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分合流区潜在事故风险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速公路分合流区潜在事故风险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速公路分合流区 后侵入时间(PET) 潜在事故风险 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安全性分析
【摘要】:为深入研究高速公路分合流区的安全性,分析其事故风险,针对多车道高速公路出入口处车辆的分、合流行为,将后侵入时间(PET)作为评价指标,分别找出分流区与合流区PET数据的分布规律,进而以50%分位值作为危险PET阈值。在此基础上,建立概率风险和速度风险等2类基于PET的潜在事故风险模型,并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法(ANOVA),对分合流区及其主要影响车道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分合流区的PET样本均服从伽马分布,危险PET的阈值分别为1.42和2.44 s;分流区与合流区具有相同水平的安全性,驾驶员在分合流区主要影响区域的不同车道上行车承受的事故风险没有显著差别。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高速公路分合流区 后侵入时间(PET) 潜在事故风险 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 安全性分析
【基金】:辽宁省交通厅科技项目(201306)
【分类号】:U492.8
【正文快照】: 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安全性分析0引言高速公路出入口处车辆的分、合流是影响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车辆的加减速、变道等行为容易造成驾驶人判断及操作失误,引起交通混乱,更容易导致事故发生。高速公路出入口区域公里事故率一般是其他路段的4~6倍,属于事故多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铁柱,李文权,周荣贵,石小法,赵春;高速公路加减速车道合流分流特征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1年04期
2 王春娥;;高速公路立交变速车道长度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1期
3 郭唐仪;Lin Xiaoli;Kracht Matthias;;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事故预测模型优选及弹性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4 张慧杰;程炜;;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加减速车道长度设计[J];交通标准化;2012年12期
5 阎莹;盛彦婷;袁华智;刘浩学;;高速公路出入口区域行车风险评价及车速控制[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6 杨少伟;王晓;冯玉荣;赵一飞;潘兵宏;;基于交通冲突技术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李文权,王炜,邓卫,刘兆斌,周荣贵;高速公路加速车道上车辆的汇入模型[J];中国公路学报;2002年02期
8 智永锋;张骏;史忠科;;高速公路加速车道长度设计与车辆汇入模型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9年02期
9 孙璐;李颜平;钱军;郁烨;;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交织区交通安全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权,王炜,李铁柱,李冬梅;高速公路加速车道上车辆的汇入特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孙家凤;周荣贵;;互通立交区安全性评价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李文权,王炜,周荣贵;高速公路合流区1车道车头时距分布特征[J];公路交通科技;2003年01期
4 赵春,邓卫,周荣贵,王炜;考虑服务交通量的加速车道长度设置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8期
5 李文权,周荣贵;高速公路合流区1车道交通量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12期
6 马俊来,王炜,李文权,边扬;高速公路合流区上匝道混合车流通行能力经验计算法[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10期
7 肖忠斌;王炜;李文权;王;;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11期
8 关羽;张宁;;可变临界间隙条件下的加速车道车辆汇入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6期
9 史静;沈穗娜;;互通式立交变速车道长度研究[J];中外公路;2011年04期
10 刘伟铭;邓如丰;张阳;莫琛;;高速公路出匝分流区超车道车辆车道变换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文权;王炜;;高速公路上匝道合流区通行能力分析[A];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卷)[C];2004年
2 马俊来;边扬;王炜;;高速公路合流区上匝道混合车流通行能力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黎茂盛;平衡交通流的若干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周学农;突发性灾害之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慈玉生;快速路匝道连接段通行能力与匝道设置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张文会;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现场区划安全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李健;结合部路网匝道系统结构分解与协同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6 王晓;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7 李锐;城市快速路立体交叉系统优化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成会;互通式立交交通适应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刘学成;内蒙一级公路升级改造工程交通组织方案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丁华磊;互通式立交集散车道设置条件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王振;基于交通仿真的高速公路作业区交通组织方案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曹杰;山区高速公路缓坡设计参数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6 史静;互通式立交最小安全净距及变速车道长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7 张婧;辅路无附加车道的城市快速路出口交通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8 王天宇;深圳市梅观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9 袁中;高速公路合流区车辆运行模拟与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10 赵跃峰;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高速公路多匝道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玉龙,刘小明,任福田;城市快速路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徐秋实;任福田;孙小端;陈永胜;;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加速车道长度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苑中丹;薛岭;王维礼;;高速公路枢纽互通式立交变速车道长度设计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4 高鲁宾;孙家驷;张铭;;重庆绕城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密度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常玉林,王炜,曹洪;主车流服从 Erlang 分布下支路通行能力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6 江晓霞;袁宏伟;;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安全性设计研究[J];公路;2006年04期
7 李铁柱,李文权,周荣贵,石小法,赵春;高速公路加减速车道合流分流特征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1年04期
8 肖忠斌;王炜;李文权;王;;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11期
9 李爱增;李文权;王炜;;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6期
10 刘小明,段海林;平面交叉口交通冲突技术标准化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199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史静;互通式立交最小安全净距及变速车道长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蒋锐;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交通安全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3 王ti;城市互通立交最小间距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4 王志彪;VISSIM交通仿真适用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5 许源;立交交织区交通安全、效率与干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宋成举;高速公路出入口匝道行车安全性分析和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张加华;城市环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谢炜;谢国振;;《煤矿安全规程》中潜在事故隐患 亟待修改[J];电气工程应用;2007年01期
2 王玉平;;潜在事故、事件报告经验总结[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年S1期
3 李在卿;;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审核[J];现代职业安全;2004年10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徐洁净;我市实施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价制[N];平顶山日报;2007年
2 顾小成;澳大利亚的潜在事故报告制度[N];中国煤炭报;2013年
3 夏富青;为职工撑起安全伞[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本文编号:703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703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