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温拌剂对沥青-集料界面粘附能力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水、温拌剂对沥青-集料界面粘附能力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工程 沥青-集料界面 粘附模型 粘附能力 能量参数 温拌剂
【摘要】:为评价水、温拌剂对沥青-集料界面粘附能力的影响,基于表面自由能理论,建立了无水及有水条件下沥青-集料和温拌剂-沥青-集料界面的粘附模型,计算无水及有水条件下沥青-集料和温拌剂-沥青-集料之间的粘附功,构建能量参数EP1和EP2,利用能量参数的大小来分析水、温拌剂对沥青-集料界面粘附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无水条件下,温拌剂的加入可以提高沥青-集料界面的粘附能力;但在有水条件下,温拌剂对水的敏感性极强,其加入使得沥青-集料界面的粘附能力急剧下降。
【作者单位】: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集料界面 粘附模型 粘附能力 能量参数 温拌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78028)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PXM2013-014210-000165)
【分类号】:U414
【正文快照】: 北京100044;3.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044)0引言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温度通常达到160℃以上,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这不仅增加了CO2和废气的排放,加剧雾霾的产生,而且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20世纪90年代末,温拌沥青技术应运而生,其生产温度比普通沥青混合料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晓光,王粲,杨群;运用表面自由能理论分析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J];中外公路;2004年05期
2 陈燕娟;高建明;陈华鑫;;基于表面能理论的沥青-集料体系的粘附特性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3 刘亚敏;韩森;李波;;基于表面能理论的沥青与矿料黏附性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0年06期
4 Toshiaki Hirato;Masato Murayama;Hirotaka Sasaki;;Development of high stability hot mix asphalt concrete with hybrid binder[J];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English Edition);2014年06期
5 肖庆一;郝培文;徐鸥明;汪海年;冯新军;;沥青与矿料粘附性的测定方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窦晖;基于表面能理论的温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2 周水文;基于表面能理论低温沥青混合料的抗冻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王元元;表面能在评价沥青与集料粘附性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4 汪立龙;基于表面自由能的沥青与矿料粘附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洪江;;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耐久性及解决早期破损的对策[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年12期
2 陈实;雷宇;李刚;曹海波;;集料与沥青的性质对沥青与集料粘附性的影响[J];中外公路;2010年06期
3 谭忆秋;王大庆;边鑫;马韶军;吴建涛;;沥青与矿料交互作用的影响因素[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11期
4 何艳芬;陈雪善;;玄武岩纤维土工格栅与沥青黏结性[J];纺织学报;2013年05期
5 廖玉春;史朝辉;霍典;;基于表面能评价沥青-石料界面黏结性能的研究[J];公路;2013年05期
6 冯德成;魏文鼎;詹苏涛;;桥面水泥混凝土含水率对防水层粘结性能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13年05期
7 王元元;岳定民;史朝辉;霍典;;基于表面能评价沥青-石料界面粘结性能的研究[J];中外公路;2013年03期
8 胡德志;WANG Bo;ZHENG Yan-ping;PEI Ming-de;;Simulation of droplet topography on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3年02期
9 陈燕娟;高建明;陈华鑫;;基于表面能理论的沥青-集料体系的粘附特性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吴春梅;李友荣;C A Ward;;玻璃基底上平衡态液滴接触角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元元;凌天清;史朝辉;;基于表面能的沥青与集料粘附性研究[A];特种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及工程应用[C];2012年
2 吕鹏;李明远;;液体在微缝隙中接触角的测量及变化规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5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理论问题[C];2013年
3 袁东芝;杨柱;邓康清;;UV固化涂层与PET薄膜界面粘接技术研究[A];2012年第十三届中国辐射固化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庆一;掺加抗车辙剂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能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2 郭寅川;纤维沥青碎石封层结构行为及材料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3 雷超;表面活性剂改性分子筛吸附三氯生的性能及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赵立东;沥青路面凝冰损坏影响因素及细观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5 孟灵灵;涤纶基布表面磁控溅射纳米铜膜及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3年
6 张泓筠;超疏水表面微结构对其疏水性能的影响及应用[D];湘潭大学;2013年
7 阎丽;铝酸钠溶液晶种分解过程中颗粒行为及其调控[D];中南大学;2012年
8 杨磊;基于钎料球重熔的MEMS微部件自组装及熔滴激光驱动行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于海萍;有机半导体界面稳定性及光电耦合对界面浸润性的调控[D];西北大学;2015年
10 万良财;鼻内镜防雾材料研制及防雾机理探讨[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伟;碎石封层早期粘结性能试验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兰宏;沥青路面水损害行为及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吴文浩;SBS改性沥青关键技术参数对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陈武;基于图像处理的沥青表面自由能的测试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雪元;关于用花岗岩作SMA骨料的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6 陈实;珠江三角洲地区花岗岩沥青混凝土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刘亚敏;SMA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徐利梅;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强化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钱晓鸥;青海地区酸性石料与沥青粘附性改善技术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10 吴建涛;基于流变特性的沥青与集料交互作用能力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宁;;开槽法修补破损沥青路面技术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2 薛明;刘勇;;冷补沥青混合料和易性分析与评价方法[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年04期
3 孙大权;王飞;孟庆楠;;温拌沥青混合料合理施工温度及压实特性的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2期
4 毛传义;;冷补沥青混合料结构组成和材料特性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5期
5 王捷,龚涌峰;粉胶比对沥青胶浆和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王中魁;减少沥青混合料水损害的处理方法[J];东北公路;2001年01期
7 汪海年;郝培文;肖庆一;刘丽;;粗集料棱角性的图像评价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8 李一鸣;对水煮法检验沥青与矿料粘附性试验的商榷[J];公路;1994年03期
9 刘祖愉,秦建忠,闫儒峰;剥落率法评定沥青抗剥离剂的性能[J];公路;1998年01期
10 沈金安;解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水损害早期损坏的技术途径[J];公路;200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芬;沥青混凝土路面细观结构和水破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魏建明;沥青、集料的表面自由能及水分在沥青中的扩散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3 赵立东;沥青路面凝冰损坏影响因素及细观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刚;水—温冻融条件下沥青路面病害特征及发展机理[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黄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热物特性及测试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邹玲;沥青混合料热物性参数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温立影;超薄磨耗层高性能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材料开发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任玉娜;聚合物改性沥青粘聚性与粘附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陈武;基于图像处理的沥青表面自由能的测试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7 杜鹃;储存式冷铺沥青混合料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1年
8 周卫峰;沥青与集料界面粘附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9 封晨辉;沥青材料的粘度与粘附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10 金晓晴;LB(冷拌冷铺)沥青及其路面修补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照云;用粉煤灰生产超轻节能集料[J];中国建材科技;2002年06期
2 张金喜;陈炜林;杨荣俊;;煤矸石集料基本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10年06期
3 刘宁东;;台湾省1989年集料的需求量将达到3.3亿吨[J];建材工业信息;1984年20期
4 陈业明;;现浇玻璃晶体集料混凝土地面[J];建材工业信息;1986年09期
5 雷钰燕;;集料的棱角指数与表面指数[J];混凝土;1990年04期
6 廖道升;集料在干燥搅拌滚筒里停留时间的探讨[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1995年01期
7 黎霞,钱国平;集料组成设计可视化电算方法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8 陈亭,于涛;水泥稳定旧混凝土破碎集料的试验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3年03期
9 陈亭;水泥稳定旧混凝土破碎集料的试验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姚利杰;赵新坡;李宁利;;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机理评述[J];山西建筑;2007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睿;;集料酸碱性评价方法及其试验研究[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2 卢健;胡兴国;汪立诚;;沥青铣刨料抽提试验前后集料密度变化规律比较[A];2014年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3 刘涛;陈泰浩;;沥青面层集料加工及拌和楼配筛技术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4 刘涛;陈泰浩;;沥青面层集料加工及拌和楼配筛技术研究[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许克学;周卫峰;;沥青、改性沥青与集料粘附性问题的讨论[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庆五十五周年论文选集(1950~2005)下册[C];2005年
6 高国强;;集散状态物料受压表现研究[A];固体废弃物在城镇房屋建筑材料的应用研究——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东金 江茗;镇江茅迪实业公司 业大来自于诚信和优质服务[N];江苏经济报;2003年
2 记者 练崇田;江西高速公路建设增加面层集料水洗工艺[N];中国交通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晓华;沥青路面多孔蓄盐集料化—力耦合效应及析盐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2 魏建明;沥青、集料的表面自由能及水分在沥青中的扩散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3 杨婷婷;基于集料功能设计的水泥石界面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建涛;基于流变特性的沥青与集料交互作用能力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孔维川;集料特性对沥青—集料界面性能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3 徐霈;基于分子动力学的沥青与集料界面行为虚拟实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4 董文姣;集料形貌对沥青—集料黏附性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5 胡倩;集料的颗粒物质特性与离析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陈燕娟;酸性集料表面活化技术与粘附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7 王彦;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表面集料外露处置技术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09年
8 朱登元;集料含水量对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成本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9 廖芹;集料辐射屏蔽性能检测方法与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王旭东;集料岩性及微观特征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91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891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