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掺量对热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
本文关键词:RAP掺量对热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厂拌热再生混合料 RAP掺量 路用性能 气候分区 层位功能
【摘要】:采用MMSL3、APA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研究了RAP掺量对厂拌热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RAP掺量的增加,厂拌热再生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增强,疲劳寿命提高,而混合料的低温性能和水稳定性变差。结合路用性能试验结果推荐厂拌热再生混合料最大的RAP掺量选择应综合考虑我国的气候分区、相应的公路等级以及热再生混合料所发挥的层位功能。
【作者单位】: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厂拌热再生混合料 RAP掺量 路用性能 气候分区 层位功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8103)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1绪论目前我国公路发展已经由大规模修建进入了建养并重的发展阶段,旧路面材料的再生利用问题已得到公路养护管理部门的重视和广泛关注。国家提倡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利用再生混合料修筑沥青路面保护了生态环境、保持了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成为我国沥青路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路贺伟;张宏超;王健;郭仪南;;基于MMLS3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1年05期
2 赵倩倩;;MMLS3试验方法介绍[J];北方交通;2013年06期
3 申爱琴;郭寅川;车飞;殷伟;李耀龙;;基于MMLS3试验的混合料离析对沥青路面长期高温性能的影响[J];中国公路学报;2012年03期
4 聂忆华;刘苹;周志刚;侯月军;戴旭;;再生剂对沥青再生机理的影响研究[J];公路工程;2012年06期
5 兰青;徐伟;赵劲松;刘平;;高比例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在广惠高速公路试验与评价[J];公路工程;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君;孙永成;杨宗文;;基于LabVIEW系统的GTM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2 刘凤翰;陈晓玲;;水泥混凝土用粗骨料不同粒径针片状颗粒影响系数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3 艾思平;;厂拌热再生沥青的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董先明;;浅谈彩色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J];安徽建筑;2008年04期
5 刘应托;;浅议公路改建级配碎石底基层施工工艺[J];安徽建筑;2008年06期
6 黄志福;;论机制砂在高速公路中应用的经济效益[J];安徽建筑;2009年02期
7 陈德金;张金宝;;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在公路改建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9年03期
8 吴兆兵;;AC-25C再生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浅谈[J];安徽建筑;2010年01期
9 唐正辉;;浅析沥青碎石室内目标配合比设计[J];安徽建筑;2010年06期
10 杜雪芹;;高等级公路沥青混合料原材料的质量管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禄生;;沥青稳定碎石ATB-25和ATB-30路用性能试验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代印松;;浅谈水泥稳定碎石生产配合比设计与施工质量控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孙家瑛;黄科;蒋华钦;;钢渣微粉用于沥青混合料的试验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七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洪海;张建;;沥青路面离析的材料和设备机理研究[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平利;赵佃强;;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新思路[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6 孙雪龙;凌晨;;集料压碎值指标探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姜慧辉;;国外防止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微裂技术分析[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扈惠敏;李德章;柳炳康;朱朝晖;;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集料工程性质研究[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付佳丽;扈惠敏;柳炳康;;再生水泥稳定碎石料路用性能的试验研究[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窦占双;崔勇;陈俊夺;;浅谈大粒径沥青碎石混合料LSM-30施工质量控制[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骁;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流变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付玉;纳米蒙脱土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老化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皓玉;车辆与路面相互作用下路面结构动力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李振霞;沥青路面复合基层结构与材料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董忠红;重型车辆—沥青路面系统动力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6 徐鸥明;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指标与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魏道新;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损坏模式与结构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黄琪;沥青路面施工过程质量评价与支付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尹应梅;基于DMA法的沥青混合料动态粘弹特性及剪切模量预估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段跃华;基于X-ray CT的沥青混合料粗集料基础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博书;铁尾矿砂免烧砖的制备及其特性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丽丽;道路病害视频检索与识别系统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建伟;城市主干道级配碎石材料组成分析与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航;掺温拌剂的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于志新;排水性沥青路面在山区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洪刚;水—温冻融条件下沥青路面病害特征及发展机理[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万平;抗车辙沥青混合料的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黄雄立;冰灾对湖南高速公路路面性能的影响及灾后养护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炎炎;就地热再生PE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姚飞;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养护技术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世法;沥青路面的车辙深度与行车安全性[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2 侯月军;周志刚;高及阳;;不同再生剂对旧沥青性能的改善[J];交通科学与工程;2009年03期
3 况栋梁;余剑英;蔡正文;宋献东;;再生剂对不同老化程度沥青再生性能的影响[J];公路;2011年05期
4 吴桂金;;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马歇尔配合比设计方法探讨[J];公路;2011年05期
5 郝大力,王秉纲;路面长期性能研究综述[J];国外公路;1999年01期
6 张永兴;熊出华;凌天清;;再生剂与老化沥青微观作用机理[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0年06期
7 路贺伟;张宏超;王健;郭仪南;;基于MMLS3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1年05期
8 刘崇理;;沥青路面的再生机理与再生剂研究[J];北方交通;2010年05期
9 赵顺根;许新权;;基于MMLS3的西部环道性能预测研究概述[J];科学之友;2012年10期
10 苏凯;孙立军;;沥青路面车辙产生机理[J];石油沥青;200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车飞;沥青混合料离析对季冻区沥青路面长期路用性能的影响[D];长安大学;2009年
2 李美华;季冻区沥青混合料离析测评、预防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红;;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分析[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2年10期
2 黄彭;;沥青热拌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J];华东公路;1987年05期
3 任拴哲;王晓文;李海;;沥青热再生混合料最大理论密度计算公式[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7年04期
4 刘伟;连续式沥青再生混合料质量的控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4年12期
5 苗乾;魏连雨;周卫峰;魏如喜;;成型方法对水泥再生混合料性能影响试验分析[J];中国市政工程;2010年06期
6 苗乾;魏连雨;周卫峰;魏如喜;;成型方式对水泥再生混合料性能影响分析[J];中外公路;2011年02期
7 倪玮;刘化学;刘强;;基于性能设计法的就地热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与探讨[J];华东公路;2012年01期
8 杨风英;陈文锋;;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J];公路工程;2011年01期
9 倪玮;刘化学;刘强;;基于性能设计法的就地热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J];路基工程;2012年01期
10 郭银涛;刘清泉;刘振清;王松根;;基于改性乳化沥青-水泥双胶结料的半柔性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张艺言 实习生 张彩霞;来之于路“环”之于路[N];中国交通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康生;基于基准料合成的不同掺配率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2 许慧;基于RAP材料变异性的厂拌再生过程质量管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3 李茜;常温再生RAP中老化沥青及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4 鹿世勇;现场冷再生技术在二级公路大修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1年
5 张明科;RAP变异性与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效果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6 陆鹏;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再生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7 朱亚强;日兰高速济宁段海母(HiRM)再生施工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李希亮;高性能沥青路面冷再生面层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21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62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