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经济走廊”(中国段)冰川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发布时间:2017-08-03 13:13
本文关键词:“中巴经济走廊”(中国段)冰川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中巴公路 冰碛物滑坡 冰川泥石流 易发性评价
【摘要】:以中巴公路为导向的“中巴经济走廊”纵贯帕米尔高原。帕米尔高原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结果,由多地块、多岛弧旋转拼贴而成,地质演化过程、地质结构及地形地貌条件极为复杂。研究区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地区位于帕米尔推覆构造的前缘,构造活跃,强震频繁,区域稳定性极差,加之高寒区冰川融冻作用等外动力地质作用,导致该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对中巴经济走廊工程建设和运营威胁巨大。本文主要对研究区内“中巴经济走廊”的导向工程——中巴公路国内段沿线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为“中巴经济走廊”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本论文在收集区域地质资料和现场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对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梳理。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研究区内冰川作用形成的冰碛物广泛发育,在公格尔和慕士塔格山麓的冰碛物堆积体中发育有滑坡群,其规模大,冲程远,中巴公路从滑坡体上穿过。通过遥感解译和现场定点确定了滑坡的范围,依据OSL测年结果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此两滑坡发生的年代为距今6.1-7.0 ka。对其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表明滑坡在天然状态下是稳定的,当有强震发生,地震加速度达到0.5g时,斜坡发生失稳。此结果也说明公格尔拉张系内分布广泛的冰碛台地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由于该区强震频繁,冰碛物台地失稳对中巴公路(中国段)形成危害是潜在的,需要引起关注。冰川泥石流沿着中巴公路(中国段)两侧密集发育,泥石流的发生对公路的影响是破坏性的。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对冰川泥石流进行防治,采用层次分析法基于流域内地形坡度、流域面积、流域高程差、松散堆积体分布、沟谷冰川系数五个因子对公路沿线的冰川泥石流进行易发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在公格尔山北坡至西坡,慕士塔格西麓和木吉盆地东北缘盖昆山三个地区的冰川泥石流的易发性较高,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依据评价结果,对中巴公路2km范围内的区域进行冰川泥石流风险分段,一共将其分成11个路段。中巴公路盖孜河谷段不仅冰川泥石流风险高,也发育密集的溜石坡,是中巴公路的咽喉路段,基于前述冰川泥石流易发性结果,结合现场查明的溜石坡灾害,以及工程地质岩组、地形坡度、活动断裂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河谷段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将中巴公路盖孜河谷段依照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分成13段。
【关键词】:中巴公路 冰碛物滑坡 冰川泥石流 易发性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2.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9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10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0-16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6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6-19
- 第2章 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地区工程地质条件19-44
- 2.1 研究区概况19-21
- 2.2 新构造与地震21-30
- 2.2.1 新构造21-28
- 2.2.2 地震28-30
- 2.3 地层岩性30-33
- 2.4 地形地貌33-38
- 2.5 气候水文38-40
- 2.6 冰川40-42
- 2.7 本章小结42-44
- 第3章 研究区主要地质灾害44-57
- 3.1 概述44-45
- 3.2 滑坡45-48
- 3.3 冰川泥石流48-50
- 3.4 溜石坡50-51
- 3.5 冰川跃动51-54
- 3.6 其他灾害54-55
- 3.7 本章小结55-57
- 第4章 冰碛物滑坡57-70
- 4.1 冰碛物滑坡的分布和识别57-60
- 4.2 滑坡体年龄60-62
- 4.3 冰碛物的岩土力学性质62-65
- 4.4 冰碛物滑坡的稳定性计算65-68
- 4.5 冰碛物滑坡滑动机理初探68-69
- 4.6 本章小结69-70
- 第5章 冰川泥石流70-91
- 5.1 研究区的冰川泥石流70-71
- 5.2 流域提取71-78
- 5.2.1 DEM校正72
- 5.2.2 填洼72-73
- 5.2.3 计算流向73-74
- 5.2.4 汇流累积量计算74
- 5.2.5 定义水流74-75
- 5.2.6 水流分割75
- 5.2.7 流域栅格划定75-76
- 5.2.8 集水多边形处理76
- 5.2.9 结果76-78
- 5.3 层次分析法分析冰川泥石流的易发性78-91
- 5.3.1 层次分析法简介78-82
- 5.3.2 冰川泥石流的层次分析计算82-91
- 第6章 盖孜河谷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91-97
- 6.1 盖孜河谷地质灾害概况91-92
- 6.2 评价因子92-95
- 6.3 结果分析95-97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97-99
- 7.1 结论97-98
- 7.2 展望98-99
- 致谢99-100
- 参考文献100-10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铁永波;李宗亮;;冰川泥石流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2 朱守森,,邓晓峰;独库公路冰川泥石流分布及其特征[J];山地研究;1995年03期
3 程守田,李志德,黄焱球,葛利刚,刘星;鄂尔多斯东北缘早白垩世冰川泥石流沉积的发现及其成因证据[J];地质科技情报;2002年02期
4 张沛全;刘小汉;;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段泥石流特征及应对措施[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年01期
5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宗盛;姚鑫;孙进忠;李凌婧;凌盛;;冰川泥石流研究进展概述[A];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奎;冰川泥石流地区铁路线路方案综合优选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王宗盛;“中巴经济走廊”(中国段)冰川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3 王磊;雅鲁藏布江加查—米林段冰川泥石流形成条件与活动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14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614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