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基于频闪映射的LCL型并网逆变器的稳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12 23:22

  本文关键词:基于频闪映射的LCL型并网逆变器的稳定性分析 出处:《电工技术学报》2014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频闪映射 LCL型并网逆变器 PI调节器 折叠图 分岔图


【摘要】:本文基于频闪映射推导了在无源阻尼和PI控制下LCL型并网逆变器的离散模型,得出了并网逆变器的折叠图和分岔图,基于折叠图和分岔图分析了PI调节器中比例系数kp以及积分系数ki对并网逆变器电气性能的影响,通过Matlab/Simulink下的仿真结果与相同参数下折叠图的对比,验证了用折叠图分析LCL型并网逆变器稳定性的正确性。并依据分岔图给定了保证LCL型并网逆变器稳定的PI调节器的参数范围,为三阶LCL型并网逆变器参数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Abstract]:Based on stroboscopic mapping, the discrete model of LCL grid-connected inverter under passive damping and Pi control is derived, and the folding diagram and bifurcation diagram of grid-connected inverter a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folding diagram and bifurcation diagram, the effects of proportional coefficient Kp and integral coefficient Ki on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grid-connected inverter in Pi regulator are analyz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under Matlab/Simulink are compared with the folding diagram with the same parameters. The correctness of using folding diagram to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LCL grid-connected inverter is verified, and the parameter range of Pi regulator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LCL grid-connected inverter is given according to the bifurcation diagram.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arameter design of the third order LCL grid-connected inverter.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批准号:51007004) 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批准号:YETP0569)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3142015)资助的课题
【分类号】:TM464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传统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消耗殆尽,新型能源发电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的焦点。其中并网逆变器在新能源发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担负着将新型可再生能源发出的电能最终汇聚到大电网的作用;同时,由于光伏逆变器与大电网直接相连,大规模分布式并网逆变器的稳定性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宝诚;郭小强;邬伟扬;;高性能并网逆变器数字控制技术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年09期

2 孙翠芬;赵艳雷;徐丙垠;孙磊;;一种电压型并网逆变器的拓扑和控制策略[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台湾群菱推出并网逆变器防孤岛保护试验检测装置[J];电源技术应用;2009年11期

4 万江;陈铁;郭真红;庹元科;吴真;郑继红;徐波;曾寅川;;基于单周控制的光伏双频并网逆变器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年01期

5 ;并网逆变器防孤岛试验检测装置[J];通信电源技术;2010年03期

6 肖永涛;朱理;;并网逆变器智能控制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2期

7 姜宪明;黄晓江;冬雷;杨耕;;并网逆变器的自动重启程序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10年08期

8 吴华波;;基于双闭环重复控制的并网逆变器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0年11期

9 胡雪峰;王璐;龚春英;肖岚;朱晓亮;;并网逆变器的补偿控制技术[J];高电压技术;2010年12期

10 高学军;曹冲;周鑫;;基于单周控制的单相并网逆变器仿真分析[J];机电工程;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董鹏;毕天姝;薛安成;杨奇逊;;并网逆变器控制技术研究[A];2008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侯世英;庹元科;;双频并网逆变器的仿真研究[A];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小强;邬伟扬;关雅娟;;并网逆变器直流注入控制策略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史玉立;;微网中并网逆变器的一种改进下垂控制策略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刘淑琴;戴敏;韩国志;徐聪;边忠国;;微电源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及仿真分析[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刘聪;戴珂;张树全;段科威;康勇;;分布式发电并网逆变器实现有源滤波与无功补偿功能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林辉品;王鹿军;吕征宇;;电网谐波背景下并网逆变器的PRI控制方法[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徐志英;许爱国;谢少军;汤雨;;LCL并网逆变器入网电流控制技术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何占宁;夏东伟;刘玉朋;马秀秀;;一种基于dsPIC30F4011的并网逆变器锁相控制方法[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周伶;我区光伏电站关键设备研究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N];新疆科技报(汉);2012年

2 姜小莉 左裔;光伏发电若要并网 直流先要变成交流[N];常州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吴林;丰台垒球场成节能示范场[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波;基于并网逆变器电能质量与变换效率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姚志垒;并网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3 陈东;并网逆变器系统中的重复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王鹿军;分布式发电中三相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殷进军;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的数字单环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薛明雨;LCL型并网逆变器的解耦控制与优化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赵新;电励磁直驱风力发电机并网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爽;一种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常振国;风力发电并网逆变器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3 王国君;基于虚拟磁链直接功率控制的并网逆变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徐志英;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技术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庹元科;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并网逆变器的单周控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杜秀丽;微电网并网逆变器软件控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袁江伟;单相并网逆变器及反孤岛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刘梁;基于电流闭环的并网逆变器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翔;一种带有谐波控制器的三相并网逆变器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邱燕;三相并网逆变器滤波及锁相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16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1416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c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