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印刷板式换热器内冷凝流动与换热特性分析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0 10:55
【摘要】:印刷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是一种高效紧凑、高度集成的微细通道板式换热器,已成功应用于LNG再气化项目,是浮式储存和再气化装置(FSRU)的核心设备。PCHE的芯体由许多微细通道组成,与传统大尺度通道相比,微细通道内的流体流动所受作用力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流动特性和转换机理。此外,两相流特性和流型对传热也有较大的影响,不同流型的传热情况不同。而目前大量的研究学者对PCHE进行了研究,但很少涉及两相流动。因此,对PCHE微细通道内的两相冷凝流动与换热特性的研究是有必要的,对强化换热、增强其换热效率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模拟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制冷剂R22在PCHE热侧微细通道内的冷凝流动与传热性能。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制冷剂R22在PCHE热侧微细通道中的压降与传热性能,设计并建立了以PCHE为核心设备的液氮-R22实验回路,根据实验需求测量了温度、压力、质量流量等参数并对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定性研究了不同压力、不同进口温度、不同质量通量条件下R22在微细通道中的压降和对流传热系数。通过分析发现,在压力保持为0.65 MPa不变时,R22在通道内的压降和对流换热系数都随质量通量的增大而增大;在质量通量保持为10.52 kg m~(-2) s~(-1)不变时,R22在较低压力下,压降和对流换热系数都相对较高。通过R22在不同条件下热物性参数的变化对所发现的压降和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另外,利用实验数据与现有的压降和换热的准则关联式进行比较,对现有的关联式进行了评价分析。其次,由于实验工况具有多变性,无法完全对每个工况点的影响变量进行控制,使得R22在流道中的压降和换热特性只能呈现出大致趋势,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且不同的工况下R22在流道中的冷凝速度及流型有所不同,但是实验研究中无法直观地显示出通道的内部流动信息,所以基于实验所用的PCHE,建立其热侧微细通道的简化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对R22在通道内的流动状况及换热特性进行深入的探索。首先,通过两相云图对R22在通道内的冷凝流动规律及流型进行了探索,发现在冷凝过程中,液相首先出现在通道上下壁面相交的尖角处,然后沿表面向中间延伸。在不同制冷剂质量通量下发现了光滑环状流、波状环状流、柱塞流和泡状流,并绘制成流型图。其次,对不同入口干度、不同质量通量下的局部对流换热系数和压力沿着流道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对流换热系数随入口蒸汽干度的降低而增大,而流动压降随入口干度的变化不规律,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在进口干度为0.7时,传热性能最优。局部换热系数和压降随R22质量通量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质量通量下,换热系数沿流动方向增加,表明间歇流增强了传热。最后,针对本研究建立了新的局部努谢尔特数和范宁摩擦因子的准则关联式,并利用模拟数据验证了所提出的关联式具有良好的预测性。最后,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实验工况进行数值仿真,通过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比较,分析了实验与仿真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冷凝流动情况从机理上深入考察了压力和质量通量对努塞尔特数以及摩擦压降梯度的影响。发现仿真Nu值均高于实验Nu值,这可归因于实验计算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实验摩擦压降梯度值高于仿真值,由于数值模型的理想化,且在计算实验摩擦压降时忽略了进出口压降。从冷凝流态方面分析了变化趋势,Nu随着质量通量的增大而增大,由于在较低的质量通量下,R22冷凝更快,甚至过冷,而R22在高质量通量下始终处于两相流状态。摩擦压降梯度随着质量通量的增大而增大,可以看到随着质量通量的增加,冷凝流态从间歇流变为环状流。在较低的压力下,Nu和摩擦压降梯度值较高,由于在较低压力下,完全冷凝的位置更接近出口,相变换热更充分,而且气液之间的速度差随着压力的降低而升高。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K1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海萍,黄太平,陈万兵;涡轮叶片与轮盘间枞树型榫头间隙中的流动与换热特性试验研究[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1995年01期

2 邱绪光 ,康滢;短距冲击流动下的流型及换热[J];航空动力学报;1989年04期

3 刘德昌,杨和平,王永亮,林志杰,刘焕彩;宽筛分床料循环流化床与水平管之间的换热特性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4 李宇明;;空气流经光滑平行平板通道的换热特性[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5 常海萍 ,黄太平 ,杨燕生;复杂非圆管流动与换热特性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3年04期

6 张卢腾;张亚培;周瑜琨;田文喜;秋穗正;苏光辉;马卫民;赵博;元一单;;硬壳对熔融池换热特性影响试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6年06期

7 牛广林;阎昌琪;孟兆明;石帅;;滑油冷却器在不同布置方式下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01期

8 李锋平;刘金祥;陈晓春;徐稳龙;;空气处理设备动态换热特性分析[J];流体机械;2011年01期

9 张大林,常海萍,韩东,盛荣昌,张大林;有初始横流的冲击壁面强化的换热特性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6年03期

10 吴斌;吴凯;;油浸式变压器用风冷却器换热特性数值模拟[J];变压器;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旭;谢光华;张添翼;汤华;;旋转U型通道内超临界流体流动换热特性及影响分析[A];探索 创新 交流(第7集)——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上册)[C];2016年

2 郑帅;张若凌;;加热圆管内正十烷的对流换热特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3 张书斌;张卉;卢明涛;;带肋通道中空气冷却换热特性研究[A];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5年

4 张书斌;卢明涛;杨历;;带肋通道中空气冷却换热特性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传热传质学专辑[C];2014年

5 魏文建;李华;;点波板式换热器流动换热特性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井志;田茂诚;张冠敏;冷学礼;;单边流板式换热器流动换热特性[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下册)[C];2012年

7 邓杰;余南阳;;平直翅片流道与波纹翅片流道换热特性计算比较[A];2007年西南地区暖通空调及热能动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丁海燕;刘继平;邢秦安;严俊杰;;项部通道对翅片组换热特性的影响[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陶家琪;熊珍琴;蒋兴;顾汉洋;谢永诚;;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瞬态换热特性实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10 叶会文;王令;刘东;;基于阶梯等效比热容的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换热特性研究[A];2015年第十六届西南地区暖通热能动力及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鑫郡;通道流中压电风扇激励的对流换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2 杜东兴;可压缩性及粗糙度对微细管内流动及换热特性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0年

3 A.A.穆弗达赫;核反应堆流动及换热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1998年

4 熊钧;HCFC123高温工况下水平管外冷凝换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孙多斌;供暖空调管网流体输配与换热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路广遥;管束通道内单相及两相沸腾换热特性及流动特性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刘志斌;污水源热泵系统取水换热工艺中污水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8 宿艳彩;弹性管束流体诱导振动及换热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韩勇军;鱼雷壳体冷凝器换热特性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7年

10 郭聪;被动式冷却系统中的流动冷凝及其对系统换热特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瑞;印刷板式换热器内冷凝流动与换热特性分析与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年

2 徐煦;锅炉机组烟气对流冷凝换热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3 汤寿超;直通道PCHE内超临界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张扬;涡轮叶片蜿蜒通道整流减阻机制及换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5 高宇;火焰筒壁层板冷却结构内部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6 陈顺之;原生污水管内湍流流动与换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7 黄长烨;半圆形截面Zigzag通道内烃类介质流动与换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8 曹华钢;双侧翅纵向翅片管流动与换热特性的数值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9 周云;涡轮动叶内部交叉肋结构的流动换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10 宋晓轶;兰炭炉内气固换热特性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87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2787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b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