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隧道涌突水灾害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组合赋权 属性区间识别模型
【摘要】:隧道涌突水灾害是岩溶区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GIS与数据挖掘的裂隙岩质隧道三维模拟与灾害预测”和科技部项目—“隧道灾害水源双波场超前探测仪应用技术研究”为依托,以沪昆客高铁贵州段关岭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境内大独山隧道的涌突水灾害为研究对象,对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做风险评价研究,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现场调查,结合相关资料:从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特征五个方面介绍了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并对大独山隧道研究区的相关地质条件进行研究。2.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对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的水源体蓄存类型和突水形式进行研究分类,并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溶水动力分带和其他不良地质条件五个方面分析了岩溶的成因规律和隧道涌突水灾害的形成机理,并分析了大独山隧道涌突水灾害影响因素。3.建立了大独山隧道涌突水灾害风险评价系统:根据大独山隧道的地质环境背景和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的形成机理,从地层因素、构造因素、地形地貌因素、水文地质因素和其他不良地质条件因素五个方面,选取地层岩性、岩石结构、岩层产状、岩层接触带、断层、褶皱、节理发育程度、负地形面积比、地表坡度、地下水垂向分带、地下水水位与隧道位置高程差、特殊土和溶洞发育情况13个影响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并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危险性等级划分;采用属性区间识别模型作为本文评价系统的评价模型,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作为本文的权重分析方法。4.选取大独山隧道中10个典型洞段作为工程实例,根据本文建立的涌突水灾害评价系统,对评价指标实测结果做数值化处理;分别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分析各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并用距离函数计算法求解使主客观权重差异最小的分配系数,得到组合权重;结合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求解各个评价指标的属性测度区间,并根据组合赋权得到综合属性测度区间,均值化后得到综合属性测度值,最后根据置信准则判断各个隧道洞段的涌突水灾害风险等级;将评价结果与预测涌水量和部分开挖资料进行对比验证可知,评价结果与客观规律基本符合,评价模型基本可靠。
【关键词】:隧道涌突水灾害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组合赋权 属性区间识别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6.3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21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 1.2.1 岩溶涌突水灾害机理13-15
- 1.2.2 岩溶发育规律15-16
- 1.2.3 隧道涌突水灾害探测技术研究16-17
- 1.2.4 隧道风险评价模型研究17-18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18-21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背景21-31
- 2.1 工程区概况21
- 2.2 自然地理条件21
- 2.3 地形地貌21-22
- 2.4 地层岩性22-27
- 2.5 地质构造27-28
- 2.6 水文地质特征28-31
- 2.6.1 地表水特征28
- 2.6.2 地下水特征28-29
- 2.6.3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29-31
- 第3章 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影响因素分析31-42
- 3.1 概述31
- 3.2 岩溶涌突水灾害水源体蓄存类型31-32
- 3.3 隧道岩溶涌突水形式分类32-34
- 3.3.1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32-33
- 3.3.2 根据隧道施工和涌突水发生的时间关系33
- 3.3.3 根据涌水量和累计涌突水时间33-34
- 3.3.4 根据含泥量34
- 3.4 岩溶突水影响因素34-40
- 3.4.1 地层岩性34-35
- 3.4.2 地质构造35-37
- 3.4.3 地形地貌37
- 3.4.4 水文地质条件37-39
- 3.4.5 其他不良地质条件39-40
- 3.5 大独山隧道研究区涌突水灾害影响因素分析40-41
- 3.5.1 地层岩性因素40
- 3.5.2 地质构造因素40
- 3.5.3 地形地貌因素40
- 3.5.4 水文地质因素40-41
- 3.5.5 其他不良地质条件41
- 3.6 本章小结41-42
- 第4章 大独山隧道涌突水灾害风险评价系统42-60
- 4.1 概述42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42-49
-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42-43
- 4.2.2 评价指标量化取值及单指标等级划分43-49
- 4.3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法49-55
- 4.3.1 层次分析法49-54
- 4.3.2 熵权法54-55
- 4.3.3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权重分析55
- 4.4 评价模型方法55-59
- 4.4.1 属性区间识别模型简介56
- 4.4.2 评价指标属性判别矩阵的构建56-57
- 4.4.3 单指标属性测度区间计算57-58
- 4.4.4 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分析58
- 4.4.5 属性识别分析58-59
- 4.5 本章小结59-60
- 第5章 大独山隧道主要洞段涌突水灾害风险评价60-86
- 5.1 大独山隧道典型洞段基本地质背景条件60-71
-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分析71-76
- 5.2.1 大独山隧道涌突水灾害层次结构划分71-72
- 5.2.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分析72-76
- 5.3 基于熵权法的评价指标权重分析76-77
- 5.4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权重分析77-78
- 5.5 大独山隧道涌突水灾害风险评价78-80
- 5.6 评价结果分析80-84
- 5.6.1 涌水量预测法验证80-83
- 5.6.2 开挖资料验证83-84
- 5.7 本章小结84-86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86-88
- 6.1 结论86-87
- 6.2 展望87-88
- 参考文献88-92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得的科研成果92-93
- 致谢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浪;戎晓力;王明洋;卢浩;夏沅谱;张志成;;深长隧道突水地质灾害三维模型试验系统研制及其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03期
2 张海坦;李庆华;黄永泽;邓书金;姚万林;;歌乐山地区岩溶发育特征[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年S1期
3 郭金栋;王恩元;;基于量子免疫遗传算法的煤与瓦斯突出神经网络预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4 李术才;袁永才;李利平;叶志华;张乾青;雷霆;;钻爆施工条件下岩溶隧道掌子面突水机制及最小安全厚度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5年02期
5 王佳佳;殷坤龙;肖莉丽;;基于GIS和信息量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以三峡库区万州区为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6 罗小杰;;武汉地区碳酸盐岩“六带五型”划分与岩溶地质灾害防治[J];水利学报;2014年02期
7 刘沛;吴勇;王鸿;;贵州仁怀某地岩溶发育特征和规律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3年10期
8 李术才;周宗青;李利平;石少帅;许振浩;;岩溶隧道突水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9 王成亮;白明洲;岐峰军;刘选朋;秦国栋;;综合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在岩溶隧道中的应用分析[J];铁道建筑;2013年05期
10 山成菊;董增川;樊孔明;杨江浩;刘晨;方庆;;组合赋权法在河流健康评价权重计算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成亮;铁路隧道岩溶突水灾害风险识别与预警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2 翟友成;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隧道地质灾害评价方法[D];湖南大学;2014年
3 单博;基于3S技术的奔子栏水源地库区库岸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及灾害风险性区划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王国斌;沪蓉西高速公路乌池坝岩溶隧道涌水成灾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5 杨艳娜;西南山区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6 莫阳春;高水压充填型岩溶隧道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秦胜伍;基于GIS的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D];吉林大学;2009年
8 康小兵;隧道工程瓦斯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9 乔巍巍;数控系统可靠性建模及熵权模糊综合评价[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谢兴华;岩体水力劈裂机理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云;沪昆高铁大独山隧道岩溶化岩体力学性质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2 郭付印;探地雷达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曹茜;岩溶隧道与溶洞的安全距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王成亮;宜万铁路岩溶区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程雨茂;基于模糊故障树分析方法的低压成套设备可靠性评估[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03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803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