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冷拌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方法
本文关键词:改善冷拌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冷拌沥青混合料 USP SBR 耐久性 道路等级
【摘要】:随着我国道路行业的发展,沥青路面凭借其良好的地质适应性、低噪性、车辆行驶舒适性等诸多优点被广泛采用。沥青路面在长期的荷载作用下会产生严重的病害,降低道路的服务水平,如果未得到及时的修理,便会出现坑槽。坑槽既影响道路美观,又影响车辆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冷拌沥青混合料因其良好储存性能,施工简便,受环境因素影响小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修补坑槽。冷拌沥青混合料主要有两种类型:溶剂型和乳化型,本文主要研究分析这两种冷拌混合料的耐久性等路用性能,合理划分道路等级,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经济合理的选择冷拌沥青混合料进行坑槽修补,以此来提升冷拌料的使用期限,增强耐久性。首先,选择合理的隔离剂(柴油、白油、机油)、冷补添加剂(USP、普通型冷补剂)、乳化剂和改性剂(SBR),采用适宜的制备方法制备溶剂型冷补液以及改性乳化沥青,并检验制备得到的冷补液和乳化沥青符合使用要求;然后,因国内并无一套完整、规范的冷拌沥青混合料的评价体系,参考了国内外评价方法、修正并综合了热拌沥青混合料评价方法,制定出本文对冷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评价体系;接着,在国内外冷补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基础上,确定出最优溶剂型以及乳化型冷拌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矿粉含量,并采用经验公式、纸剂试验来修正确定最佳沥青含量;最后,分别对制备的冷补液和乳化沥青进行压力老化试验和旋转薄膜烘箱试验,溶剂型和乳化型冷铺沥青混合料分别进行了强度试验、修正浸水马歇尔试验、修正冻融劈裂试验、高温车辙试验、低温抗裂试验和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并进行数据分析对比,通过改性剂(USP、SBR)来改善材料的耐久性,划分各个材料适用道路等级,延长使用寿命。在各等级道路采用适宜的冷拌沥青混合料进行坑槽修补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避免了盲目性,有着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冷拌沥青混合料 USP SBR 耐久性 道路等级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10-14
- 1.2.1 国外冷拌沥青混合料研究11-12
- 1.2.2 国内冷拌沥青混合料研究12-14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4-17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4-15
- 1.3.2 技术路线15-17
- 第二章 冷拌沥青混合料胶结料研究17-25
- 2.1 溶剂型冷拌沥青混合料材料选择原则17-18
- 2.1.1 沥青17
- 2.1.2 隔离剂17-18
- 2.1.3 冷补添加剂18
- 2.2 乳化型冷拌沥青混合料材料选择原则18-19
- 2.2.1 乳化剂选择18-19
- 2.2.2 改性剂选择19
- 2.3 溶剂型冷补液配置19-21
- 2.4 乳化剂及改性剂选择21-22
- 2.5 溶剂型冷拌沥青冷补液的制备22-23
- 2.6 乳化沥青及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23-24
- 2.6.1 乳化沥青的制备23-24
- 2.6.2 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24
- 2.7 本章小结24-25
- 第三章 冷拌沥青混合料耐久性的评价体系25-35
- 3.1 冷拌沥青混合料的分类25-26
- 3.1.1 溶剂型冷拌沥青混合料25
- 3.1.2 乳化型冷拌沥青混合料25-26
- 3.2 冷拌沥青混合料的特性及其要求26
- 3.2.1 冷拌沥青混合料特性26
- 3.2.2 冷拌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26
- 3.3 冷拌沥青老化性能评价方法26-29
- 3.3.1 压力老化试验(PAV)27
- 3.3.2 旋转薄膜烘箱试验(RTFOT)27-29
- 3.4 冷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评价方法和指标29-34
- 3.4.1 冷拌沥青混合料初始强度评价方法29
- 3.4.2 冷拌沥青混合料成型强度评价方法29
- 3.4.3 冷拌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评价方法29-31
- 3.4.4 冷拌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评价方法31-32
- 3.4.5 冷拌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能评价方法32
- 3.4.6 冷拌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评价方法32-34
- 3.5 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评价体系的建立34
- 3.6 本章小结34-35
- 第四章 冷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35-42
- 4.1 矿料级配的确定35-38
- 4.1.1 矿料的最大粒径35
- 4.1.2 矿料的级配类型35-38
- 4.1.3 矿粉用量38
- 4.2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38-39
- 4.2.1 估算最佳初始沥青用量38-39
- 4.2.2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39
- 4.3 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程序39-41
- 4.3.1 冷拌冷铺沥青材料的基本组成39-40
- 4.3.2 冷拌冷铺沥青材料基本组成的配合比设计40-41
- 4.4 本章小结41-42
- 第五章 冷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检测42-50
- 5.1 冷拌沥青混合料的初始强度42
- 5.2 冷拌沥青混合料的成型强度42-43
- 5.3 冷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43-44
- 5.3.1 修正浸水马歇尔试验43-44
- 5.3.2 修正冻融劈裂试验44
- 5.4 冷拌沥青混合料的车辙试验44-45
- 5.5 冷拌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试验45-46
- 5.6 冷拌沥青混合料的疲劳试验46-47
- 5.7 冷拌沥青的老化试验47-49
- 5.7.1 压力老化47-48
- 5.7.2 旋转薄膜烘箱老化48-49
- 5.8 本章小结49-50
- 第六章 改善冷拌沥青混合料的耐久性50-61
- 6.1 改善溶剂型冷拌料耐久性50-54
- 6.1.1 强度特性51
- 6.1.2 水稳定特性51-52
- 6.1.3 高温稳定性52
- 6.1.4 低温抗裂性52-53
- 6.1.5 疲劳特性53
- 6.1.6 压力老化特性53-54
- 6.1.7 分析54
- 6.2 改善乳化型冷拌料耐久性54-57
- 6.2.1 强度特性54-55
- 6.2.2 水稳定特性55
- 6.2.3 高温稳定性55-56
- 6.2.4 低温抗裂性56
- 6.2.5 疲劳特性56
- 6.2.6 旋转薄膜烘箱老化56-57
- 6.2.7 分析57
- 6.3 技术标准划分57-58
- 6.4 材料适用等级划分58-59
- 6.4.1 划分原则58-59
- 6.4.2 数据分析59
- 6.5 本章小结59-61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61-63
- 7.1 主要结论61-62
- 7.2 展望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67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红全,王颖;改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措施[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3年02期
2 唐世红 ,赵福祥 ,孙兴平;浅谈沥青混合料的再生及设备[J];工程机械;2004年01期
3 君洁;21世纪的沥青混合料公路[J];交通世界;2004年04期
4 俊杰;欧洲沥青混合料的标准化[J];交通世界;2004年09期
5 李祝龙,丁小军,赵述曾,吴德平;沥青混合料应用中的环境保护[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6 Elk Richter,Willi Dietrich;复合式沥青混合料修复与筑路新设备[J];工程机械;2005年01期
7 王艳丽;;改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6年02期
8 孙朝云;沙爱民;姚秋玲;张惠玲;;沥青混合料自动检测系统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6年04期
9 王颖;王永生;;浅析纤维对沥青混合料的作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年04期
10 陈为成;张玉斌;;SMA沥青混合料在亳阜高速公路中的应用[J];交通标准化;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成功;;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应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邱峰涛;王哓建;郑鑫;;温拌沥青混合料概述[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3 袁晓宇;汤文辉;张若棋;;沥青混合料本构方程理论分析[A];第五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张成功;任立忠;;温拌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探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圣枫;杨新华;陈传尧;;粒径和骨料级配对沥青混合料流变行为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蔡绪梅;王芳;;利用试验数据有效指导沥青混合料生产[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7 丁育青;刘海;汤文辉;冉宪文;;一种沥青混合料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本构关系[A];第六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宋晓燕;李源渊;周卫峰;;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吴建昌;;热铺沥青混合料变异分析与控制[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10 喻光华;喻荣华;黄善华;曾辉;;沥青混合料施工配筛[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继汇;壳牌在华推出沥青混合料业务[N];中国证券报;2008年
2 雨文;壳牌在华启动沥青混合料业务[N];中国建材报;2008年
3 记者 栗清振;壳牌在中国推出沥青混合料业务[N];中国石油报;2008年
4 周中华;沥青混合料力学机理研究取得突破[N];中国交通报;2007年
5 马昭;两项研究成果国内领先[N];西安日报;2007年
6 李宝凡邋记者 王迪;沥青混合料再生修补车标准鞍山制定[N];鞍山日报 ;2007年
7 李铮;环保沥青混合料扮靓长安街[N];科技日报;2009年
8 项煜虹;长安街披上环保衣[N];大众科技报;2009年
9 郭少言 刘崭;西安公路院成功研制沥青混合料微波加热车[N];中国交通报;2010年
10 首席记者 齐泽萍;我省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彪;考虑加载历史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王毅;沥青混合料细观疲劳机制与疲劳预估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王聪;基于CT技术的沥青混合料均匀性及最佳沥青用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侯明昊;水—温耦合作用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董雨明;硬质沥青及其混合料流变特性与低温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陈剑华;MA用混合沥青触变及老化特性的多尺度研究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锐铎;基于分数阶导数理论的沥青胶砂及混合料力学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8 张蕾;基于细观分析的沥青混合料组成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刘建勋;温拌沥青混合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吕得保;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思宇;基于芯样性能的沥青混合料均匀性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赵大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沥青混合料紫外线老化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化高伟;抗紫外光添加剂对改善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对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正道;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及适用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苏沛;基于离散元法的沥青混合料真空压实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张轲;沥青混合料松散破坏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宋静静;不同拌和类型沥青混合料能耗排放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杨茜;沥青路面用棉秸秆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9 金浩;抗车辙剂/新型橡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技术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10 张东阳;沥青混合料粘弹性连续损伤疲劳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15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915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