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力驱动机制的环路热管设计与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相变力驱动机制的环路热管设计与实验研究
【摘要】:近年来,电子技术迅猛发展,核心部件的研制向着小型化,集成化的方向迈进,以计算机芯片为代表的高热流密度器件的散热问题就成为制约其性能提高的关键问题。环路热管凭借着非动力循环的结构以及高效的传热效率等优势,被公认为是解决电子领域散热难题的最佳手段之一。为了适应芯片日益增高的热流密度,对环路热管传热效率的提高也提出了新的理论与技术的挑战。人们致力于传统毛细芯环路热管的结构改进,其目的是为了使环路热管的换热效果得到强化。毛细相变回路传热机制的特征是通过毛细芯产生的毛细力来驱动工质流动,主要利用流体的相变来传递热量。但毛细相变回路传热机制所表现出的缺陷是,(1)在工质流动循环中,气液相界面位于毛细芯内,在多孔介质层产生两相流动;(2)蒸发器的两端都可能伴有相变发生,导致主流相变工质会有小部分反相流动使循环流动阻力增加。能否改变蒸发器的结构,避免在毛细芯内发生相变,重新认识并设法改善气液相变对工质循环产生的驱动力?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本文提出了一种蒸发器为环形结构以相变力为驱动机制的环路热管,在结构设置上形成传热与传质的相对分离,在驱动工质循环理论上进行了根本的改变。围绕这种新的传热机制结构的环路热管,本文展开了如下研究:设计及研制了闭路循环的以相变力为驱动机制的新型环路热管,圆形蒸发段设有相变空间结构,使得工质在蒸发段内的相变仅发生在该空间区域,形成气液相对分离的工作状态,从而减小系统流动阻力与传热阻力,来提高传热性能。依据气液分离的传热机制,在减小系统流动阻力与传热阻力的同时,使热管的传热性能得到提高。依据气液分离的传热机理,建立合理的气液界面数学模型,分析系统稳定工作状态下的压力平衡条件,推导出其极限驱动条件公式。建立了强化相变力环路热管性能测试的实验平台,研究了多孔材料、相变空间、重力及工质充注量等因素对环路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探明得到使其循环阻滞与最佳工作状态两个极端的条件,分析出多因素及其耦合作用对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了该热管设计结构的可行性和其理论支撑,为下一步重点围绕相变与界面传递理论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展现出了应用基础研究所具有的创新探索魅力。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7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东北热管协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热管研讨会在大连召开[J];节能;2001年07期
2 胡亚范;热管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J];物理与工程;2002年03期
3 张红,庄骏;热管技术研究、发展与工业应用(英文)[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2年02期
4 张学燕,郑尔历;浅谈热管技术的应用[J];甘肃科技;2004年01期
5 郭新法;;热管技术的应用与开发[J];化肥设计;2006年01期
6 孙荟晶;孙世梅;;热管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化工;2007年S2期
7 吴启山;;热管技术在刀具散热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09年10期
8 源泉;;欧洲热管技术发展动态点滴[J];节能;1982年06期
9 王;;浙江省热管技术座谈会在杭举行[J];能源工程;1985年03期
10 陈凤章;;热管评论[J];机电设备;198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永昌;;热管技术的原理应用与发展[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李芳;王景刚;刘金荣;;热管技术应用于冷却塔节水的理论分析[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三届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永麟;;热管技术换热系统在铝合金熔化炉上的运用[A];2012(第22届)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张艳华;刘海;仇普新;胡士化;;热管技术在工业余热回收中的应用[A];2009第三届中国民用炉具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技术交流会会刊[C];2009年
5 岳丹婷;李青;汤勇;谭志诚;;高效传热介质热管的传热性能研究[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与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船舶机电分册)[C];2002年
6 张小琳;周峰;马国远;;环路热管的实验研究现状[A];第二届中国制冷空调专业产学研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季明明;冯善奔;石虎珍;;热管技术应用在轧钢冷床余热回收上浅谈[A];中国金属协会冶金设备分会第二届第一次冶金设备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李芳;王景刚;刘金荣;;热管技术应用于冷却塔节水的理论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6年
9 孟勐;刘江涛;彭晓峰;;平板式热管的多孔芯设计[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赵孝保;张红;庄骏;;热管脱氢反应器研究与试验[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姜小毛;新一代再生热管开发成功[N];中国化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敖娟 通讯员 张燕;无机高效热管技术强势登场[N];中国建材报;2007年
3 实习记者 卢丹青 张莉敏;热管技术为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N];江苏科技报;2007年
4 徐少亚 王启兵;江苏圣诺热管集团端出改制大餐 [N];中国工业报;2004年
5 刘旭红 记者 杨蕾;我国已掌握气控钠热管研制关键技术[N];中国质量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冯威力 特约记者 徐少亚;热管技术热在节能领域[N];中国化工报;2005年
7 王春 实习生 李朵;热管技术为航天科技“升温”[N];科技日报;2004年
8 记者 张巍巍;美首次演示热管核裂变动力系统[N];科技日报;2012年
9 铁肘;新时代散热技术剖析“热管”[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10 实习记者 刘桂华;热管节能散热器[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开敏;轴向槽道热管传热机理分析与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李金旺;环路热管多孔结构的毛细抽吸性能及其制备与优化[D];山东大学;2011年
3 M.G.捷曼尔;两相热虹吸管传热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1998年
4 商福民;自激振荡流热管被动强化传热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5 梁良;面向绿色切削的热管刀具散热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晨;用于电子冷却的平板热管均热器及其传热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7 鲁祥友;照明用大功率LED热管散热器的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俊娇;高热流密度芯片用热管散热器的实验研究及复合微结构的优化设计[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唐恒;基于无机热管冷却的干切削刀具切削性能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3 丁笑天;适用于造纸过程热管技术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4 薛轶宁;重力热管散热器的数值分析及优化设计[D];辽宁科技大学;2014年
5 张向美;环路热管太阳能平板热水墙传热特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6 张金鹏;基于热管散热的高压LED光源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张洁;一种一体台式机用热管型扣fin式散热器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邵阳学院;2015年
8 陈胜乐;压扁型超薄热管制造工艺及其传热性能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朱亚萍;板式分离型太阳能热水器环路热管的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10 郑铭铸;相变力驱动机制的环路热管设计与实验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49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149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