 4.1 城镇内部交通衔接模式38-42
- 4.1.1 慢行交通的换乘衔接38-39
- 4.1.2 常规公交的换乘衔接39-41
- 4.1.3 出租车的换乘衔接41
- 4.1.4 与私家车的换乘衔接41-42
- 4.2 城镇对外交通衔接模式42-43
- 4.3 衔接模式选择43-46
- 4.3.1 衔接换乘方式之间的竞争演化43-45
- 4.3.2 客运枢纽客流集散协调度测算45-46
- 4.4 本章小结46-47
- 第五章 实证分析47-58
- 5.1 大纵湖镇概况47
- 5.2 大纵湖镇客运枢纽概况47-52
- 5.2.1 大纵湖镇客运现状47-48
- 5.2.2 客运需求分析与预测48-50
- 5.2.3 大纵湖镇规划汽车客运站概况50-52
- 5.3 大纵湖镇客运枢纽换乘分析52-56
- 5.3.1 客运交通换乘量预测52-53
- 5.3.2 客流场特征53-55
- 5.3.3 换乘交通方式之间的竞争选择55-56
- 5.4 预测结果评价及相关建议56-57
- 5.4.1 预测结果评价56
- 5.4.2 大纵湖镇客运枢纽交通发展相关建议56-57
- 5.5 本章小结57-58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8-60
- 6.1 主要研究结论58
- 6.2 创新之处58
- 6.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58-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60-61
- 参考文献61-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汉新;;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理论与实现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01期
2 蒋們;贾晓峰;柏章明;;不同交通方式的道路利用效率测度方法[J];城市交通;2015年04期
3 陈少芳;;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交通发展浅析[J];交通企业管理;2015年05期
4 方利君;熊琴;;新型城镇化下苏南中小城镇交通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交通技术;2015年02期
5 薄文;尹勤旺;;中小城市的综合交通枢纽之规划研究[J];华中建筑;2014年08期
6 韩亚楠;周伟;;客运枢纽服务质量评价四维度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7 杨光;武平;董娜;;德国生态综合交通发展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综合运输;2014年04期
8 赵东拂;宿宇;;综合交通枢纽行人交通导向标志指示效率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4年04期
9 魏华;马荣国;赵跃峰;邓亚娟;;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交通方式分担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10 江新凯;杨晓光;;小城镇交通系统特征分析及其在公共交通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4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公路客运枢纽衔接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8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448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