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微细通道内纳米制冷剂的流动沸腾传热特性

发布时间:2018-06-12 18:54

  本文选题:微细通道 + 纳米制冷剂 ; 参考:《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8期


【摘要】:分别以0、0.031%、0.062%、0.155%、0.248%浓度的Al_2O_3-R141b纳米制冷剂为工质,在水力直径为1.33 mm的矩形铝基微细通道内进行了流动沸腾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纳米制冷剂实验后槽道表面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加入少量纳米颗粒后,壁面形成大量的活化核心,使得沸腾起始点ONB提前,强化了传热;浓度为0.062%纳米制冷剂的强化传热效果最好,传热系数比纯制冷剂最大可提高48.1%;当纳米颗粒浓度超过最佳浓度而继续增大时,颗粒在表面沉积现象越来越严重,使槽道表面能增大,换热热阻也随之增大,强化传热效果反而依次降低.浓度为0.031%、0.062%、0.155%、0.248%纳米制冷剂实验后的槽道表面能,比槽道原始表面能分别增长了0.47、1.39、1.89、2.14倍.
[Abstract]:A flow boiling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a rectangular aluminum-base microchannel with a hydraulic diameter of 1.33 mm with 0.155% Al2O3-R141b nano-refrigerant as working medium. The surface energy of the channel was studied after the experiment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no-refrigera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large number of activated cores are formed on the wall after adding a small amount of nano-particles, which makes the boiling start point onb advance and enhances the heat transfer,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0.062% nano-refrigerant has the best effect on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The maximum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can be increased by 48.1 than that of pure refrigeran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nanoparticles exceeds the optimum concentration, the deposition of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ich increases the energy on the surface of the channel and the heat transfer resistance. On the contrary,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effect decreases in turn. The surface energy of the channel after the experiment of 0.031 / 0.062 / 0.155% nanometer refrigerant is 0.47 / 1.39 / 1.89/ 2.14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channel's surface,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276090)~~
【分类号】:TK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科利;马晓建;鲁锋;;强化传热技术及一些典型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07年06期

2 马强;;管内插入物强化传热及除垢的研究进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高小涛;管内复合强化传热技术及机理分析[J];热能动力工程;1998年06期

4 宋长忠,贾相如,王清华;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年S2期

5 成昌锐,胡延东,赵长颖,王秋旺,陶文铨;导热泥强化传热作用的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01期

6 胡国庆,张逸群;强化传热的途径及优化设计[J];华东电力;2001年06期

7 王中铮,吕静;一种高效强化传热新技术[J];节能;2001年01期

8 董承康,陶正文,王新,曹雨平,蒋章焰;扭转带强化传热:实验研究和应用评价[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S1期

9 郑慧凡,范晓伟,王智伟;通道内设置涡发生器时的强化传热研究现状与展望[J];能源工程;2003年06期

10 全贞花;马重芳;陈永昌;王春明;李兵;;超声波抗垢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J];应用声学;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姬长发;侯琳洁;赵文秀;何国欣;;波纹管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马小魁;孙西辉;王利;;强化传热技术性能评价方法应用分析[A];第二届中国制冷空调专业产学研论坛论文集[C];2013年

3 郭守柱;黎阳;谢华清;姜继森;;磁性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其强化传热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C.T.Hsu;;Magnetic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s on Fin-tube Heat Exchangers[A];第十届全国环境与工业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田茂诚;程林;张冠敏;;弹性管束换热器强化传热试验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文集[C];2002年

6 杨斯博;丁玉梅;阎华;韩崇刚;关昌峰;杨卫民;;内置螺旋阶梯转子换热管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A];全国第四届换热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马军;赵红霞;韩吉田;;水-乙二醇溶液在横向内肋圆管内强化传热和流动的数值分析[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谢培红;洁能芯:节能减排的又一重大突破[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记者 王亚丽;高效强化传热新技术开发成功[N];中国化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涂文斌;流体调控强化传热结构设计及其性能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佳驹;螺旋异型管强化传热数值研究及PIV实验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宋克伟;换热通道内纵向涡干涉及其流动与强化传热特性数值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4 姚寿广;舰船锅炉对流受热面强化传热的基础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D];浙江大学;2000年

5 洪宇翔;粗糙管带插入物复合强化传热技术的实验与数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韩崇刚;大型火力发电水冷机组凝汽器强化传热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7 游永华;管壳式换热器中单相流体强化传热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张晓屿;基于流体强化传热的管内多纵向涡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李锋祥;换热器管程组合转子强化传热研究与结构改进[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10 白鹏飞;多孔型微细通道强化传热结构的制造及传热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敏;内插扇形锥形片强化管的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2 高晓斐;螺旋槽纹管强化传热与压降性能及抗污垢性能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苏婷;新型强化传热技术及其强化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苟峰;管内插入扭带强化传热的试验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年

5 周寅鹏;组合式转子强化传热与自清洁性能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6 童义;立式自然循环蒸发器强化传热与自清洁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7 郭晓霞;油浸式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的强化传热数值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范永钊;自转式转子与螺旋扭带的强化传热效果对比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9 赵本华;换热管内转子旋向对自清洁与强化传热影响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10 李月;转子组合式强化传热与在线自清洁装置扰流场及温度场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10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010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7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