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环境下柴油机喷雾撞壁及燃烧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海拔环境下柴油机喷雾撞壁及燃烧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柴油机 高海拔 喷雾撞壁 燃烧过程 近壁面区域
【摘要】:我国高原分布较广,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6%。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力降低,空气密度和含氧量减少。柴油机运行在高海拔地区时,喷雾贯穿距离增加,导致喷雾撞壁现象加剧,造成壁面油膜堆积,近壁面区域混合气过浓,后燃现象严重,功率下降,燃油消耗率上升,热负荷增大。针对上述问题开展高海拔环境下柴油机喷雾撞壁特性与燃烧放热机制研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为了验证高背压下喷雾撞壁模型的预测精度,建立了高压定容喷雾撞壁实验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喷射压力、喷孔直径、环境背压、壁面形状、壁面温度对喷雾撞壁过程影响的实验研究,构建了定量描述喷雾撞壁发展形态的特征参数,获得了喷射条件、环境条件、壁面特性对喷雾撞壁特性的影响规律。构建了喷雾撞壁过程仿真模型,选择不同的喷雾撞壁模型得到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了Bai Gosman喷雾撞壁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其次,应用三维仿真软件AVL FIRE建立了某型增压中冷柴油机燃烧过程的仿真模型,从缸内流动特性、雾化特性、喷雾撞壁特性、油气混合特性以及燃烧放热特性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海拔分别在1000m、2000m、3000m、4000m下柴油机缸内燃烧过程进行的内在机制,获得了高海拔下柴油机动力性下降的内在原因。为了进一步分析喷雾撞壁对燃烧过程的影响机制,本文定义了近壁面区域,定量分析了近壁面区域的燃油与氧气质量分布、油气混合均匀性以及燃烧放热规律。结论表明,海拔4000m下柴油机撞壁燃油质量较多,燃油蒸气率先触壁且附壁面积较大,预混燃烧阶段放热量较少。在近壁面区域,混合气浓度较高,放热率峰值较大。最后,以海拔4000m下柴油机燃烧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喷雾撞壁特性和燃烧放热特性两个角度研究了喷油压力、喷孔数与孔径、喷油定时、油束夹角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规律,为提升高海拔环境下柴油机动力性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采用小孔径、多喷孔喷油器,增加油束夹角,使得撞壁燃油质量减少,有利于提高燃烧热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4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林森;柴油机燃用乳化柴油节油特性试验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2 周平;柴油机燃烧系统优化设计初探[J];内燃机;2000年04期
3 林金表,郑子武;影响柴油机燃烧性能参数测试精度的因素[J];船舶工程;2001年04期
4 成晓北,黄荣华,邓元望,朱梅林;柴油机喷雾撞壁的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1年06期
5 马凡华;柴油机燃烧可视化的几种方法[J];内燃机车;2001年01期
6 周万晶;浅析柴油机燃烧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3年01期
7 姚春德,段峰,李云强,王银山;不同喷醇方式对柴油机实行柴油/醇组合燃烧时性能的影响[J];内燃机学报;2004年05期
8 詹玉文;;柴油机外在节油潜力大[J];湖南农业;2006年09期
9 苏海峰;郝刚;;柴油机污染及治理措施[J];河北农机;2006年06期
10 ;重迭法柴油机燃烧火焰发展过程摄影的研究一文补充说明[J];大连工学院学刊;196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宏春;;柴油机修理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 刘守道;张来斌;王朝晖;;基于灰色关联度方法的柴油机燃烧系统故障诊断[A];第十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余宏峰;杨尚丽;;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在柴油机燃烧系统参数仿真优化中的应用[A];湖北省内燃机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阮周星;陈文军;叶春雷;沈武;周长银;;浅谈柴油机的喷油与燃烧[A];第九届全国内河船舶及航运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彭绍文;;改变燃烧室改善130系列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探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马运虎;;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探讨[A];改革创新不停步,攻坚克难促发展——2013年“苏浙闽粤桂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余皎;;计算流体力学CFD在柴油机开发中的应用[A];第四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立琳;王忠;许广举;李铭迪;;柴油机燃用柴油与生物柴油的雾化特性分析[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生南南;孙彦华;杜宝国;;基于平板碰撞的燃油超近距撞壁喷雾数值模拟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十九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李云清;刘宾;李天蕾;;用三维CFD研究柴油机喷雾内部温度分布[A];第三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天大柴油机节能减排技术获奖[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陆明;燃油分段喷射强化柴油机燃烧性能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克松;柴油机燃烧的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谭满志;替代燃料理化性质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D];吉林大学;2012年
4 张华伟;柴油机燃烧过程中多环芳香烃测量及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金华玉;核心边界条件对柴油机燃烧的影响及优化[D];吉林大学;2008年
6 张鹏;均质压燃/缸内直喷双燃烧模式柴油机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李云强;两气门WP10国III、国IV柴油机燃烧系统开发[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朋;4190柴油机燃烧系统参数优化匹配的多维仿真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2 王旭;8L265柴油机性能模拟及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洪印涛;极端低温环境下柴油机的快速起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4 尹光跃;机械增压式柴油机匹配性能与可靠性仿真分析及实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5 王成龙;高海拔环境下柴油机喷雾撞壁及燃烧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马福军;在柴油机上燃用乙醇柴油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王立华;燃油闪急沸腾喷射改善柴油机燃烧与排放的试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何浩然;不同燃料在柴油机燃烧过程中多环芳香烃演化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欧力郡;通过改变燃料活性控制柴油机燃烧过程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10 王颢然;柴油机进气系统特性仿真及测试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43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243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