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江大桥混凝土回弹法专用测强曲线研究
本文关键词:瓯江大桥混凝土回弹法专用测强曲线研究
【摘要】:为建立瓯江大桥混凝土回弹法专用测强曲线,通过试验系统研究掺合料用量及掺加方式(单掺或双掺)以及混凝土碳化深度对混凝土回弹值与抗压强度关系的影响,并分别使用ZC3-A型普通回弹仪和H450型高强回弹仪建立了瓯江大桥混凝土回弹法专用测强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当粉煤灰掺量在35%以内、矿粉掺量在50%以内时,混凝土回弹值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不受掺合料用量及掺加方式(单掺或双掺)的影响;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在C80及以下且混凝土龄期在1年内时,使用普通回弹仪建立的不考虑碳化深度的测强曲线公式既可对普通混凝土进行强度检测,又可对高强混凝土进行强度检测,使用方便且精度较高。最后,通过现场试验验证所建立的测强曲线公式可作为瓯江大桥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的依据。
【作者单位】: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河南理工大学;
【关键词】: 瓯江大桥 回弹法 专用测强曲线 掺合料
【基金】: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计划项目(2012H24)
【分类号】:U445.57
【正文快照】: 引言一般来讲,回弹法是利用混凝土表面硬度(回弹值)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的关系来推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一种间接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方法。回弹法是非破损检测技术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一种常用方法,具有准确、可靠、快速、经济等一系列优点,因此,近几十年来关于回弹法检测混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睿,刘祥顺,王伟男;混凝土强度统一测强曲线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2 罗永会,高振国,姚少巍;提高混凝土无损测强曲线拟合精度的措施研究[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5年10期
3 陈剑;苏跃宏;;绥满公路超声回弹综合法混凝土专用测强曲线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9年01期
4 谢金平;;混凝土专用测强曲线的制定及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7期
5 逯艳华;;辽宁区域混凝土超声回弹测强曲线的应用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4期
6 曹获,江立生,吴晓东,康忠寿;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的建立[J];华东公路;2001年02期
7 陈亚龙;某大厦混凝土回弹专用测强曲线的建立[J];职大学报;2001年02期
8 毛朝晖,周意,邵利章;制定“宁波市回弹测强曲线”的试验与研究总结[J];浙江建筑;2003年03期
9 樊乐平;蔡林;;川东北地区超声波回弹综合法测强曲线的建立[J];交通标准化;2008年11期
10 黄允萍;;后装拔出法测强曲线影响因素的研究与验证[J];工程质量;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秦春霞;佟晓君;陈海彬;;超声法逆回归现场测强曲线[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2 封柯;黄素平;杨巧;;江西吉安地区混凝土回弹测强曲线初探[A];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混凝土质量委员会和建筑材料测试技术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佟晓君;马群;武春亭;陈海彬;王景利;;回弹测强曲线三参数幂函数拟合法[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4 张文耀;;三点支承式后装拔出法福建省地方测强曲线的编制[A];第十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邱平;;制定北京地区泵送混凝土测强曲线的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张秀伟;马群;佟晓君;高素新;;异方差双向线性回归方法[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7 马士千;张京涛;李习章;王安岭;;北京地区直拔法测强曲线的建立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A];“第四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陈永忠;石振清;欧子标;周月生;任树华;陈健明;;肇庆地区桥梁工程回弹法推算抗压强度测强曲线的研究[A];2013年二省二区大型桥梁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建利;呼和浩特地区碎石混凝土测强曲线实验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2 高航;合肥地区超声回弹测强曲线的建立与验证[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2年
3 魏域虎;庆阳地区预拌混凝土回弹法测强曲线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4 李志祥;包头地区超声回弹综合测强曲线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5 吴蓉;商品混凝土回弹法测强曲线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6 刘磊;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试验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17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717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