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电厂锅炉中颗粒物在选择性催化还原、静电除尘器和烟气脱硫入口处的分布特性
[Abstract]:The particle sampling system of load-bearing impactor was used to collect particles in No. 4 boiler of a coal-fired power plant in China. The sampling points included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SCR) inlet,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ESP) inlet and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FGD) entrance. The mass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organic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cted particl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PM0.2~10 at the entrance of ESP decreased by 24.45%, but mainly decreased by ultra-micron particles compared with the entrance of SCR. The efficiency of ESP is very high, and the removal rates of PM0.2~1.0,PM0.2~2.5 and PM0.2~10 are 99.52%, 99.64% and 99.79%,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 of S is obviously different at each sampling point. The difference of Al,Si is mainly reflected in submicron particle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Na,Ca is almost unchanged. At the entrance of FGD, the total emissions of inorganic elements in PM0.2~1.0 were as follows: Na 0.03 mg / m3, Ca 0.19 mg / m3, Al 0.11 mg / m3, Si 0.26 mg/m3 and S 0.08mg / m3, respectively. the total emissions of inorganic elements in PM0.2~1.0 were 0.03mg / m3, 0.19mg / m3, 0.11mg / m3, 0.26mg / m3 and S 0.08mg / m3,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607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3CB228501) 煤炭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1261204)~~
【分类号】:X7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小伟,徐明厚,于敦喜,隋建才,俞云;煤粉粒径对燃烧过程中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J];动力工程;2005年04期
2 刘小伟;姚洪;乔瑜;于敦喜;吕当振;顾颖;徐明厚;;燃煤电站锅炉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6期
3 曾真;王为国;;先进燃煤发电技术的综合比较[J];江西能源;2008年03期
4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osi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from coal-fired power plant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9年06期
5 王超;刘小伟;徐义书;吴建群;王建培;徐明厚;林显敏;李海山;夏永俊;;660MW燃煤锅炉细微颗粒物中次量与痕量元素的分布特性[J];化工学报;2013年08期
6 岳勇,陈雷,姚强,李水清;燃煤锅炉颗粒物粒径分布和痕量元素富集特性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年18期
7 高翔鹏;徐明厚;姚洪;韩旭;李雄浩;隋建才;刘小伟;;燃煤锅炉可吸入颗粒物排放特性及其形成机理的试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年17期
8 周科;徐明厚;于敦喜;姚洪;温昶;;黄铁矿燃烧时亚微米颗粒物的生成特性[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23期
9 温昶;徐明厚;于敦喜;岳良;周科;占中华;姚洪;;煤焦破碎及颗粒物形成的逾渗模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楚光;;燃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富集与超细颗粒物的形成[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张东平;刘廷凤;张方;刘献锋;;火电厂烟气汞形态转化机理及控制方法[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0年03期
3 鲁端峰;赵长遂;吴新;李永旺;韩松;丛俊;;高梯度磁场中燃煤PM_(10)的捕集试验[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4 陆斌;杨林军;辛成运;;蒸汽相变促进湿法脱硫净烟气中细颗粒物的脱除[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5 颜金培;杨林军;鲍静静;;湿法脱硫烟气中细颗粒物的变化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6 鲁端峰;赵长遂;吴新;李永旺;韩松;;燃煤可吸入颗粒物在高梯度磁场中的捕集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7年01期
7 赵海波;郑楚光;;静电增强湿式除尘器的优化运行[J];动力工程;2007年06期
8 温昶;徐明厚;王建培;赵靓;于敦喜;占中华;莫鑫;;煤粉热解过程对PM_(0.1)内元素成分的影响[J];动力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9 姚芝茂;邹兰;李俊;王宗爽;;烟煤层燃炉颗粒物的生成特征与管理控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5期
10 孔少飞;白志鹏;陆炳;韩斌;郭光焕;;固定源排放颗粒物采样方法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岳勇;姚强;邱冬英;马泽军;;煤燃烧排放的细粉尘颗粒形态及重金属分布的研究[A];冶金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赖敏;;燃煤电厂污染控制技术——我国火电行业汞排放分析及控制对策[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科;燃煤细微颗粒物生成特性与炉内控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齐立强;燃煤锅炉微细颗粒电除尘特性及电场逃逸机理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3 隋建才;燃煤过程中亚微米颗粒形成与排放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于敦喜;燃煤细微颗粒物的模态识别及其形成机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赵海波;颗粒群平衡模拟的随机模型与燃煤可吸入颗粒物高效脱除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王涌;电除尘器顶部振打控制系统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7 罗光前;燃煤汞形态识别及其脱除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石喜光;电站锅炉低氮改造及结渣特性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纪明俊;高灰熔点煤燃烧细微颗粒物生成及控制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10 康_g;煤矿区中砷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军,徐明厚,程俊峰,乔瑜,曾汉才;燃煤锅炉中痕量元素排放因子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06期
2 郭欣,郑楚光,贾小红;煤粉锅炉燃烧产物中汞,砷分布特征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3 于敦喜,徐明厚,黄建辉,李庚,刘小伟,俞云;煤焦破碎成灰模型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4 戴海夏,宋伟民;大气PM_(2.5)的健康影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1年05期
5 隋建才;徐明厚;丘纪华;俞云;夏勇俊;高翔鹏;;燃煤可吸入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形成机理[J];化工学报;2006年07期
6 孙献斌,李光华,蒋敏华;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领域几个前沿课题的研究[J];热力发电;2005年11期
7 于敦喜;徐明厚;刘小伟;王泉斌;高翔鹏;;粒径及加热速率对烟煤膨胀特性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06年01期
8 周英彪,王春梅,张军营,魏凤;煤燃烧超细颗粒物控制的实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4年05期
9 段立强,林汝谋,金红光,蔡睿贤;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进展[J];燃气轮机技术;2000年01期
10 徐明厚,郑楚光,冯荣,乔瑜,晏荣;煤燃烧过程中痕量元素排放的研究现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慷;虞宏;于洪;张强;;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在燃煤电厂中应用的注意事项[J];广东电力;2009年07期
2 姜建清;潘华;孙国金;邵振华;施耀;;过渡金属/分子筛催化剂上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2年01期
3 徐灏;;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在超超临界燃煤机组脱硝的应用[J];应用能源技术;2012年06期
4 赵向云;汪加林;肖剑鸣;范群;杨晓波;;柴油机尾气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用蜂窝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发动机台架测试性能[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5 廖永进;陆继东;黄秋雄;杨青山;谢新华;刘智湘;邓柱;;选择性催化还原服役后催化剂活性及动力学实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17期
6 姚桂焕;归柯庭;;磁流化床铁基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年03期
7 张强;杨世极;;某火电厂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催化剂运行状况与活性测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8 张汝松;李志国;张雷;;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催化剂生产技术[J];工业催化;2011年08期
9 胡石磊;叶代启;;钾对催化剂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的性能影响特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年07期
10 彭才望;阳林;贺绍华;王行;;柴油机SCR技术分析[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丽丽;刘辉;雷志刚;;选择性催化还原反应器气体预分布器内速度场和浓度场模拟[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2 吕宏俊;吴迅海;;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应用的若干关键问题[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C];2006年
3 张新艳;程杰;麻春艳;郝郑平;;Fe-MOR催化剂上N_2O和NO同时去除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柯锐;李俊华;郝吉明;陈强;;稀燃条件下C_3H_6对SCR活性促进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李俊华;陈建军;唐晓龙;林绮纯;郝吉明;;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魏士新;陈长新;蔡成伟;吴学其;张杰;;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的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福东;单文坡;石晓燕;贺泓;;XAFS在研究新型氮氧化物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剂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张登松;方程;张磊;黄垒;李红蕊;张剑平;施利毅;;金属氧化物/纳米碳管复合结构的原位制备及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性能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刘帅;朱鹏程;;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器流场改善方法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张登松;方程;张磊;黄垒;李红蕊;张剑平;施利毅;;锰铈氧化物/纳米碳管复合结构的原位制备及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O性能研究[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05 大气污染与控制[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沈耘;Exteninge探路柴油车排放后处理市场[N];中国工业报;2005年
2 郁红;外企要帮中国控制氮氧化物[N];中国化工报;2006年
3 何晓蕾 李咸伟 愈勇梅;烧结工序如何减少二■英排放?[N];中国冶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贺;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钛基催化剂研究及催化转化器的制备[D];吉林大学;2013年
2 李哲;贫燃条件下Fe-Mo/ZSM-5催化剂上氮氧化物的选择性催化还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3 孙克勤;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4 王志;炭基催化剂担载含NH2化合物的低温NOx选择性催化还原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庄柯;纳米Mn-Ti-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结构与NO选择性催化还原性能[D];南京大学;2011年
6 左建良;氮氧化物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锰基催化剂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温苗苗;尿素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仿真与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袁德玲;CuNiTi类水滑石衍生物富氧丙烯选择性催化还原NO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宾峰;改性分子筛材料用于选择催化还原柴油机氮氧化物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逾;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建模与仿真[D];重庆大学;2007年
2 邢丹丹;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的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高彦杰;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4 郭金龙;火电机组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喷氨的优化控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孙亮;氧化锰分子筛低温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D];华侨大学;2011年
6 陈山;大型电站锅炉烟气脱硝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乔凯;应用于氢气选择性催化还原的高效尖晶石型催化剂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8 邱陆明;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的新型锰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何勇;新型CuSO_4-CeO_2/TS催化处理NO_x活性及抗毒化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10 邱琳;NO的选择性催化还原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78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478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