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列喷雾冷却换热特性及表面温度均匀性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阵列喷雾冷却换热特性及表面温度均匀性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阵列喷雾 循环封闭系统 换热特性 温度分布均匀性 模块化冷却器
【摘要】:电子设备集成度和功率密度的不断提高,导致电子元件散热问题越显突出,传统散热方式己很难满足其散热要求。相比,喷雾冷却技术因其散热高效,温控良好,工质需求量少等优势在传热领域受到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喷雾冷却的研究多集中在单喷嘴或两喷嘴的小尺寸面换热机理方面,本文以大功率固体激光器散热工程应用为背景,设计标准模块化冷却器,针对大喷淋表面研究了沸腾区阵列喷雾冷却换热特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R134a和R407c为冷却工质,设计搭建了封闭式循环喷雾冷却实验系统,并计算分析了喷嘴雾化特性,结果表明:同一工况下,R407c雾化液滴的Suater平均直径小于R134a,且液滴Suater平均直径随着喷雾压降的增大均会变小。(2)设计排布喷嘴阵列,计算最优喷雾高度,优化冷却液流道结构,研制出阵列喷雾模块化冷却器,并测试验证了整个喷嘴阵列喷雾的均匀性。(3)以封闭式喷雾冷却系统为实验平台,探索了喷雾流量、喷雾压力、工质入口温度、冷却工质、表面肋结构对阵列喷雾冷却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喷雾流量和压力的增大,使得液滴数增加增强了换热能力;工质入口温度的提高增强了沸腾换热;肋结构能明显改善换热性能;介质R407c换热性能较优于R134a。之后,实验研究了阵列喷雾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性的影响因素,阵列喷雾下表面液膜自由流动区域温度分布更趋于均匀,流量的增加也能改善温度不均匀性。(4)优化实验工况参数,进行模块化冷却器换热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冷却器具备热流密度170W/cm2的冷却能力,并保持较低的冷却表面温度,同时温度不均匀度偏差为1.55℃;控制喷雾入口介质温度为12℃时,热流密度达到127W/cmm2,冷却液进出压差在0.35MPa以内,同时加热表面宽度方向温差只有0.6℃。
【关键词】:阵列喷雾 循环封闭系统 换热特性 温度分布均匀性 模块化冷却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5
- 1 绪论15-25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15-17
- 1.2 几种典型的冷却技术17-20
- 1.2.1 微通道冷却17
- 1.2.2 热管17-19
- 1.2.3 半导体制冷19-20
- 1.2.4 喷雾冷却20
- 1.3 喷雾冷却技术的研究进展20-23
- 1.3.1 换热机理20-21
- 1.3.2 喷雾影响因素21-23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23-25
- 1.4.1 研究目的23-24
- 1.4.2 主要研究内容24-25
- 2 喷雾冷却实验系统25-48
- 2.1 冷却介质的选择和系统的热力计算25-27
- 2.1.1 冷却介质的选择25-26
- 2.1.2 系统的热力计算26-27
- 2.2 封闭式循环喷雾系统简介27-35
- 2.2.1 供液喷雾系统主要组件28-30
- 2.2.2 加热系统30-33
- 2.2.3 数据采集与测量系统33-35
- 2.3 喷嘴选定及喷雾特性评价参数估算35-41
- 2.3.1 喷嘴的设计选定35-36
- 2.3.2 喷雾特性评价参数估算36-41
- 2.4 阵列喷雾及模块化冷却器设计41-47
- 2.4.1 多喷嘴阵列排布41-44
- 2.4.2 喷雾腔体流道结构设计44-46
- 2.4.3 模块化冷却器件设计46-47
- 2.5 本章小结47-48
- 3 喷雾相变冷却实验过程及误差处理48-55
- 3.1 实验内容及步骤48-50
- 3.1.1 实验目的48
- 3.1.2 实验内容48-49
- 3.1.3 实验步骤49-50
- 3.2 换热性能评价参数50-53
- 3.2.1 热流密度50
- 3.2.2 对流换热系数50
- 3.2.3 换热表面温度50-51
- 3.2.4 温度非均匀度51
- 3.2.5 其他参数51-53
- 3.3 实验误差处理及分析53-54
- 3.3.1 热源热损失分析53
- 3.3.2 实验测量误差分析53-54
- 3.4 本章小结54-55
- 4 阵列喷雾冷却换热特性研究55-85
- 4.1 阵列喷雾换热影响因素55-73
- 4.1.1 介质流量对换热的影响55-58
- 4.1.2 入口温度对换热的影响58-61
- 4.1.3 入口压力对换热的影响61-64
- 4.1.4 喷雾介质对换热的影响64-69
- 4.1.5 表面肋结构对换热的影响69-73
- 4.2 阵列喷雾表面温度均匀性影响因素73-79
- 4.2.1 喷雾特性对温度均匀性影响73-75
- 4.2.2 喷雾流量对温度均匀性影响75
- 4.2.3 喷雾介质对温度均匀性影响75-77
- 4.2.4 肋结构对温度均匀性影响77-79
- 4.3 模块化冷却器的阵列喷雾冷却换热试验79-83
- 4.4 本章小结83-85
- 5 总结与展望85-87
- 5.1 结论85-86
- 5.2 展望86-87
- 致谢87-88
- 参考文献88-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焕元;一种新颖喷雾冷却装置在我院问世[J];江苏工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2 马彪,孙奎升,顾祖慰,朱烈光;喷雾冷却技术的试验研究[J];汽轮机技术;1992年01期
3 张悦;自制简易的正火喷雾冷却装置[J];现代制造工程;2002年11期
4 张国琪;喷雾冷却节电新技术在湘钢的应用[J];大众用电;2003年10期
5 刘剑,缪佳兴;喷雾冷却技术及其应用[J];工具技术;2004年11期
6 程文龙;刘期聂;赵锐;范含林;;喷雾冷却发热壁面温度非均匀性实验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8年04期
7 孙纪远;朱冬生;王正东;涂善东;;低温表面大流量无沸腾喷雾冷却试验研究[J];流体机械;2009年04期
8 王磊;陶毓伽;淮秀兰;王立;;添加表面活性剂的喷雾冷却实验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9年10期
9 程文龙;赵锐;韩丰云;刘期聂;范含林;;封闭式喷雾冷却传热特性的实验与理论研究[J];宇航学报;2010年06期
10 程文龙;韩丰云;刘期聂;范含林;;系统压力影响下的喷雾冷却特性及温度均匀性[J];化工学报;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嘉;陈国泰;吴祥生;张宏宇;戴通涌;;喷雾冷却系统在风冷式冷水机组中的应用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彦良;;喷雾冷却主动热防护技术应用效果数值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司春强;邵双全;田长青;刘小朋;肖杨;;润滑油对喷雾冷却性能影响[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江浩杰;沈立刚;;高压变频调速技术在连铸喷雾冷却供水系统中的应用[A];自动化技术与冶金流程节能减排——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苗学舜;;无填料喷雾冷却塔的原理与应用[A];冷却塔研究会成立暨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彦永;;液化烃储罐水喷雾冷却系统设计[A];’2001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暨水处理技术汇编[C];2001年
7 胡佳英;;切削加工中喷雾冷却技术的应用[A];2007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韩立涛;张俊峰;;喷雾冷却在超细晶粒钢生产中的应用[A];2006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06年
9 和礼堂;;碳素厂电扑焦油系统设计[A];第十一届全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白茂槐 通讯员张俊;国内首创电弧炉一次烟气喷雾冷却净化工艺[N];中国冶金报;2010年
2 ;连续铸钢新技术问答[N];中国冶金报;2003年
3 特约撰稿 王恒月;空调器会否因非典而“变脸”?[N];中国电子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韩丰云;喷雾冷却传热特性、传热强化及温度不均匀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赵锐;喷雾冷却传热机理及空间换热地面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谢宁宁;喷雾冷却及其换热强化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4 张震;微纳米表面喷雾冷却的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5 侯燕;多喷嘴喷雾冷却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郭永献;喷雾液膜流动理论及电子器件喷雾冷却实验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伟;微槽表面喷雾冷却换热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8 陈东芳;微槽群表面的喷雾冷却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0年
9 王亚青;喷雾冷却无沸腾区换热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合旭;高热流密度环境下喷雾冷却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钱春潮;喷雾冷却系统换热性能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5年
3 王军;阵列喷雾冷却换热特性及表面温度均匀性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鲁森;喷雾冷却换热特性研究及在圆筒冷却机中的应用[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5 周华琴;热表面脉冲式喷雾冷却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孙发明;喷雾冷却建模与仿真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刘媛;间歇式喷雾冷却高热流表面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王磊;喷雾冷却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与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9年
9 赵亮;循环喷雾冷却实验系统设计及喷雾冷却实验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郭子义;基于气泡动力学的喷雾冷却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本文编号:1072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072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