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分时段地震烈度影响场快速判识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6 23:39
震后快速确定地震烈度影响场是评估地震灾害损失和开展应急救援的关键。在震后获得地震三要素、获得强震仪器烈度和取得地震现场资料这3种场景下连续开展地震烈度影响场的判定与修正工作。初始获得地震三要素之后,采用适用于全国不同区域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地震烈度影响场的初步判定;获得仪器地震烈度之后,利用空间插值对初步判定的地震烈度影响场进行修正;取得地震现场调查资料之后,采用现场调查资料、仪器地震烈度与余震分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震烈度影响场修正。从而在震后12 h内,针对破坏性大地震提供较为科学准确的地震影响场判识理论方法和实现技术。以2013年中国四川芦山7.0级地震为震例,进行了分时段的地震烈度影响场计算和修正,将计算结果与实际调查烈度进行对比分析,一致性较好。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本文编号:4024161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图1 震后分时段地震烈度影响场判定流程
震后分时段地震影响场判定方法是针对震后地震灾情获取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政府、应急人员、公众对地震烈度信息的需求,分析分时段地震影响场判定技术管理的难点,根据地震发生后可以获取到的信息从少到多的实际特点,提出地震影响场逐步快速修正的方法与服务技术。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只知道地震三....
图2 地震烈度分区
对于局部地区衰减关系的选取,按已有研究成果,选择尽量覆盖4.5~7.5级地震震例的拟合结果,得到不同区域烈度衰减关系结果统计,如表1、表2(表2中部分数据来源于文献[15‐18])所示。地震发生后,在第1时段,根据地震震中位置判断地震所在分区,并根据该地区的衰减关系参数得到第1时....
图3 利用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的地震烈度分布
本次地震共记录到可用强震记录28条,如表3所示。如果将这28个点直接插值后,其结果如图4所示。由于记录点位分布不够密集、不均匀,插值给出的结果与地震能量衰减的一致性较差;从数据分布看,并不满足正态分布。因此,需要对数据作进一步处理,以满足数据的分布要求。首先,观察原始数据的数值,....
图4 仪器记录烈度直接插值结果
本时段所生成的结果合理利用强震台站的观测数据,较为准确地给出了震中高烈度区的影响范围,其结果更接近地震造成的实际烈度。2.3第3时段
本文编号:4024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4024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