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与非均质岩体中隧道围岩变形和衬砌结构力学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层状与非均质岩体中隧道围岩变形和衬砌结构力学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复杂山区铁路隧道修建过程中经常要遇到层状岩体和软硬非均质岩体。本文以此为背景,对层状岩体和软硬交界岩体中隧道变形和破坏模式进行研究。采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对层状岩体、非均质岩体中隧道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结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针对层状围岩的结构性质,分别建立岩层层面倾角为0°、15°、30°、45°、60°75°、90°和层面间距为1m、2m、3m、4m、5m的不同工况进行数值计算,对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应力分布、塑性区分布状况以及支护结构内力和安全系数进行分析。得出倾角岩层面倾角与岩层面间距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较大的结论。针对软硬不均围岩所具有的变形特征,分别建立软硬岩交界面倾角为0°、15°、30°、45°、60°、75°、90°和交界面两侧软硬岩不同位置的多个工况进行数值计算,对隧道开挖面穿越软硬岩交界面时围岩的变形、应力分布特征以及支护结构内力和安全系数进行分析。得出软硬岩非均质岩体隧道稳定性主要受软岩控制的结论。对处于层状岩体中的郑万铁路荣家湾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变形特性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通过改变初期支护中锚杆的布设方式来控制围岩的变形。
【关键词】:层状岩体 非均质岩体 偏压隧道 软硬岩交界面 有限元法 非对称支护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19
- 1.1 问题的提出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
- 1.2.1 地形偏压隧道研究现状13-14
- 1.2.2 地质偏压隧道研究现状14-16
- 1.2.3 非对称支护结构研究现状16-17
-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17-19
- 1.3.1 研究内容17-18
- 1.3.2 技术路线18-19
- 第2章 地质偏压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模式分析19-33
- 2.1 概述19
- 2.2 围岩常见破坏模式分析19-20
- 2.3 层状岩体隧道稳定性分析20-30
- 2.3.1 层状围岩洞室轴向与岩层产状的相关性20-21
- 2.3.2 层状岩体结构分类21-23
- 2.3.3 层状岩体破坏模式分析23-26
- 2.3.4 层状岩体破坏模式弹性本构分析26-30
- 2.4 非均质岩体隧道稳定性分析30-31
- 2.5 本章小结31-33
- 第3章 层状岩体隧道围岩应力及衬砌结构受力特性数值分析33-86
- 3.1 概述33
- 3.2 顺层围岩层面倾角对隧道偏压影响分析33-59
- 3.2.1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33-38
- 3.2.2 围岩变形分析38-43
- 3.2.3 围岩应力分析43-46
- 3.2.4 围岩塑性区分析46-50
- 3.2.5 衬砌结构内力分析50-59
- 3.3 顺层围岩层面间距对隧道偏压影响分析59-83
- 3.3.1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59-61
- 3.3.2 围岩变形分析61-67
- 3.3.3 围岩应力分析67-71
- 3.3.4 围岩塑性区分析71-75
- 3.3.5 衬砌结构内力分析75-83
- 3.4 本章小结83-86
- 第4章 非均质地层隧道围岩及衬砌受力特性数值分析86-113
- 4.1 概述86
- 4.2 模型建立与参数取值86-88
- 4.2.1 模型建立86-87
- 4.2.2 参数选取87-88
- 4.3 围岩变形分析88-96
- 4.4 围岩应力分析96-99
- 4.5 衬砌结构内力分析99-111
- 4.6 本章小结111-113
- 第5章 工程实例与隧道支护措施优化探讨113-122
- 5.1 概述113
- 5.2 工程背景113-115
- 5.2.1 工程概况113
- 5.2.2 地层岩性113-114
- 5.2.3 地质构造114-115
- 5.3 荣家湾隧道数值模拟115-118
- 5.3.1 模型建立115-116
- 5.3.2 计算参数116
- 5.3.3 围岩变形分析116-117
- 5.3.4 围岩应力分析117-118
- 5.4 隧道支护措施优化探讨118-121
- 5.4.1 优化方案118
- 5.4.2 结果对比分析118-121
- 5.5 本章小结121-122
- 结论与展望122-124
- 结论122
- 展望122-124
- 致谢124-125
- 参考文献125-12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12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柱国;非均质透射旋转角[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2 栾茂田,金崇磐,林皋;非均质堤坝振动特性简化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3 张勇,G.E.Fogg;多尺度非均质多孔介质模拟及参数灵敏度分析[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3年09期
4 周叮;;非均质变截面弹性直杆横向振动自主频率的渐近解法[J];强度与环境;1989年01期
5 许仲生;;非均质各向异性闸坝基础三向渗流研究[J];人民长江;1986年07期
6 梁焕文;关于非均质形核问题的探讨[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7 于生云;;保持油藏非均质性粗化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08期
8 汪泰仁;;砖瓦开裂的解决方法[J];建筑材料工业;1957年01期
9 韩再生;;垂向非均质含水层中的宏观弥散[J];工程勘察;1989年06期
10 张培军,戴宗,杨锦林;非均质油藏数值模拟的网络自动剖分[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磊;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郭飚;;汶川地震前川西地区介质非均质性的时变特征[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五专题论文集[C];2013年
2 刘伯然;宋海斌;黄兴辉;拜阳;;利用地震海洋学资料对南海海水层非均质性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钱昌吉;高国良;钟瑞;李洪;;非均质基底表面团簇生长的周期性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4 孙伟家;符力耘;;高压带非均质分析与钻井对比研究-以北澳大利亚为例[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五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刘可禹;黄秀;;沉积体系非均质性对致密油气成藏控制及其定量评价方法[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6 邢光龙;刘曼芬;杨善穗;;高频等参数感应(VIKIZ)测井资料的二维非均质及演[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高福平;;有限厚度非均质海床对非线性波浪响应的有限元模拟[A];2003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王芸;吴信宝;;微球聚焦测井仪非均质K值的研究[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9 薛齐文;;偶应力参数识别的正则化解[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杨小波;魏生祥;林承焰;;孤岛油田南区B19断块Ng3-6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涂兴万;辨析非均质 开发求高效[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王鹏飞邋康红兵;措施提液增油效果好[N];中国石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崔可;电荷作用对湿蒸汽流中非均质凝结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马雷;非均质多孔介质多尺度模型及其在地下水模拟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登峰;黄原胶强化传输多硫化钙修复铬(Ⅵ)污染非均质含水层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刘科;层状与非均质岩体中隧道围岩变形和衬砌结构力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孙芳玲;非均质与非线性问题的间接边界元分析[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洋;含油气泥页岩层非均质性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5 曹碧波;基于交叉小波分析的山西省娘子关泉域含水层非均质性识别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6 高晓红;多尺度有限元法在非均质多孔介质地下水流问题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张弛;结合升尺度方法的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许多;非均质气藏AVO反演及含气性判别方法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关键词:层状与非均质岩体中隧道围岩变形和衬砌结构力学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4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464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