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煤粉射流中颗粒团的传热及其对着火行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25 23:28

  本文关键词:煤粉射流中颗粒团的传热及其对着火行为的影响 出处:《煤炭学报》2016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颗粒团 加热方式 辐射 对流 着火时间


【摘要】:建立描述煤粉射流中典型尺寸颗粒团的传热及着火过程的瞬态数学模型,考察其在高温环境中的升温特性和着火行为。模型计算发现,颗粒团的升温过程与颗粒团尺寸明显相关,对流换热份额随着颗粒团当量直径Dc的增加而下降。在火焰温度Tf=2 000 K、烟气温度T)s=1 400 K的条件下,对于D_c=3 mm的颗粒团,对流换热量Q_(conv,sc)占总换热量的86%;Dc=10 mm时,辐射换热量Q_(rad,fp)占到60%;而D)c≈8 mm时,对流换热与辐射换热量相近。火焰辐射温度T_f的升高降低了对流换热份额,并使得Q_(conv,sc)=Q_(rad,fp)对应的临界D_c,即D_c*减小。T)f对D_c较小的颗粒团的加热和着火影响较小,对D_c较大的颗粒团的影响明显。烟气温度Ts升高时,对流换热份额升高,D_c*增大。T_s在D_c较小时对着火时间影响较大,而D_c较大时影响不再明显。煤粉浓度增加时,颗粒团着火时间先明显下降,在0.6~0.8 kg/m~3的范围内达到最小值,而后随着煤粉浓度的进一步增加而略微增加。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6088)
【分类号】:TK16
【正文快照】: 煤粉气流中煤颗粒的受热升温与挥发分的局部富集是煤粉射流着火燃烧的关键[1-3]。对于处于稀相悬浮气流中的煤粉颗粒,如锅炉中远离燃烧器区域,煤粉处于单颗粒燃烧状态,其燃烧行为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4-6],而对流是这些颗粒的主要换热方式。煤粉颗粒的升温过程还与加热条件及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宽,杨茉,张宏艳,王建刚,林宗虎;方形空间内混合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02期

2 王靖,李庆刚,王锡华;多功能“对流换热试验台”研究设计[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杨泽亮,卓献荣,杨承,宋耀祖;水平高速旋转圆柱表面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J];工业加热;2002年05期

4 杨茉,赵明,章立新,殷俊,吕树申,华贲;场协同与对流换热的稳定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S1期

5 陈华军,章本照,张金锁;旋转弯管内耦合对流换热特性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2年04期

6 姜培学,胥蕊娜,李勐;微细板翅结构强化对流换热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3期

7 王玮,葛峰,李志信,过增元;壁面轴向导热对微细管内对流换热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5期

8 胥蕊娜,姜培学;微细板翅与烧结多孔结构中对流换热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2期

9 赵明,杨茉,李娟;横掠管束周期性充分发展对流换热的混沌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2期

10 孙昆峰,秦贵棉,王军;对流换热场协同理论的新视角[J];能源技术;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明;杨茉;卢玫;;横掠管束周期性充分发展对流换热的混沌分析Ⅱ[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褚治德;焦士龙;杨俊红;孟宪玲;;红外辐射与对流换热研究及其节能对比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叶立;童正明;朱汝红;李楠;;喷雾强化对流换热[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冷学礼;张冠敏;田茂诚;栾志坚;;层流边界层内对流换热的热阻分析[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国斌;刘鑫;刘赵淼;;正弦波形板上Couette流对流换热数值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仲峰泉;党国鑫;张新宇;;超临界煤油强迫对流换热的临界热流特性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蔡佐君;俞茂铮;王新军;;来流湍流度对燃气轮机透平静叶燃气侧对流换热特性的影响[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管宁;微肋阵流动与强化传热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杨立军;磁场作用下的对流换热及其场协同分析[D];清华大学;2003年

3 夏再忠;导热和对流换热过程的强化与优化[D];清华大学;2001年

4 吴双应;对流换热过程的热力学分析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5 贾晖;管内单相对流换热的优化和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陈群;对流传递过程的不可逆性及其优化[D];清华大学;2008年

7 俞接成;脉冲流动和壁面振动传热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何东明;微小尺度物体的热分析和热测试[D];清华大学;1996年

9 唐玉峰;平板通道内螺旋纤肋强化传热机理及传热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文洁;弯道中流体流动及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2 张战恩;覆冰环境条件下空气横掠导线对流换热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文武;城市不透水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的实测和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张翔;缝槽壁面强制对流换热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徐华;微注塑成型充模流动中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倪陈宵;聚变反应堆超临界水冷包层内对流换热及应力分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曾军明;圆盘平动与转动周面对流换热比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1年

8 孟宇;固壁轴向导热对微小管内对流换热影响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赵丽华;通道内对流换热场协同强化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10 于明跃;多孔固体构架与气流对流换热特性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34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334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4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