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供能系统运行策略的优化
本文关键词:分布式供能系统运行策略的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分布式供能系统 逐时负荷 装机规模 优化模型 运行策略 PFI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增长,能源紧缺问题和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为了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需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在低碳经济增长中寻找新的能源利用模式。天然气是公认的优质清洁能源,提高它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有助于缓解我国的节能减排压力。分布式供能系统作为利用天然气的一种节能技术,因其能源利用效率高、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技术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装机规模和运行策略问题,系统的设计规模是否合理、可靠及运行策略是否科学决定了系统能否充分发挥其经济环保高效的优势。为了合理利用分布式供能系统,本文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布式供能系统运行策略优化模型建立的思路,重点提出了可保障能源供应及需求侧能量逐时匹配的运行策略优化原则。基于运行策略的优化思路,本文以终端用户典型日的逐时负荷需求和不同装机规模系统的机组选型为输入参数,建立了以年总成本、一次能源利用率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三个独立优化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PFI值为目标函数,以终端用户逐时能量供求平衡、系统各个设备的供能能力为约束条件的分布式供能系统运行策略优化模型,并采用MATLAB编制了优化模型的具体算法。依据优化模型的具体算法,本文选取郑州某金融中心区为分析案例,推算出满足该中心区终端冷、热、电需求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最佳供能方案,即以尖峰冷负荷70%比例装机的系统为金融中心区的最优装机系统,其最优运行模式为系统的最优运行策略。优化结果表明:与传统分供系统相比,采用分布式供能系统最优供能方案后,系统年总能耗可降低23.4%,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可减少43.0%,年总成本可减少27.9%,能效可从0.62提高到0.81,系统的节能减排效果和经济效益可得到明显提高,进一步证实了优化模型的实用性。
【关键词】:分布式供能系统 逐时负荷 装机规模 优化模型 运行策略 PFI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01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我国能源现状与面临的挑战10-12
- 1.2 分布式供能系统简介及优势12-15
- 1.3 分布式供能系统建模与优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5-18
- 1.3.1 分布式供能系统建模与优化的国外研究现状15-16
- 1.3.2 分布式供能系统建模与优化的国内研究现状16-18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18-20
-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18-19
-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9-20
- 第二章 分布式供能系统运行策略的优化思路20-28
- 2.1 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基础架构20-23
- 2.1.1 系统供能结构的选择20-22
- 2.1.2 系统供能设备的恒定效率假设22-23
- 2.2 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装机规模原则23-25
- 2.3 分布式供能系统运行策略的优化原则25-26
- 2.4 本章小结26-28
- 第三章 分布式供能系统运行策略优化模型的建立28-39
- 3.1 分布式供能系统的优化评价指标28-34
- 3.1.1 年总成本28-32
- 3.1.2 一次能源利用率32-33
- 3.1.3 二氧化碳排放量33-34
- 3.1.4 综合评价指标34
- 3.2 优化模型平衡方程的建立34-36
- 3.3 运行策略的优化模型算法36-38
- 3.4 本章小结38-39
- 第四章 分布式供能系统运行策略优化的案例分析39-76
- 4.1 终端能源需求分析39-51
- 4.1.1 金融中心区典型日的逐时电负荷39-43
- 4.1.2 金融中心区典型日的逐时冷热负荷43-51
- 4.2 不同装机规模系统的机组选型51-53
- 4.3 不同装机规模的系统运行优化53-72
- 4.3.1 夏季运行策略优化54-58
- 4.3.2 冬季运行策略优化58-64
- 4.3.3 运行策略优化结果分析64-72
- 4.4 优化模型的应用性分析72-74
- 4.5 本章小结74-76
- 结论与建议76-79
- 结论76-77
- 建议77-79
- 参考文献79-8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4-85
- 致谢85-86
- 附件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明融;;分布式供能系统及其在上海的发展前景[J];上海电力;2005年01期
2 刘惠萍;;上海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研究与问题思考[J];上海节能;2010年01期
3 刘惠萍;;上海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实践与思考[J];上海电力;2010年02期
4 施明融;;上海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发展状况及政策初探[J];上海节能;2010年09期
5 杨晚生;郭开华;;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定义及其内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杨锦成;李冰;薛飞;;国内分布式供能系统推进中的问题和建议[J];上海节能;2011年02期
7 李静;陆明刚;;无锡市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初探[J];能源与节能;2013年01期
8 高威;王玉璋;翁一武;;改善国内分布式供能系统经济性的建议[J];燃气轮机技术;2014年01期
9 魏必华 ,王如竹;分布式供能系统[J];太阳能;2004年03期
10 毛雄飞;《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技术规程》在上海正式实施[J];上海节能;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施明融;;上海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发展状况及认识[A];新形势下长三角能源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对策——第八届长三角能源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翁一武;;天然气分布式供能技术应用与发展分析[A];新形势下长三角能源面临的新挑战和新对策——第八届长三角能源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李静;陆明刚;;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发展及在无锡地区应用初探[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八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四届全国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阮哲明;刘树;;提高商务区分布式供能系统经济性的规划策略探索[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郭家宝;;分布式供能系统优化设计和节能效益分析[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何耀淳;;低碳背景下的中国城市能源供应发展趋势——分布式供能系统初探[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锦德;;天然气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发展燃气分布式供能[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能源科技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推广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燃气空调[N];文汇报;2008年
2 陈颖蓉;七一一所分布式供能系统 为世界最大交通枢纽工程节能[N];中国船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杨群;五方面入手鼓励分布式供能[N];解放日报;2008年
4 记者 陈江;上海大力发展分布式供能[N];解放日报;2005年
5 通讯员 刘建;上海市累计发展使用燃气空调670多台[N];中国石油报;2007年
6 章迪思;能源“排队”利用:一年可省十八万[N];解放日报;2005年
7 ;上海利用价格杠杆鼓励发展燃气空调[N];中华建筑报;2004年
8 首席记者 刘娴;我市推行三级隐患排查督办制[N];石家庄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胡泉;上海再扩分布式供能补贴范围[N];中国房地产报;2013年
10 罗仁霄;上海:燃气空调市场有待挖掘[N];中国电子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允;区域型分布式供能系统优化配置研究及不确定性优化探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2 王锡;新型分布式供能系统热力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3 严晓辉;适用于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储能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婉玉;分布式供能系统运行策略的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张云;离网地区小型太阳能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设计及优化[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3 黄纯浩;主动蓄能模式分布式供能系统集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8年
4 朱晓红;中电投高培中心分布式供能系统的配置与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董菁雯;创新型项目立项和决策的框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姚均天;基于LCA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评价研究[D];上海电力学院;2011年
7 杨允;南方地区分布式供能系统优化配置与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
8 武亚奇;基于MODBUS协议宏通信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研究和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宋少华;冷热电分布式供能系统方案研究及性能仿真[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池里杰;生物质燃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95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095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