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蜂窝湿式静电脱除燃煤细颗粒物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3 08:36

  本文选题:湿式静电除尘 切入点:细颗粒物 出处:《中国计量学院》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静电除尘器广泛应用于燃煤电厂的烟气治理系统,但其对可吸入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的捕集效率并不高,难以达到现排放标准。湿式静电除尘技术采用水膜清灰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振打清灰方式,可有效避免“二次扬尘”与“反电晕”现象,实现燃煤烟气细颗粒物排放的高效控制。对湿式静电除尘规律的研究有利于探索除尘机理,也能为工程应用中湿式电除尘设备的优化和设计提供指导。本文主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测量的方法,研究蜂窝管状湿式静电除尘的放电特性规律以及除尘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三个部分:首先是对湿式静电除尘理论的研究,主要介绍了颗粒物在静电场中的荷电规律和收尘规律,并分析了粉尘颗粒与雾滴、粉尘颗粒与粉尘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湿式静电除尘实验研究提供指导。其次从清灰方式、极线形式、烟气含尘浓度着手,对蜂窝湿式静电放电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干式、溢流下湿式静电除尘器的放电特性区别不大,喷淋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使电晕电流增大。在相同运行电压下,十二角锯齿星形极线在三种形式极线中电晕电流最大,六角锯齿星形极线其次。烟气含尘浓度的增加使荷电粉尘颗粒数目增加,自由电子与负离子数目减少,电晕电流降低。最后研究湿式静电的清灰方式、运行参数、本体参数和电源参数对细颗粒物脱除效率的影响。采用大流量重量撞击器(DGI)对除尘器颗粒物浓度进行测试,实验结果发现喷淋清灰方式对细颗粒物脱除效率最高,溢流清灰方式其次。提高比收尘面积和运行电压均可使除尘效率增加,当负载电压为18kV时,随着比收尘面积的增加,除尘效率由79%上升至92%。通过观察颗粒物分级脱除效率发现,粒径段在0.5μm-1μm的颗粒物脱除效率较低。当烟气含尘浓度达到较高值(442.85mg/m~3)时,除尘器仍可保持较高的除尘效率。
[Abstract]: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ESP) is widely used in flue gas control system of coal-fired power plants, but its capture efficiency for respirable particulates, especially fine particles, is not high, so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current emission standards.The wet electrostatic dust removal technology uses water film to remove ash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vibration dusting method, which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phenomenon of "secondary dust raising" and "back corona", and realize the high efficiency control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emission from coal-fired flue gas.The study on the law of wet electrostatic dust collection is beneficial to the exploration of dust removal mechanism, and can als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design of wet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and dust removal mechanism of honeycomb tubular wet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ion.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include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first, the research on wet electrostatic dust collection theory.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arge law and dust collecting law of particles in electrostatic field, and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ust particles and droplets, dust particles and dust particles, which provides guidance for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wet electrostatic dust collection.Second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oneycomb wet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are studied from the aspects of ash cleaning, pole line and dust concentration.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t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under dry and overflow conditions are not different, and the increase of spray amount increases the corona current to a certain extent.Under the same operating voltage, the corona current of the zigzag star pole line is the largest among the three forms, and the hexagonal zigzag star pole line is the second.With the increase of dust concentration in flue gas, the number of charged dust particles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free electrons and negative ions decreases, and the corona current decreases.Finally, the effects of cleaning mode, operation parameters, bulk parameters and power supply parameters on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fine particles were studied.Th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of dust precipitator was measured by DG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fine particles was the highest by spray cleaning and the second was by overflow.When the load voltage is 18kV, the dust removal efficiency increases from 79% to 92% with the increase of specific dust collection area.It was found that the particle removal efficiency of 0.5 渭 m ~ (-1) 渭 m was lower when the particle size was 0.5 渭 m ~ (-1) 渭 m.When the dust concentration of flue gas reaches a high value of 442.85 mg / m ~ (3), the dust collector can still maintain a high dust removal efficiency.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计量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毓梅,李秋营,范建,李炳太;大气粗细颗粒物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5年04期

2 王耘;;科技期刊中“细颗粒物”符号表示方法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术语;2014年01期

3 范柏祥,孙熙,王金波;可吸入细颗粒物的治理[J];中国环保产业;2003年03期

4 杨书申;邵龙义;;大气细颗粒物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5 冯加良;胡小玲;管晶晶;赵伟;;上海市大气细颗粒物的酸度及其与组成的关系[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6 柴发合;高健;王淑兰;;大气细颗粒物监测的政策制定和标准设计[J];环境保护;2011年16期

7 张莉君;东春阳;许慧慧;施烨闻;金奇昂;刘立平;沈先标;;上海市两社区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状况[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年08期

8 杨春雪;阚海东;陈仁杰;;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水平、成分、来源及污染特征[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年08期

9 ;揭开迷“雾”中的重重秘密——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解析我国空气中细颗粒物形成机制及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03期

10 范娇;秦晓蕾;薛晓丹;陈曦;赵力军;汤乃军;张利文;;细颗粒物的免疫毒性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阳;付柏淋;;两种典型通风方式下室内细颗粒物去除效果的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2 蒲维维;赵秀娟;张小玲;徐敬;徐晓峰;孟伟;;奥运前后北京地区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冯加良;;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大气细颗粒物中多环芳烃来源探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洪也;周德平;马雁军;李潮流;刘宁微;;沈阳城区春节期间大气细颗粒物元素的浓度变化及其来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洪也;周德平;马雁军;李潮流;刘宁微;董玉敏;;沈阳城区春节期间大气细颗粒物元素的浓度变化及其来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6 钱凌;银燕;童尧青;王巍巍;魏玉香;;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钱凌;银燕;童尧青;王巍巍;魏玉香;;南京北郊大气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王子晔;李宁;;浅谈PM2.5防控专利技术开发[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第一部分)[C];2014年

9 叶兴南;尹姿;唐尘;陈建民;;基于吸湿性测量分析上海大气亚微米细颗粒物的混合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陈晨;银燕;钱凌;王巍巍;陈宇;李嘉鹏;;南京北郊冬季大气细颗粒物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边界层气象要素的关系[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吴苡婷;上海细颗粒物污染状况堪忧[N];上海科技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任震宇;细颗粒物威胁“健康出行”[N];中国消费者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周迎久;细颗粒物控制成约束性指标[N];中国环境报;2013年

4 ;强化源头削减 分区分类控制[N];中国环境报;2013年

5 记者 徐维欣;细颗粒物标准制定尚需时日[N];文汇报;2009年

6 通讯员 王双瑾;探寻PM_(2.5)真相[N];中国环境报;2013年

7 记者 拓玲;征细颗粒物排污费改善空气质量[N];西安日报;2012年

8 刘敬奇;北京发布清洁空气行动计划[N];中国环境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贺小巍;每个人既是PM2.5的受害者也是参与者[N];陕西日报;2012年

10 记者 荣丽君;我市在全省率先监测PM2.5[N];西宁晚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斌;细颗粒物化学组成及其对前体物排放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吴伊人;含油雾的环境空气中微细颗粒物净化用纤维滤料的织物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5年

3 王晓斐;Gprc5a基因缺失小鼠对SiO_2诱导的肺损伤易感性增加[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张英志;柴油车细颗粒物理化性质及其排放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5 朱继保;细颗粒物的电收集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高知义;大气细颗粒物人群暴露的健康影响及遗传易感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赵金镯;大气细颗粒物心血管毒性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李庚达;煤粉燃烧细颗粒物生成、演化与沉积特性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9 顾泽平;大气细颗粒物有机质组成的变化规律及其在源解析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10年

10 斯俊平;燃煤过程中钠对焦特性及细颗粒物控制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志春;汽车细颗粒物排放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2 马琼锦;上海二城区大气细颗粒物致大鼠肺损伤的比较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陈璐;石化企业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中PM_(2.5)的贡献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周璐璐;燃煤细颗粒水汽相变长大特性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刘欢;重庆市主城区冬季大气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的遥感估算模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6 玛依热·热夏提(Mayira·RiXat);乌鲁木齐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成分的分布特征及细胞毒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7 殷丽娜;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中碳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李满会;大气细颗粒物(PM_(2.5))对COPD患者转归影响及其调控炎性体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9 胡凡宝;基于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分析大气细颗粒物中的有机污染物[D];山东大学;2016年

10 蒋斌;鹤山超级站大气细颗粒成分特征及二次污染过程成因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044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7044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8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