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桥梁断面软颤振现象及影响因素
本文关键词:典型桥梁断面软颤振现象及影响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典型桥梁断面 软颤振 弯扭自由度耦合 非线性自激力
【摘要】:采用弹簧悬挂节段模型测振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常用的全封闭箱梁断面、中央开槽箱梁断面、半封闭箱断面和双边肋断面等4种典型桥梁断面可能出现的软颤振响应.试验结果表明:上述4种断面均可能出现不同尺度的软颤振现象,软颤振表现为弯扭自由度耦合的单频振动特征,其耦合程度不仅会随着风速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会随着断面流线性变好而增加;流线性较差的钝体断面的软颤振风速区间往往很宽.桥面附属结构会增强软颤振响应,而改变结构阻尼对软颤振稳定振幅的影响并不明显.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同济大学桥梁结构抗风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典型桥梁断面 软颤振 弯扭自由度耦合 非线性自激力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4783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91215302)
【分类号】:U441.3
【正文快照】: 随着跨度不断被刷新,现代大跨度桥梁变得更加纤细和柔软,新材料和自动化施工技术的应用使得结构阻尼比越来越低.因此,桥梁对风的作用越来越敏感,风荷载已经成为控制大跨度桥梁施工和运营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各种风致桥梁振动效应中,颤振是最具危险性的发散性振动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福友;陈艾荣;;印尼Suramadu大桥颤振试验与颤振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朝贵;桥梁主梁“软”颤振及其非线性自激气动力参数识别[D];同济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咏漪;廖海黎;李永乐;;黄浦南汊桥风致抖振疲劳频域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2 鲜荣;廖海黎;朱超;;一维钝体竖向涡激振动拍振响应及涡激力识别[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3 卿前志;张志田;肖玮;朱明坤;;基于ANSYS平台的桥梁时域颤振阶跃函数算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杨上清;蒋玉川;曾忠;;大跨度斜拉桥非线性静风稳定性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吴延伟;;鱼梁洲大桥抗风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2期
6 周莉;孙东利;谢斌;曹景;刘旭锴;;钢-混组合体系——中承式系杆拱桥的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年06期
7 王浩;李爱群;谢以顺;李杏平;;基于实测风谱的润扬悬索桥桥址区三维脉动风场模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8 谢静;李爱群;王浩;;基于SHMS的润扬悬索桥桥址区北风特性的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9 项海帆;葛耀君;;大跨度桥梁抗风技术挑战与基础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1年09期
10 王浩;李爱群;黄瑞新;谢静;谢以顺;;润扬悬索桥桥址区韦帕台风特性现场实测研究[J];工程力学;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鲜荣;廖海黎;;大尺度扁平箱梁节段模型涡激力半经验模型应用[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2 葛耀君;;大跨度桥梁抗风的技术挑战与精细化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1年
3 周云;郭永恒;;城市防灾减灾工程篇[A];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C];2006年
4 刘志文;陈政清;;H/B=1/5矩形断面气动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华旭刚;陈政清;;基于ANSYS的大跨桥梁颤振全模态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册)[C];2007年
6 陈斌;葛耀君;项海帆;;非定常因素对静力三分力系数测量的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册)[C];2007年
7 韩艳;陈政清;;薄平板复气动导纳函数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册)[C];2007年
8 陈斌;葛耀君;项海帆;;非流线型截面气动导纳识别的零点分离法[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册)[C];2007年
9 许福友;陈艾荣;王达磊;张哲;;确定桥梁模型颤振临界风速的实用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10 葛耀君;项海帆;;大跨度桥梁的空气动力学挑战[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明;斜拉索随机最优主动/半主动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刘海涛;强风作用下列车—汽车—桥梁时变系统的动力响应及行车安全性、舒适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张s,
本文编号:824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82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