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地质论文 >

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及桩土效应对LNG储罐的作用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08 09:02

  本文关键词: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及桩土效应对LNG储罐的作用效应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LNG储罐 近断层 桩土效应 隔震


【摘要】: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简称LNG)作为绿色燃料已经成为各国的首选能源。由于其具有易燃易爆的性质,因此在储存与运输过程中必须要有很高的安全保障。以往,对储罐的地震研究大多数基于短周期地震动和刚性基础,鉴于此,本文将针对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和桩土效应进行深入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概述了近断层地震动和桩土效应的研究现状,重点论述了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结构隔震的研究现状。2.运用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16万方有、无桩土LNG储罐,在桩土储罐中,桩基础采用Beam单元,土体采用Spring单元进行简化。选择CFD计算方法,位移输入地震动,其中刚性基础储罐输入在罐底,桩土储罐输入在桩基底部。3.以有、无桩土储罐为研究对象,分别输入长短周期地震动,通过对比其地震响应得出结论:16万方LNG储罐具有长周期性质,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晃动波高显著。同时长周期地震动具有较大的速度脉冲,这会造成储液对内罐壁的强烈冲击而造成较大的有效应力。4.通过对桩-土-储罐三维整体模型输入基岩地震动来研究桩土效应,结果表明:基岩波沿着桩土向上传播最后作用在上部结构,桩头加速度与位移值较桩底相比有增大趋势,桩土储罐的地震响应比无桩土储罐显著增大。5.通过对LNG储罐输入相同加速度峰值的单向与三向地震动,对比其地震响应,结果表明:采用单向水平地震激励计算出的地震响应较三维地震动计算结果偏小。为了更好的模拟实际地震动对储罐的作用,建议储罐在设计与建造时要适当考虑多维地震动的影响。6.建立有、无桩土橡胶垫隔震与非隔震储罐有限元模型,进行地震控制效应分析,其中隔震装置的隔震周期为2s,粘滞阻尼比为0.1。结果表明:采用隔震措施后,各类储罐的地震响应除晃动波高外均有降低,但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的控制效果不如短周期。本文综合以上得出的结论,对LNG储罐的设计及建造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LNG储罐 近断层 桩土效应 隔震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435;TE97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3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9-10
  • 1.2 LNG储罐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10-17
  • 1.2.1 LNG储罐的国内发展及研究现状10-12
  • 1.2.2 LNG储罐的国外发展及研究现状12-14
  • 1.2.3 LNG储罐的分类14-17
  • 1.3 近断层地震研究现状17-19
  • 1.3.1 关于近断层地震动特性的研究现状17-18
  • 1.3.2 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结构隔震的研究现状18-19
  • 1.4 桩土效应研究现状19-21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1
  • 1.6 本章小结21-23
  • 第二章 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23-29
  • 2.1 引言23
  • 2.2 近断层地震动定义及特点23-26
  • 2.2.1 近断层地震动的概念23
  • 2.2.2 近断层地震动的特点23-26
  • 2.2.3 各国抗震规范对近断层地震动的考虑26
  • 2.3 研究意义与计算方法26-28
  • 2.3.1 对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的研究意义26-27
  • 2.3.2 本文所采用计算方法介绍27-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长短周期地震动作用下LNG储罐地震响应对比分析29-42
  • 3.1 引言29
  • 3.2 工程概况及建模29-35
  • 3.2.1 工程基本参数29-31
  • 3.2.2 场地条件31-32
  • 3.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地震动输入方式32-34
  • 3.2.4 土体参数的计算34-35
  • 3.3 无桩土LNG储罐长短周期地震动作用效应对比分析35-39
  • 3.3.1 地震动的选取35-37
  • 3.3.2 数值响应对比分析37-39
  • 3.4 桩土LNG储罐长短周期地震动作用效应对比分析39-41
  • 3.4.1 地震动的输入方式39-40
  • 3.4.2 桩土LNG储罐长短周期地震作用效应分析40-41
  • 3.5 本章小结41-42
  • 第四章 LNG储罐桩土效应计算模拟分析42-51
  • 4.1 引言42
  • 4.2 单向地震动作用下桩-土-储罐相互作用响应分析42-47
  • 4.3 三向地震动作用下桩-土-储罐相互作用响应分析47-49
  • 4.4 本章小结49-51
  • 第五章 地震作用效应控制分析51-57
  • 5.1 引言51
  • 5.2 建模及隔震层参数介绍51-52
  • 5.3 地震动的选取52-53
  • 5.4 数值分析53-56
  • 5.4.1 无桩土储罐地震响应控制分析53-55
  • 5.4.2 桩-土-结构-隔震层相互作用效应分析55-56
  • 5.5 本章小结56-57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7-59
  • 6.1 结论57-58
  • 6.2 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4
  • 已发表文章64-65
  • 致谢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薪柳;姜忻良;;结构-桩-土振动台试验桩土地震反应规律分析[J];工程力学;2011年S1期

2 王腾,董胜,李华军;考虑桩土作用独桩海洋平台横向振动特性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李淼;佴磊;;大型灌注桩桩土接触面法向作用力时空分布规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4期

4 胡昌斌;张涛;;考虑桩土耦合作用时桩基扭转振动特性研究[J];工程力学;2007年03期

5 胡昌斌,王奎华,谢康和;考虑桩土耦合作用时弹性支承桩纵向振动特性分析及应用[J];工程力学;2003年02期

6 金伟良,宋志刚;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单桩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J];海洋工程;2003年01期

7 张育乐;黄志文;;有限元法和M法在桩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中的比较与探讨[J];江西水利科技;2009年03期

8 高子坤;施建勇;;岩土抗拉模量值修正与桩土作用理论解答研究[J];力学学报;2013年05期

9 蒋建平;敖曼;;基于ABAQUS的桩土作用数值模拟可行性浅析[J];科技资讯;2012年02期

10 胡昌斌,王奎华,谢康和;桩土耦合纵向振动时桩顶频域响应积分变换解及应用[J];科技通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四道;席道瑛;刘孝敏;黄理兴;;考虑了桩土作用后的桩波动方程的理论分析[A];第四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4年

2 卢华喜;;三维桩土动力接触模型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3 王松涛;李永梅;张述良;赵均;陈向东;;刚度变异对桩土-杆系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6年

4 吴薪柳;姜忻良;;结构-桩-土振动台试验桩土地震反应规律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5 胡昌斌;;考虑桩土耦合作用的变阻抗桩扭转振动时域特性研究[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张慧;杨敏;李琳;;ANSYS二次开发技术在侧向受荷桩土分析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袁小明;李骏;;新型TS300桩土提升机的设计与运用[A];施工机械化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七辑)[C];2006年

8 孙强;魏青军;王媛媛;冶小平;;软土地基中桩土作用与应力快速迁移机制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8年

9 王松涛;李永梅;陈向东;;桩土-杆系结构地震反应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10 丁朝辉;何峥嵘;江欢成;杜刚;;空腔后填式桩土承载力调节装置在厦门当代天境基础中的应用[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陈运军;7大项目用上 2亿成本省下[N];厦门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昌斌;考虑土竖向波动效应的桩土纵向耦合振动理论[D];浙江大学;2003年

2 吴文兵;基于虚土桩法的桩土纵向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陈文元;考虑桩土水耦合的大跨斜拉桥地震响应与可靠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冬;软粘土地质预应力管桩基坑开挖的桩土作用效应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黄华侨;云南蒙自膨胀土层中基桩桩土作用效应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3 罗东雨;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及桩土效应对LNG储罐的作用效应分析[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张育乐;大型桩土动力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5 禹荣霞;层状土中的桩土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张洪飞;邻近土坡桩土动力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黄洪超;软土地基中桩土滑移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贾义鹏;桩土接触面切向刚度数据拟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9 刘凯;考虑虚土桩扩散角时桩土动静特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王成雷;液化土层中桩土作用p-y曲线计算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39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qiudizhi/639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c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