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作用下地基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现场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强夯作用下地基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现场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工程 强夯 超孔隙水压力 现场试验 有效加固深度
【摘要】:通过在济(南)乐(陵)高速公路试验区地层不同深度埋设孔隙水压力计,观测并分析强夯过程中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1 500 k N·m夯击能夯击后,强夯最大影响深度可达8.5 m,有效加固深度约为6 m,有效加固深度系数为0.490;浅层超孔隙水压力增量大于深层超孔隙水压力增量;强夯径向影响宽度可达6 m,有效加固宽度为2~4 m;单点夯后6 h超孔隙水压力趋于稳定,24 h超孔隙水压力基本消散。另外,通过室内标准贯入度试验验证了该地基采用强夯处理后加固效果明显,7 m深度内土体地基承载力大幅提高。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山东省路基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强夯 超孔隙水压力 现场试验 有效加固深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2300)
【分类号】:U416.1
【正文快照】: 强夯法是由法国工程师L.Menard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地基处理技术,在使用初始阶段仅用于加固砂土和碎石土地基。强夯技术因其施工简便、经济实用、效果显著等特点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于1978年引进该技术并在实际工程中予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将其应用范围扩大到了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波;周立新;周虎鑫;;路基强夯处理孔隙水压力监测及参数确定[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12期
2 ;国外一种新的地基加固方法——强夯法[J];建筑结构;1978年06期
3 姜伟;胡长明;梅源;;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强夯加固处理技术[J];建筑技术;2013年02期
4 叶观宝,陈望春,徐超;强夯法地基处理有效加固深度的分析研究[J];上海地质;2003年03期
5 何淑军;李鸿江;赵敏学;赵伟涛;王兰兴;罗连宝;何万普;;西北干旱湿陷性黄土区增湿高能级强夯试验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6 祝介旺,李新年,王思强,杨志法;黄河冲洪积土强夯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增长与消散规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7 钱家欢,钱学德,赵维炳,帅方生;动力固结的理论与实践[J];岩土工程学报;1986年06期
8 白冰,刘祖德;冲击荷载作用下饱和软粘土孔压增长与消散规律[J];岩土力学;1998年02期
9 张平仓,汪稔;强夯法施工实践中加固深度问题浅析[J];岩土力学;2000年01期
10 李允忠,汪稔;基坑开挖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2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万良勇;不同类型孔隙水压力的动力效应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2 苏玉玺;利用强夯进行软弱地基处理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磊,陈正汉;用BP网络预估强夯有效加固深度[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8年04期
2 孔位学,陆新;强夯法加固软土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3 姚安林;邢义锋;曾祥国;吴志平;李又绿;赵师平;;滚石作用下埋地钢管道动力响应数值模拟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3期
4 白冰;关于夯锤冲击力大小的研究[J];地下空间;2000年02期
5 丁振洲,郑颖人;强夯法加固饱和软粘土地基数值模拟[J];地下空间;2002年02期
6 朱建凯,陆新;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强夯有效加固深度预估[J];地下空间;2003年01期
7 孙雨明,高广运,邱畅,梁涛;帽子模型在强夯动应力计算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2003年02期
8 高广运,李志毅,黄诚;强夯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和施工参数优化[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9 周健;张思峰;贾敏才;王冠英;;强夯理论的研究现状及最新技术进展[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10 赵建华;陈晓斌;;动力排水固结软基处理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国;姚安林;李又绿;陈华燕;曾祥国;;冲击载荷作用下含裂纹高压埋地输气管道的安全性评定[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2 祝介旺;李新年;王思强;杨志法;;黄河冲洪积土强夯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增长与消散规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3 王珊珊;李丽慧;胡瑞林;刘凯;魏欣;;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吹填黏性土的模型试验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黄晓波;周立新;邓长平;;碎石桩加强夯处理饱和软弱地基试验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米素婷;杨攀新;吕晓健;高战武;;陆域码头填土地基强夯加固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秦志光;李志;罗嗣海;;广东平海电厂强夯法处理花岗岩残积土地基试验成果与分析[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石振明;王帅;;某工程场地地基处理方案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牛志荣;杨桂通;;夯后土体动应力和位移特性数值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9 李云华;张季超;许勇;;动力排水固结法加固某吹填淤泥地基试验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10 赵维炳;陈云敏;施建勇;;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简述[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玉胜;大能量强夯置换法处理深圳地区软土地基的应用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09年
2 谷复光;吉林省某路段高填方路基沉降分析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徐春晖;存在填隙流体颗粒离散元法理论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4 杨为民;强夯后高饱和度地基土工程特性的试验研究及其本构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5 梅英宝;交通荷载作用下道路与软土复合地基共同作用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牛志荣;土体动力压密问题及其工程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3年
7 刘加才;层状砂井地基固结分析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8 李玉岐;考虑渗流影响的基坑工程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贺建清;石灰改良土路基填料的动力特性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10 于芳;非线性流变结构性软粘土弹粘塑性固结理论及砂井地基沉降计算[D];河海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亚楠;高速公路湖相沉积软土地基强夯加固处理技术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天亮;叶观宝;;高能级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2期
2 何广讷,李万明;振动能量下砂土的体变与孔隙水压力[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7年02期
3 韩晓雷;席亚军;水伟厚;刘坤;;15000kN·m超高能级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的应用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4 邢玉东;王常明;张立新;;强夯法处理辽西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效果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刘平;强夯法有效加固深度的估算[J];港工技术;2003年01期
6 张继文;屈百经;王军;王东红;刘生军;;超高能级强夯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10年01期
7 周健;尾矿坝在地震作用下的三维两相有效应力动力分析[J];工程抗震;1995年01期
8 王迎兵;滕文川;朱彦鹏;张虎祯;;高能级强夯在大厚度黄土地区应用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9 徐志英;沈珠江;;地震液化的有效应力二维动力分析方法[J];华东水利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10 徐志英;沈珠江;;土坝地震孔隙水压力产生、扩散和消散的有限单元法动力分析[J];华东水利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国仁;旧路基拓宽改建沉降开裂机理及强夯工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万良勇;不同类型孔隙水压力的动力效应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曦刚;刘少文;;超孔隙水压力对施工的影响及治理[J];土工基础;2007年01期
2 宋建学;汪耀武;卢扬;;静压桩施工中超孔隙水压力监测及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2期
3 黄福仁,刘云祯;浅层点振源作用下饱和砂层的超孔隙水压力[J];岩土工程学报;1980年03期
4 R.E.GIBSON ,R.L.SCHIFFMAN ,R.V.WHITMAN ,刘益褚;关于超孔隙水压力的两个定义[J];港工技术;1990年03期
5 R.E.吉布森;饶和平;;超孔隙水压力的两种确定方法[J];人民长江;1993年02期
6 尤立新;从超孔隙水压力变化评价砂土振冲处理后抗液化效果[J];水利学报;1983年10期
7 林开球;海堤下软基超孔隙水压力值的修正方法[J];岩土力学;1994年03期
8 李翔宇;刘国彬;刘铭;冯庆高;;考虑半渗透边界的隧道周围超孔隙水压力消散解[J];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9 唐世栋,何连生,傅纵;软土地基中单桩施工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J];岩土力学;2002年06期
10 王旭东,王伟,宰金珉;沉桩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及其消散的三维解析解[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怀忠;;打入桩的桩端超孔隙水压力引起的沉降[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2 黄清和;江宇渊;简浩洋;;软土的超孔隙水压力排水固结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戴金林;蒋磊;;振动挤密砂桩处理地基地面沉降估算[A];地基处理理论与实践——第七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邹新军;赵明华;杨眉;;CFG桩施工超孔隙水压力及复合地基固结度计算[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董志良;颜永国;黄建华;;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固结理论在某工程中的应用[A];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理论与实践——第七届全国工程排水与加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加华;王峰;蔡建新;;工程爆破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工程爆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小玲;地震作用下海底管线及周围海床动力响应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林;车载作用下含孔充水混凝土路面动态响应分析[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2 周碧辉;地震作用下超孔隙水压力对土石坝稳定安全影响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马红;考虑群罐效应的储罐地基应力及变形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徐祖阳;PHC管桩沉桩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董伟;海洋工程后继打桩可打入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07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607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