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以南方绕城公路为例
本文关键词: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以南方绕城公路为例
【摘要】:道路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枢,高速公路建设和营运不但造成沿线的环境污染,而且影响城市开放空间的自然生态过程,妥善处理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已迫在眉睫。文章以南方经济水平较发达地区温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南线(仰义至阁巷)为例,从地表植被、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构成生态环境的几个主要要素出发,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探讨了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作者单位】: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高速公路 生态环境 保护措施
【基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K318009902-1320)
【分类号】:X322;U415
【正文快照】: 1引言2002年1月,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教授指出:道路网络作为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枢[1],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同时,其毁林施工建设及运行也对周围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5],导致水土流失、天然植被破坏、扰动地形等负面影响[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徐宪立;张科利;刘宪春;;道路侵蚀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2 包薇红,范兢;浅谈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交通环保;2000年03期
3 吴汉杰,赵剑强;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交通环保;2004年05期
4 刘世梁;崔保山;杨志峰;甘淑;董世魁;;高速公路建设对山地景观格局的影响——以云南省澜沧江流域为例[J];山地学报;2006年01期
5 宗跃光,周尚意,彭萍,刘超,郭瑞华,陈红春;道路生态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3年11期
6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J];生态学报;1996年05期
7 李俊生;张晓岚;吴晓莆;全占军;范俊韬;;道路交通的生态影响研究综述[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3期
8 李月辉,胡远满,李秀珍,肖笃宁;道路生态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3期
9 王尚明;张崇华;胡逢喜;曾凯;张文红;王文锦;;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的定量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剑辉;汪茂林;黄庆丰;宫守飞;;天然麻栎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1年04期
2 代海燕;张秋良;魏强;郭鑫;;不同林分生物量分配格局受密度影响效应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3 祁军;宋桂龙;王琼;;应用于植被护坡的两种野生灌木抗旱适应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4 张毓;蔡振媛;;青海主要乔木林生态系统公益的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5 花可可;魏朝富;;土地整理工程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6 周芸;周建华;段展展;;基于生态角度的山地公园道路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7 乔翠平;申玉霞;孙万里;李国权;;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及其生境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8 董宇;;我国森林生物量估测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9 蒋林;林宁;莫德祥;卓宇;;桂东南低山区柳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10 何如海;叶依广;;基于模糊理论的城市交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郑炜;蒋红梅;张兰军;;山区公路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模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喻光明;王立国;杨珊;胡利梅;陶文星;;土地整理对生物量平衡及生态环境的影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5 黄黎;杨俊峰;吴明作;;城市土壤及植被的碳储量分析——以郑州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6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谭文雄;梁素莲;;广东省韶关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分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8 孙云鹏;;生态风险的气候变化情景分析[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尚志海;刘希林;;泥石流灾害生态环境损失评价方法探讨[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禹金彪;胡蝶;罗熊;陈勇;;江西吉安至莲花高速公路建成前后景观生态变化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金友;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谭骏珊;会同杉木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石军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方江平;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文仕知;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梁霞;基于青海半干旱地区公路生态恢复集成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汪友结;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曹吉鑫;北京北部山区不同林龄的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碳库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李坚;基于分形理论滇池流域水土流失生态影响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珊珊;合肥环城公园不同群落类型碳贮量特点[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丁言峰;生态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及实例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许善财;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动态及生物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孙秀丽;安徽省“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碳收支估算及其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林伟;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张昌贵;旅游开发对太白山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曾亚梅;基于3S技术的高速公路植被解译及生物量的估算和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苏颖;云杉林生物量空间异质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飞,姚成;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沿线交通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3期
2 谢云,林燕,张岩;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发展与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3 蔡强国,范昊明;泥沙输移比影响因子及其关系模型研究现状与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4 韩增林,杨荫凯,张文尝,尤飞;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0年04期
5 彭文英,张科利,江忠善,孔亚平;黄土高原坡耕地退耕还草的水沙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6 罗利芳,张科利,李双才;撂荒后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透水性和抗冲性的变化[J];地理科学;2003年06期
7 徐宪立;张科利;庞玲;孔亚平;罗利芳;;青藏公路路堤边坡产流产沙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06年02期
8 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1997年04期
9 张镱锂,刘林山,摆万奇,郑 度,李双成,阎建忠;青藏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以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段为例[J];地理学报;2002年03期
10 吕建华,季劲钧;青藏高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的模拟试验 Ⅱ.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J];大气科学;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育杰,姜永娥;海阳市生态环境保护前景分析[J];山东环境;2000年03期
2 康维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J];中国环境管理;2000年01期
3 祝光耀;关于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2000年02期
4 张坤,赵峰;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J];环境科学动态;2000年02期
5 付运芝,范淑梅,井元山;辽宁省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及措施探讨[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0年02期
6 郝方义;加大力度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阿勒泰地区环保工作谈[J];新疆环境保护;2000年03期
7 张家宝;关于加强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学习与思考[J];新疆气象;2000年06期
8 宋戈,苏云鹏,孙白妮;论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北方环境;2000年04期
9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制定背景及主要内容[J];环境保护;2001年01期
10 李慧明;论西部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保平;;浅论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如何做[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郝春江;刘林贵;托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李军;;九江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思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甘并福;蒋然;卢世同;;小城镇建设: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黄德林;王国飞;;论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冲突与协调[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6 刘明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A];生态环境与民族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易海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吴仁海;胡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与投资机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9 王锦颖;;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于我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文集第八卷(环保分卷)[C];2005年
10 罗春;蒋湛;马立实;周超平;;武汉周边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初步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N];人民日报;2000年
2 李国忠 常洪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N];通辽日报;2005年
3 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N];西藏日报;2003年
4 陈永留;加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N];云南政协报;2000年
5 通讯员 杨明友 刘世奋 夏敏鸽;76127部队努力建设生态营区[N];郴州日报;2006年
6 ;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N];福建科技报;2006年
7 李春风;省督查组检查指导夏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6年
8 包东红;审视现状 坚定信心 加快敦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9 杨静;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亟待加强[N];河北日报;2006年
10 中共榆林市委书记 周一波 榆林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李金柱;创新思路 突出重点 搞好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N];陕西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楠;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李金玉;周秦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与实践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演变考[D];重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守遐;论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2 靳文旭;推进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思考[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何立果;都江堰流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邵琛霞;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若干政策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杨晓丽;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机制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郝利;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康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8 史亚楠;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9 徐宝华;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10 于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67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867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