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力论文 >

三相交错并联磁集成Boost变换器的内部本质安全特性

发布时间:2019-05-17 08:37
【摘要】:为了解决传统矿用本质安全开关变换器存在电气性能指标(如大功率,低输出电压纹波,高效率)要求大电感、大电容与本质安全(本安)特性要求小电感、小电容的矛盾,本文将交错并联磁集成理论应用到传统单通道Boost变换器中,提出等效电气电感和等效本安电感的概念,通过增大等效电气电感和减小等效本安电感使变换器能同时满足电气性能和本安性能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相交错并联磁集成Boost变换器的内部本安特性,得出该变换器的内部本安判据。与传统单通道Boost变换器以及三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相比,三相交错并联磁集成Boost变换器在电气性能和本安性能上均有显著的提高,通过实验表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index (such as high power, low output voltage ripples, high efficiency), large capacitance and intrinsic safety (intrinsic safety)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mine intrinomy safety switching converters, small inductors and small capacitors are required. In this paper, the interlaced parallel magnetic integration theory is applied to the traditional single-channel Boost converter, and the concepts of equivalent electrical inductance and equivalent intrinsic safety inductance are put forward. By increasing the equivalent electrical inductance and reducing the equivalent intrinsic inductance, the converter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lectrical performance and intrinsic safety performance at the same time. On this basis, the internal intrinsic secur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phase interlaced parallel magnetic integrated Boost converter are analyzed. The internal intrinsic security criterion of the converter is obtaine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ingle-channel Boost converter and three-phase staggered parallel Boost converter,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and intrinsic safety of the three-phase staggered parallel magnetic integrated Boost converter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s proved by experiments.
【作者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7067)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2009-1341)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2092)资助项目
【分类号】:TM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玉岗;李娜;;交错并联磁集成buck变换器的本质安全特性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1年04期

2 刘树林;刘健;寇蕾;;开关变换器的本质安全特性分析与设计[J];电工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3 刘树林;刘健;寇蕾;钟久明;;Buck DC/DC变换器的输出纹波电压分析及其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2期

4 李冬,阮新波;高效率的BOOST型功率因数校正预调节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10期

5 姚刚,沈燕群,李武华,何湘宁;一种新型的有源交错并联Boost软开关电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年10期

6 刘健,刘树林,杨银玲,张燕美;Buck变换器的输出本质安全特性分析及优化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年19期

7 刘树林;刘健;杨银玲;赵新毅;;Boost变换器的能量传输模式及输出纹波电压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8 刘树林;刘健;钟久明;;输出本质安全型Buck-Boost DC-DC变换器的分析与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9 卢增艺;陈为;;多通道交错并联反激变换器磁集成技术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18期

10 汪东;赵一;石健将;何湘宁;;具有开关电容的隔离型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年2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勋波;张雷;鄂春良;许洪华;;直驱式风电变流器Boost多支路移相控制[J];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8年02期

2 兰华;艾涛;王颢雄;;BOOST变换器恒频滑模变结构控制研究与仿真[J];电测与仪表;2008年10期

3 王飞;赵慧;;基于滑模变结构理论太阳能最大功率跟踪研究[J];电测与仪表;2009年06期

4 林国庆;陈云辉;;基于临界导电模式的BOOST PFC电路开关特性分析与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8年03期

5 杨玉岗;李娜;;交错并联磁集成buck变换器的本质安全特性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1年04期

6 毛春风;陈为;卢增艺;;交错并联磁集成反激变换器小信号建模分析[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1年04期

7 刘树林;刘健;寇蕾;;开关变换器的本质安全特性分析与设计[J];电工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8 刘树林;刘健;寇蕾;钟久明;;Buck DC/DC变换器的输出纹波电压分析及其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2期

9 欧阳帆;周有庆;郭自勇;;基于平衡变压器的电流平衡补偿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5期

10 冷朝霞;刘健;刘庆丰;王华民;;开关DC/DC变换器的统一离散模型[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光明;沈煜;张晋茂;麻凯恩;朱正菲;杜强;;光伏发电系统用高效逆变器的研究[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2 宾洋;董吴龙;冯能莲;;基于离散迭代映射非线性模型的Boost型DC/DC变换器精确反馈线性化控制[A];第24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张轶婷;徐万万;王斌;吕川;;双向Buck-Boost逆变器的归一化峰值纹波控制研究[A];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武汉电工技术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第五届“智能电网”暨“电机能效提升”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如岐;基于Z拓扑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谷鑫;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系统Boost斩波—三电平变换器控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欧阳帆;基于平衡变压器三相—单相变换供电方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4 余明杨;变压器隔离全桥开关变换器的建模与应用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李武华;三绕组耦合电感实现高增益、高效率交错并联软开关Boost变流器[D];浙江大学;2008年

6 顾亦磊;集成模块电源拓扑标准化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于月森;本质安全型开关电源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8 张扬;基于微分同调的微电网降价等效建模理论与方法[D];武汉大学;2013年

9 徐仁伯;基于非隔离的高性能半导体照明驱动DC-DC设计与仿真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谢玲玲;DC-DC开关变换器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鑫;超级电容器恒功率测试系统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桢阳;大变比直流变换器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程鹏飞;100W照明用LED驱动电路设计与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赵志刚;基于DSP2812的LED开关电源设计[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5 郑鹏程;基于LTCC的LED驱动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崔文君;无损缓冲软开关直流变换器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7 俞优姝;本质安全型开关电源的研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8 江涛;应用于中频电源的高功率因数整流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杨奇;一种高效率高升压比的BoostDC-DC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D];天津大学;2010年

10 杨杰;太阳能光伏电池变换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超;李洪珠;付兴武;;阵列式集成电感四相VRM的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9年02期

2 孟庆海,胡天禄,牟龙华;本质安全电路低能电弧放电特性及参数[J];电工技术学报;2000年03期

3 张波,曲颖;电压反馈型Boost变换器DCM的精确离散映射及其分岔和混沌现象[J];电工技术学报;2002年03期

4 欧阳长莲,严仰光,章国宝;同步整流Buck变换器断续工作模式建模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02年06期

5 薛雅丽,李斌,阮新波;Buck三电平变换器[J];电工技术学报;2003年03期

6 陈乾宏,阮新波,严仰光;开关电源中磁集成技术及其应用[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03期

7 刘树林;刘健;寇蕾;;开关变换器的本质安全特性分析与设计[J];电工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8 余建生;张波;刘学超;;集成耦合磁路的新型电压调整模块(英文)[J];电工技术学报;2006年10期

9 杜磊;钱照明;张帆;彭方正;;交错并联双管反激DC/DC变流器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力电子技术;2006年04期

10 李建飞,徐至新,钟和清;具有恒压限流和恒流限压功能的DC-DC变换器[J];电力电子技术;1999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晓琼;交错技术在开关电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山山;柳绪丹;胡长生;;峰值控制交错并联Boost PFC的设计[J];机电工程;2010年08期

2 赵海舟;黄蕾;肖岚;;零电流零电压开关交错并联双管正激变换器的研究[J];电源技术应用;2003年11期

3 江飞;鞠志忠;朱忠尼;王恒利;;一种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仿真的研究[J];电气技术;2010年S1期

4 万军;胡长生;;应用于光伏系统的升压变换电源研究[J];电源技术;2010年10期

5 蔡院玲;张宇;费兰玲;;基于交错并联技术的高频整流器交流侧电流纹波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1年03期

6 龚广海,冯瀚,徐德鸿,汪生;一种新型的并-串型双管正激组合变换器[J];电力电子技术;2002年02期

7 陈文明;黄如海;谢少军;;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设计[J];电源学报;2011年04期

8 张艳全;张东来;杨勇;;一种交错并联数字化APFC电路的设计[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8年02期

9 殷健;王慧贞;;多相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的磁集成技术研究[J];电源世界;2008年09期

10 尚修香;胡晓清;;采用UC3846实现交错并联控制[J];电子元器件应用;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召鼎;陆治国;;一种新型交错并联高增益升压变换器[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郑路遥;陆治国;刘捷丰;;一种改进型交错并联ZVT升压变换器[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尹燕萍;白永江;杨旭;陈桥梁;;交错并联临界连续Boost PFC变换器移相控制策略稳定性分析[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杨飞;阮新波;季清;徐明;;电流临界连续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耦合电感设计[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周光明;沈煜;张晋茂;麻凯恩;朱正菲;杜强;;光伏发电系统用高效逆变器的研究[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6 卢增艺;陈为;;多通道交错并联反激变换器磁集成技术的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吴松荣;许建平;郭世明;;开关电源交错拓扑输出电流纹波数学分析[A];展望新世纪——’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吴松荣;许建平;郭世明;;开关电源交错拓扑输出电流纹波数学分析[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肖岚;;逆变器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平台的开发[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蒋华;封心歌;陈善华;;应用于雷达组件的倍流整流式半桥变换器系统[A];江苏省电子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东;开关电容型交错并联变流拓扑与逆变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杨华;高强度气体放电灯镇流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姚刚;Boost型功率变流器有源软开关拓扑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姜燕;直驱型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变流器控制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5 杨威;反激式微弧氧化功率电源及其脉冲作用效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杜炜;基于数字控制器的多相并联Buck变换器的建模与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7 王懿杰;照明电源拓扑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谢玲玲;DC-DC开关变换器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9 卢增艺;直流—直流开关功率变换器磁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10 赵一;耦合电感倍压单元高增益变流器拓扑形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珂;基于交错并联技术的双向直流—直流变换器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颖;单相CRM交错并联高功率因数整流器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蒋先锋;交错并联反激电路在宽范围通讯电源模块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2年

4 缪晓忠;基于无桥交错并联和谐振技术的车载充电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蔡院玲;基于交错并联的高频UPS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卢俊龙;基于交错并联Buck的空间电源充电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王健;基于交错并联BUCK电路的包络跟踪电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李娜;交错并联磁集成Buck变换器的本质安全特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9 郭超;一种新型交错并联BoostPFC技术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斌泽;多通道交错并联Boost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78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lw/2478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5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