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隧道洞口含软弱夹层仰坡振动台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9 16:24

  本文关键词:隧道洞口含软弱夹层仰坡振动台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研究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隧道洞口仰坡的动力响应特性,针对含软弱夹层隧道洞口仰坡开展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通过分析水平和竖向激振作用下洞口段仰坡和衬砌模型动力响应和破坏特征,得到以下结论:水平向激振作用下,仰坡沿坡面向上存在明显加速度放大效应,软弱夹层对竖向加速度激振时仰坡动力响应有显著影响;越接近临坡面,衬砌结构加速度响应和越大,并且洞口段隧道衬砌拱顶加速度峰值最大,仰拱最小,衬砌结构受力状态复杂;竖向加速度激振时,软弱夹层上覆模型土出现松动,坡脚土体出现挤压、掉块,仰坡整体上保持稳定;在水平向激振作用下,而含软弱夹层仰坡则在坡脚土体先被挤压破碎,然后坡顶表面沿软弱夹层位置出现张拉裂缝,上覆土体沿软弱夹层滑动,最后土体大规模崩塌、滑落。竖向和水平激振力作用下,衬砌45°方向应变幅值最大,衬砌洞口段设防长度为25 m。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山岭隧道洞口段边坡抗减震研究和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隧道工程 含软弱夹层仰坡 破坏形态 振动台试验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8398)
【分类号】:U451.5
【正文快照】: 1引言汶川地震中都映高速、G213线都汶公路和映日公路上隧道出现了洞口边仰坡崩塌、滑塌,洞门端墙被砸坏、开裂,明洞被落石砸穿,甚至洞口被掩埋[1]等严重震害,因此,开展隧道洞口段边仰坡动力稳定性的研究十分迫切和重要。很多学者对山岭隧道抗减震技术研究开展了很多工作,取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迅;;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6期

2 刘立平;杨实君;李英民;;软夹层参数对边坡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3 朱雷;王小群;;大型岩质滑坡地震变形破坏过程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3年02期

4 冯志仁;刘红帅;于龙;;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表面放大效应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5 叶海林;郑颖人;杜修力;李安洪;;边坡动力破坏特征的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9期

6 王帅帅;高波;陶双江;周裕;马敏;;含软弱夹层和均质围岩隧道洞口仰坡动力特性研究[J];铁道学报;2014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万军;高波;;公路隧道与横通道交叉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2 梁永朵;衣华伟;王金峰;毕明鹏;于浩;;底商多层砌体结构隔震设计方法与应用[J];防灾减灾学报;2012年01期

3 谌文武;张景科;向忠阳;和法国;孙冠平;;都江堰深溪沟地震遗迹现状及初步保护方案[J];敦煌研究;2010年06期

4 王峥峥;檀永刚;张哲;高波;;基于损伤和能量指标的隧道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5 李廷春;殷允腾;;汶川地震中隧道结构的震害分析[J];工程爆破;2011年01期

6 陈庆;曹光华;;谈隧道工程抗震概念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年03期

7 杨林德;隋涛;刘鹏;;公路隧道地震响应计算的拟静力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2年09期

8 王艳艳;索然绪;邓彬;;徐店子隧道洞口段地震动力响应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9 黄娟;彭立敏;雷明锋;施成华;赵丹;;浅埋小净距偏压隧道地震响应特性与承载力安全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10 何刘;吴光;李东亮;;基于理想坡面形态的三维边坡地震动力三量分布[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申玉生;高波;胡邦;毕立栋;翟加生;;强震区隧道结构振动台模型试验相关问题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2 郭迅;;汶川地震震害与抗倒塌新认识[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3 杨国香;叶海林;伍法权;祁生文;董金玉;;反倾层状结构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破坏机制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4 杨国香;伍法权;董金玉;祁生文;;地震作用下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变形破坏机制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3年

5 言志信;高乐;彭宁波;任志华;郭斌;;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研究[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李阳;李同春;牛志伟;;边坡动力响应特性及破坏过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C];2013年

7 王林峰;陈洪凯;唐红梅;唐芬;;地震作用下坠落式危岩稳定性分析[A];《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vol.9 No.5[C];2013年

8 黄鑫;杨卓;徐锐;孙芳;刘天霸;张宁;牛晶蕊;;“4·20”芦山地震峡口滑坡监测数据分析[A];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9 王成虎;仇文革;陈永前;胡辉;;震区同震地表破裂统计经验关系及其对隧道抗震设计的意义[A];2014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八届年会优秀论文汇编[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海峰;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陈涛;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变形及稳定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赵峰;公路隧道运营风险评估及火灾逃生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韩超;强震作用下圆形隧道响应及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王丽萍;山地建筑结构设计地震动输入与侧向刚度控制方法[D];重庆大学;2010年

6 宋小林;层状岩体爆破的层裂效应及其对顺层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7 王峥峥;跨断层隧道结构非线性地震损伤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8 孙有为;地下硐室围岩松动圈的地震反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9 张素磊;隧道衬砌结构健康诊断及技术状况评定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10 黄思凝;外廊式RC框架地震破坏及倒塌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润萌;断层错动作用下隧道工程损伤及岩土失效扩展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刘恺;成兰线跨断层隧道的错动破坏机理研究及地震动力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高文立;高烈度地震区特长隧道浅埋段地震动力响应及减免震措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张森;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和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段称寿;地震安全社区建设实用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6 陈华卫;汶川地震后公路设施的灾害评估与恢复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王杰;梁式转换层和桁架转换层结构设计方案对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王新;大型盾构隧道地震动力响应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赵耀;掉层结构动力特性及整体抗倾覆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10 朱瑞广;基于地震动模拟的一致危险性谱与条件均值谱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蕴龙,陆述远,段亚辉;岩石边坡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8年04期

2 晓凡;不同地震烈度下边坡稳定性计算实例[J];东北地震研究;1999年01期

3 薄景山,徐国栋,景立平;土边坡地震反应及其动力稳定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2期

4 陈国兴;庄海洋;杜修力;李亮;程绍革;;土-地铁车站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2期

5 郭迅;;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6期

6 郑颖人;叶海林;黄润秋;李安洪;许江波;;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2期

7 张敏政;地震模拟实验中相似律应用的若干问题[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7年02期

8 周德培;强震区隧道洞口段的动力特性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1期

9 林皋,朱彤,林蓓;结构动力模型试验的相似技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10 祁生文;;单面边坡的两种动力反应形式及其临界高度[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立平;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弹塑性动力相互作用分析[D];重庆大学;2004年

2 许向宁;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机制地质分析与地质力学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世贵;汶川5.12地震诱发大光包巨型滑坡形成机理与运动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春;肖正学;郑爽英;郭学彬;欧阳吉;肖定军;;含软弱夹层岩体爆破的夹层土运动特征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8期

2 张松;朱红雷;何建设;;软弱夹层相关问题探讨[J];小水电;2012年02期

3 石远华;章志峰;曾耀;;关岭组某石灰岩边坡软弱夹层发育及参数异常特征[J];交通科技;2012年05期

4 吴荣福;;利用钻孔摄影相片解译软弱夹层的技术方法[J];工程勘察;1984年06期

5 夏万仁;原状软弱夹层室内抗剪强度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5年05期

6 王行本;关于软弱夹层的抗剪强度问题[J];水力发电;1985年04期

7 王桂容;关于软弱夹层几个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现状[J];水利水电技术;1987年11期

8 包承纲;;坝基软弱夹层工程性质的土工研究方法[J];人民长江;1987年06期

9 樊文熙;;围岩中包含软弱夹层的支护应力分析[J];焦作矿业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10 徐汉忠;;含软弱夹层的多区域问题的边界元程序实施方法[J];河海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强;李宁;陈方方;SWOBODA G;;软弱夹层厚度模拟实用方法及其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郭富利;张顶立;苏洁;牛晓凯;侯艳娟;;含软弱夹层层状隧道围岩变形机理研究[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3 刘红帅;唐立强;刘德东;郑志华;;基岩场地软弱夹层对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罗鸿禧;;葛洲坝水利枢纽基岩软弱夹层变化趋势的物理化学力学探讨[A];全国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79年

5 杜怡韩;聂德新;唐良琴;;某水电站坝基软弱夹层参数取值[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志俭;殷坤龙;简文星;;万州区红层软弱夹层蠕变试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琨;卢育霞;李倩;王平;;软弱夹层对土层地震反应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李小瑞;李名;刘江;付小龙;邢立军;;含软弱夹层岩石的数值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9 于江;夏致晰;蔡守军;;爆炸应力波在软弱夹层中的传播[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熊丽珍;陆培炎;;桩基下卧软弱夹层的分析计算[A];陆培炎科技著作及论文选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聂琼;小南海坝基软弱夹层发育规律及三维可视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宋小林;层状岩体爆破的层裂效应及其对顺层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佳;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应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2 肖定军;爆破作用下岩体软弱夹层运动规律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09年

3 杨永清;爆破作用对软弱夹层的压密及冲刷特征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张志强;软弱夹层对地下洞室稳定性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5 于龙;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地震响应与变形破坏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6 王志勇;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7 乌青松;含软弱夹层红砂岩边坡水毁机理及加固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8 王勇;含软弱夹层隧道结构受力特征和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吕博;含软弱夹层的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10 杜楠馨;含软弱饱和土夹层场地中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隧道洞口含软弱夹层仰坡振动台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8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498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9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