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果蔬多孔介质干燥过程模拟及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1 13:25

  本文选题:果蔬干燥 + 多孔介质 ; 参考:《陕西科技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对于多孔介质干燥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采用模型模拟的方法来研究其干燥过程更是研究的热点。由于果蔬多孔介质内部结构十分复杂,而采用传统的连续介质干燥模型模拟的结果与实际果蔬干燥的差距较大,不能较合理的描述多孔介质干燥过程中的传热、传质的规律,而这正好是对于提高果蔬干燥品质的研究所必需的。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本文以苹果为果蔬多孔介质的代表进行其干燥过程的模拟及试验研究:对不规则孔道网络物理模型进行了建立。首先采用实验的方法测定了冻干苹果片的孔隙率、孔隙密度、孔隙直径分布,并确定了孔隙配位数等参数;然后构建了苹果多孔介质的不规则孔道网络物理模型,该模型的参数采用实际测得苹果多孔介质的参数,这样的孔道网络模型模拟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苹果多孔介质的干燥过程。以苹果多孔介质为试验对象,进行了苹果片多孔介质的热风干燥试验,试验中对苹果片的温度和湿分含量进行了测量,并得到了其干燥曲线、湿分场、温度曲线和温度场。根据建立的孔道网络物理模型对孔隙尺度上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建立,包括传热方程、传质方程和能量方程,数学模型将孔隙中的毛细效应及开尔文效应对干燥过程中的传热传质的影响进行了考虑。对所建立的孔道网络物理模型进行了传热、传质网格划分,采用控制容积平衡法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差分离散化,进而求解出模型的温度场、湿分场分布。采用VC++和Matlab联合编程软件对苹果片孔道网络干燥进行了模拟分析。通过对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可知,所建立的孔道网络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实际果蔬多孔介质干燥过程中的热质传递过程,模拟的干燥曲线与实际物料干燥曲线较为接近,模拟的湿分场分布能够反映出实际物料干燥过程中的湿分场分布特征;模拟的温度曲线与实际物料干燥过程中温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模拟温度值与试验温度值相比较高。不同的物料结构参数的干燥试验表明:孔隙率、平均配位数等参数对干燥模拟有较大的影响。孔隙率越大,干燥时间就越长,平均温度越低;平均配位数越大,干燥时间就越长,平均温度越高。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study of porous media drying. Becaus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porous media is very complex, the result of traditional continuous medium drying model is far from that of actual drying process, so it can not reasonably describe the law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the drying process of porous medium. This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drying quality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drying process of apple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porous medium for fruits and vegetables was simulated and tested. The physical model of irregular pore network was established. The porosity, pore density and pore diameter distribution of freeze-dried apple slices were measured by experimental method, and the parameters of pore coordination number were determined, and then the physical model of irregular pore network in apple porous media was constructed.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are measured by the actual parameters of the porous medium of apple. This model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the drying process of the porous medium of apple. The hot air drying test of apple slice porous media was carried out. The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content of apple slice were measured, and the drying curve, wet field, temperature curve and temperature field wer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model of pore network,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n pore scale is established, including heat transfer equation, mass transfer equation and energy equation. The effects of capillary effect and Kelvin effect 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during drying are considered in the mathematical model. The physical model of the pore network is divided into heat and mass transfer meshes, an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is discretized by using the control volume balance method, and the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model is solved. Using VC and Matlab programming software, the drying of apple slice pore network was simulated and analyze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established pore network model can describe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process in the drying process of the actual fruit and vegetable porous media. The simulated drying curve is close to the actual material drying curve, and the simulated wet field distribution can reflect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ual material drying process. The simulated temperature curve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actual material drying process, and the simulated temperature value is higher than the experimental temperature value. The drying test of different material structure parameters shows that the porosity and the average coordination number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rying simulation. The larger the porosity, the longer the drying time and the lower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the larger the average coordination number, the longer the drying time and the higher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司广树,姜培学,李勐;单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和换热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2 李大鸣,张红萍,李冰绯,高永祥;多孔介质内部流动模型及其数学模拟[J];天津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王建省;非对称热渗流域多孔介质中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方法[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施明恒,樊荟;多孔介质导热的分形模型[J];热科学与技术;2002年01期

5 李传亮;多孔介质的应力关系方程——答周大晨先生[J];新疆石油地质;2002年02期

6 苏向辉,昂海松,许锋;多孔介质传热传湿过程多层不连续问题的数值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7 郝锦志,雷树业,王补宣,芦秋敏,马斌;多孔介质突破特性的薄层效应[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刘泽佳,李锡夔,武文华;多孔介质中化学 热 水力 力学耦合过程本构模型和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9 王恩宇,程乐鸣,褚金华,施正展,骆仲泱,岑可法;渐变型多孔介质中燃气燃烧特性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6期

10 赵治国;解茂昭;;实心与空心锥形喷雾与热多孔介质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胥蕊娜;姜培学;赵陈儒;黄寓理;;流体在微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韦昌富;;多孔介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3 黄拳章;郑小平;姚振汉;;含液多孔介质力学问题的边界元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饶文涛;李本文;;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工业应用数值模拟研究[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郁伯铭;员美娟;;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的分形分析[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郭尚平;于大森;吴万娣;;生物脏器多孔介质的孔径分布和比面[A];全国第一届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81年

7 刘志峰;赵刚;张有为;刘正锋;李柯;王晓宏;;固体颗粒在逾渗多孔介质中的吸附特性[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吴金随;尹尚先;;颗粒堆积型多孔介质内孔喉模型的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黄拳章;郑小平;姚振汉;;用边界元法模拟含液多孔介质的等效力学行为[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建省;王晓纯;;具有流固热耦合影响的可变形多孔介质动态物质面分界特征[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刘相东;多孔介质干燥理论与应用并行[N];中国化工报;2007年

2 饶文涛;多孔介质燃烧新技术及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3 饶文涛;新一代燃烧技术——多孔介质燃烧[N];中国冶金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赛;多孔材料毛细孔收缩热质传递及分形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欧阳小龙;多孔介质传热局部非热平衡效应的基础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3 苗同军;裂缝型多孔介质渗流特性的分形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琪;悬浮微小颗粒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运移特性的理论及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5 代华明;多孔介质内煤矿低浓度瓦斯燃烧波多参数耦合时空演化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6 郑佳宜;硅藻土基调湿材料内热湿迁移过程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刘宏升;基于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的超绝热发动机的基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林博颖;惰性多孔介质内的液雾燃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张东辉;多孔介质扩散、导热、渗流分形模型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10 王恩宇;气体燃料在渐变型多孔介质中的预混燃烧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洋;重金属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模型与仿真[D];重庆大学;2012年

2 戴振宇;部分填充多孔介质通道内流体流动及传热特性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3 陈龙;HPAM在多孔介质中的成胶及运移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4 杨君;具有表面辐射的部分填充多孔介质的复合腔体内高瑞利数自然对流传热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5 芦凯;部分填充复合多孔介质腔体自然对流及传热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6 雷长征;饱和多孔介质介观尺度孔隙流的Lattice Boltzmann模拟[D];南京大学;2015年

7 毛泽魁;多孔介质森林模型中流场分布特征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8 苗月兴;基于多孔介质的厢式载货汽车气动减阻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田恩辉;多孔介质弹性动力学理论通解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10 房关考;多孔介质通道发展传热的理论研究及数值分析[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82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1782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a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