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冷凝换热性能模拟与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真空冷凝换热性能模拟与实验研究 出处:《浙江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真空锅炉] [沸腾-冷凝] [冷凝器] [管束效应] [耦合传热模拟]
【摘要】:真空锅炉由于其安全可靠、效率高、热媒温度灵活可变等优点目前在暖通空调和锅炉研究领域饱受青睐。课题以0.35MW真空热水锅炉为研究对象,在模拟工况的基础上,搭建了小型真空热水锅炉实验台,并结合宁波富尔顿热能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试验样机进行现场中试实验测试与分析,对真空锅炉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换热波动以及出水温度不均等影响性能稳定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从真空环境下沸腾-冷凝共存、换热管束存在的管束效应两个角度分析了对换热的影响,得出了汽液两相逆流、间歇泉效应、管束结构布置等不稳定因素引起了换热过程的波动与出水温度不均。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一、真空冷凝换热机理分析。分别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分析换热过程,从理论上找出影响真空锅炉换热过程不稳定的因素。结合现场运行测试实验,将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总结出影响真空锅炉换热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为蒸汽的含湿量、蒸汽的流场、冷凝液的流动、真空空间的压力、温度、换热器的尺寸等因素。 二、换热管冷凝换热模拟。在充分考虑液膜的厚度,管壁的厚度的基础上对换热管进行流固热耦合换热模拟。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将模拟的结果与实验所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了最优工况方案,模拟所得换热系数与实验室实验结果趋势大致相同。由于考虑了冷凝液膜的厚度,换热管沿程管外壁的温度要远远小于理论计算所得换热系数。因此,管外冷凝液膜热阻对换热过程影响较大。 三、单管管外真空冷凝换热特性试验研究。搭建三回程单根换热管小型实验平台,在对换热器进行模拟的基础上,对管外冷凝换热特性实验进行研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管壁温度沿流体流动的方向逐渐升高,而不是理论上的温度均匀;入口段流体温度上升较快,其他阶段均近似正比例曲线逐渐上升;真空环境下冷凝换热系数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差20%左右。 四、中试试验台的研究。对实验用炉不同位置的换热管进出口温度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所得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趋势基本一致。真空锅炉出口温度的不稳定常常伴随着壳体内压力的波动。排列靠近中心位置的换热管的换热系数明显低于边排换热管的换热系数。因此,改变壳体内的蒸汽流场使之更充分的接触每根换热管以及增大饱和蒸汽的干度能更好的提高真空锅炉的换热效率。 五、文章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新型结构的真空锅炉:分体式真空热水锅炉和内嵌锅筒式真空热水锅炉,两种锅炉均将蒸汽和冷凝液通道分开,增大了蒸汽的干度,消除了冷凝液和蒸汽的逆流,减弱了管束效应。 提高管外冷凝换热系数需要从提高单管管外冷凝换热系数与管束外冷凝换热系数两个方面来优化。提高单管管外冷凝换热系数可以从改用珠状冷凝换热管,减少膜状冷凝引起的热阻,设计合理长径比的换热管等方面进行优化。提高管束换热系数可以从加装折流挡板,合理设计内部结构以疏通蒸汽通道等方面进行改造。这些均为真空锅炉今后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立忠,孙连方,魏庆春;空气对换热设备的影响[J];管道技术与设备;1997年02期
2 贾力;李建树;;蓄热换热与有害气体分解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3 武俊梅;陶文铨;;纵向涡强化通道内换热的数值研究及机理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4 赖永星;王贺郑;田苗苗;;换热管与折流板孔之间的间隙对换热管动特性影响分析[J];压力容器;2007年06期
5 邢程;孟继安;李志信;;螺旋转子的结构参数对管内换热影响的数值研究[J];化工学报;2009年12期
6 张强;刘巨保;赵晓荣;;换热管流固耦合传热的分区求解数值算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28期
7 朱谷君 ,邱绪光 ,陈忠军;半圆腔壁表面二维冲击流动和换热的模拟计算[J];航空动力学报;1990年01期
8 陈剑波;低沸点工质水平蒸发换热强化管评述[J];上海机械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9 沙曾鲁;采用适体坐标分析任意几何区域中的流动与换热问题[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05期
10 甘承军,王维城,张立宁;HFC—134a含油时管内蒸发换热的特性[J];制冷学报;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明明;路遥;;换热管的腐蚀研究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林洪亚;林榕端;;火用分析法在换热设备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3 武振锋;梅元贵;许建林;吴玲飞;;管形状对平片换热芯片传热性能影响的试验[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吴冬梅;贾力;;水平单管外混合气体对流冷凝换热的理论研究[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孙艺;曾旭东;陈斯红;;换热工艺设计智能化技术[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林清宇;冯振飞;王军;林榕端;;换热管内自旋扭带转速的计算[A];安全与可靠性——2006流体机械与压力容器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林清宇;郭方文;林宏亚;林榕端;;换热管内自旋纽带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林清宇;林靖宇;林榕端;;内置自旋扭带换热管流阻的计算[A];2007年石油装备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9 宋灵涛;韩宝坤;鲍怀谦;武同华;;余热器换热管模态分析与实验研究[A];2012'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Ⅱ)[C];2012年
10 张冠敏;林颐清;周守军;田茂诚;;换热设备动态特性仿真系统设计[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生/张薇 记者/李铁刚;远大换热开发高端产品抢占市场[N];铁岭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姜小毛 通讯员 木水;在换热领域释放“正能量”[N];中国化工报;2013年
3 记者 姜小毛 通讯员 杨湃;蒸发冷却技术改变传统换热工艺[N];中国化工报;2010年
4 魏双林;“创新工程”成就石墨换热利器[N];中国建材报;2014年
5 王廷俊;换热设备:发展模型化和强化传热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7年
6 李沐杨;大型高效换热设备为节能助力[N];中国石化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姜小毛 通讯员 杨湃;走研发与市场结合之路[N];中国化工报;2012年
8 ;河北沧州市万润工业不锈钢公司锐意向前[N];现代物流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杨娜 通讯员 木子;工业换热领域新增强大技术支撑[N];中国电力报;2013年
10 记者 崔博;换热设备博览会高峰论坛举行[N];铁岭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方田;含油超临界CO_2冷却换热理论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龚嶷;石化、火电工业用换热管的腐蚀失效分析及其性能评价[D];复旦大学;2012年
3 胡海涛;R410A—润滑油混合物管内流动沸腾换热和压降特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艾青;热辐射与高速流耦合换热的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张强;换热管及内外流体多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6 王治云;开口腔内耦合换热的模拟及其解的非线性分析[D];上海理工大学;2011年
7 罗剑峰;镜漫反射下多层吸收散射性介质内的瞬态耦合换热[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年
8 王志成;复杂边界条件流动换热问题的有限元/光滑轮廓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
9 王崧;纤毛状肋和插入物的传热强化研究[D];清华大学;1999年
10 朱恂;速度滑移及温度跳跃区微尺度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D];重庆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常伟;非能动余热排出换热器换热特性研究及换热模型验证[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2 刘军云;直接接触式换热的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3 王建惠;分液式冷凝器强化换热实验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4年
4 张鹏;CO_2气体冷却器的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古新;新型高效节能换热设备装配模块研究与开发[D];郑州大学;2003年
6 霍喜军;不同管型换热管及管内外流体多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7 董江峰;纵向涡流动结构对换热影响机理的可视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吴俊涛;土壤—空气换热新风系统运行特性实验与模拟[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葛鑫;微管外流动换热的玻尔兹曼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张薇;典型换热单元流动与传热问题的数值仿真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20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320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