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在石墨烯、BC_x及C_xN表面吸附和迁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Li在石墨烯、BC_x及C_xN表面吸附和迁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出处:《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第一性原理 锂离子电池 掺杂石墨烯 吸附能 扩散
【摘要】:锂离子电池不仅应用于各类便携式电子设备,同时也是电动汽车电源和新能源储能的潜在选择。众多的实验和理论计算表明,硼、氮掺杂石墨烯纳米材料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较高比容量和良好的充放电特性。不同硼碳比例的化合物显现出不同的储锂比容量。氮原子的含量不仅会显著影响石墨烯的电化学性能而且也会影响担载锂离子的能力。 为了说明硼碳化合物具有高储锂容量以及氮碳化合物具有良好充放电循环特性的原因,本文主要运用第一性原理探讨了锂在石墨烯、BCx和CxN化合物表面的吸附能力和迁移行为。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对锂在不同尺寸本征石墨烯表面的吸附特性和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随后对锂在B、N掺杂石墨烯衍生物体系(BC3、BC7、BC5及C3N、C7N、C5N)表面的吸附和迁移行为进行了计算。通过以上计算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覆盖度为1/32ML及高于1/32ML的石墨烯构型均可作为石墨烯吸附单个Li原子的稳定构型。Li在4×4和(33×33)R30°石墨烯表面的扩散能垒分别为0.336eV和0.344eV。 (2)Li原子在BC3、BC7、BC5表面最稳定吸附位对应的吸附能分别为3.086eV,3.564eV,3.756eV(3.706eV)。Li原子在C3N、C7N、C5N表面最稳定吸附位对应的吸附能分别为0.978eV,1.283eV,1.070eV(1.022eV)。与本征石墨烯相比,硼含量为25at.%,12.5at.%,16.67at.%时形成缺电子体系,提高了Li的吸附能,而氮含量为25at.%,12.5at.%,16.67at.%时形成富电子体系,减弱了Li的吸附能。不同硼(氮)碳比例的单层化合物对Li的整体吸附结合能力是按照BC5BC7BC3和C7NC5NC3N顺序排列。 (3)Li在BC3表面沿最可能扩散路径的正、反向扩散能垒分别为0.362eV和0.455eV,而在C3N表面则分别为0.191eV,0.348eV,硼含量为25at.%的石墨烯减弱了Li的扩散,氮含量为25at.%的石墨烯促进了Li的扩散。 (4)Li在BC7表面沿最可能扩散路径的正、反向扩散能垒分别为0.375eV、0.358eV、0.318eV和0.385eV,而在C7N表面分别为0.053eV、0.189eV、0.121eV和0.248eV。同样的,硼含量为12.5at.%的石墨烯减弱了Li的扩散,氮含量为12.5at.%的石墨烯促进了Li的扩散。 (5)Li在BC5表面沿最可能扩散路径的正、反向扩散能垒均为0.345eV,而在C5N表面仅为0.074eV。Li在硼含量为16.67at.%的石墨烯表面的扩散能力与其在石墨烯表面基本相同。氮含量为16.67at.%的石墨烯促进了Li的扩散。 Li在BC3、BC7、BC5表面的吸附能都高于其在本征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能,这也为吸附更多的Li原子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使得具有三种不同硼碳比例的化合物都具有比较高的储锂量。相比于BC7和BC5而言,Li在硼含量较高的BC3表面各个对应吸附位点的吸附能是最低的,进而说明并非硼的含量越高储Li量越高,而是会存在一个比较合适的硼含量使得Li的存储量达到最大,如BC5。而对于单层C3N、C7N、C5N化合物而言,氮的含量越高,Li与对应体系的结合越不稳定,越不利于储存更多的Li。Li在C3N、C7N、C5N表面的扩散能垒均低于其在本征石墨烯表面的扩散能垒,使得扩散更容易进行,这说明了为什么掺氮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充放电循环特性。
[Abstract]:Lithium-ion batteries are not only used in all kinds of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but also a potential cho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power and energy storage of new energy. Numerous experiments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show that boron and nitrogen doped graphene nanomaterials as the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of lithium batteries have higher specific capacity and better charge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The compounds with different boron and carbon ratios show different lithium storage capacity. The content of nitrogen atoms will not only affect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graphene, but also affect the ability of carrying lithium ion.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普;于杰;秦军;邓青;黄浩;许国杨;吕晴;;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J];贵州化工;2010年04期
2 吕鹏;冯奕钰;张学全;李t@;封伟;;功能化石墨烯的应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0年11期
3 ;石墨烯可控掺杂的研究取得新进展[J];硅谷;2011年02期
4 赵远;黄伟九;;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进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年07期
5 周锋;万欣;傅迎庆;;氧化石墨还原法制备石墨烯及其吸附性能[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1年05期
6 孙艳红;赵家昌;唐博合金;唐敖民;廖晨敏;徐菁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新型石墨烯材料问世[J];现代科学仪器;2011年05期
8 付猛;张婷婷;龚利云;陈志刚;;化学分散法制备少数层石墨烯及其表征[J];机械工程材料;2011年12期
9 江兴;;中科院石墨烯研究取得新进展[J];半导体信息;2012年01期
10 ;新材料与新工艺[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福刚;李维实;;树枝状结构功能化石墨烯[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帅志刚;龙孟秋;唐令;王冬;;纳米带状石墨烯与石墨炔的电子结构与电荷输运[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王琳;赵立峰;孙淮;;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搀硅石墨烯的热传导系数[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刘吉洋;郭少军;翟月明;李丹;汪尔康;;肉豆蔻酰磷脂酰甘油保护石墨烯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刘云圻;魏大程;狄重安;武斌;郭云龙;于贵;;少数层石墨烯的可控制备和电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张佳利;沈广霞;郭守武;;化学还原的单层氧化石墨烯的电学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付磊;刘楠;戴博雅;刘迅;张朝华;刘忠范;;石墨烯的表面控制生长[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中日青年化学家论坛摘要集[C];2010年
8 张智军;张立明;黄洁;夏景光;;基于氧化石墨烯的新型功能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刘洪涛;郑健;刘云圻;于贵;朱道本;;氨水和氨水蒸汽还原法制备石墨烯[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10 陈永胜;黄毅;马延风;王燕;许艳菲;张小岩;梁嘉杰;吕歆;;可溶性石墨烯材料的宏量制备及其器件应用[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霞;韩用石墨烯制造出柔性透明触摸屏[N];科技日报;2010年
2 记者 王艳红;“解密”石墨烯到底有多奇妙[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好宇 张們捷(实习) 特约记者 李季;石墨烯未来应用的十大猜想[N];电脑报;2010年
4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石墨烯贵过黄金15倍 生产不易炒作先行[N];证券时报;2010年
5 本报特约撰稿 吴康迪;石墨烯 何以结缘诺贝尔奖[N];计算机世界;2010年
6 记者 谢荣 通讯员 夏永祥 陈海泉 张光杰;石墨烯在泰实现产业化[N];泰州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纪爱玲;石墨烯:市场未启 炒作先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8 周科竞;再说石墨烯的是与非[N];北京商报;2011年
9 王小龙;新型石墨烯材料薄如纸硬如钢[N];科技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刘霞;石墨烯是神奇材料吗?[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华;类石墨烯纳米片和模型体系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廖清;石墨烯及其相关结构的生长和性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谢月娥;石墨烯纳米结构电子输运的调制[D];湘潭大学;2011年
4 袁建辉;石墨烯中的电子及其输运性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徐华;石墨烯界面电荷转移的拉曼光谱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徐宇曦;功能化石墨烯的制备、组装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11年
7 康朝阳;碳化硅、蓝宝石与铜箔表面石墨烯的生长和表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李占成;高质量石墨烯的可控制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吕伟;石墨烯的宏量制备、可控组装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江林海;石墨烯负载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同鑫;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复合电极材料储锂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吕翔;石墨烯的制备及高分子改性[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杜欣;可流动石墨烯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谢声意;还原石墨烯氧化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邹燕;功能化石墨烯气敏特性的理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晓晓;单层石墨烯超晶格中的输运特性和散粒噪声[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超群;石墨烯在不平整表面上吸附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静;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制备、表征与应用[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宽;石墨烯的室温简易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廖旭;石墨烯摩擦性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44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344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