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锅炉超低氮氧化物排放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05-08 21:49
循环流化床(CFB)能够燃用低热值燃料,在我国广泛应用。其重要优势是无成本的低氮氧化物(NOx)原始排放,这是缘于CFB较低且均匀的燃烧温度及其固有的燃烧还原性气氛。随着中国燃煤电站污染排放要求日益严格,CFB燃烧原始NOx排放浓度超过了排放限制的最新要求。笔者理论分析了CFB燃烧过程,根据CFB燃烧条件下NOx生成与还原的途径,认为可以通过气固流态的优化调控NOx生成与还原反应,进一步降低NOx的原始排放。进而提出流态优化的工程实现途径:提高床质量、减少粗颗粒床存量、增加循环量。详细讨论了该技术路线的基本原理:床质量提高、粗颗粒床存量减少以及循环量增加,可显著强化燃烧过程中的密相区和稀相区的还原性气氛、减少NOx生成,并在稀相区乃至分离器中加强对生成的NOx的还原,配合合理的床温和风配比,使CFB锅炉在不采用烟气脱硝条件下,实现NOx低于5020mg/m3。该技术设想的关键点经实验室验证后,在150、260和560t/h20CFB锅炉上进行了工程实践。运行效果表明,通过流态优化后,NOx排放显著下降,可达到NOx原始超低排放;同时,未见由此导致的燃烧效率显著降低;这些原始超低排放工程...
【文章来源】:洁净煤技术. 2020,26(03)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CFB燃烧NOx生成机理
1.1 燃烧过程中NOx生成途径
1.2 CFB燃烧过程中NOx生成过程
1.3 CFB锅炉中NOx还原过程
2 CFB锅炉NOx超低排放理论
3 NOx超低排放CFB的工程实践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循环流化床燃烧的NOx生成与超低排放[J]. 柯希玮,蔡润夏,杨海瑞,张缦,张海,吴玉新,吕俊复,刘青,李井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8(02)
[2]鼓泡床焦炭型氮氧化物生成的试验与模型研究[J]. 李竞岌,杨欣华,杨海瑞,吕俊复. 煤炭学报. 2016(06)
[3]循环流化床燃烧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岳光溪,吕俊复,徐鹏,胡修奎,凌文,陈英,李建锋. 中国电力. 2016(01)
[4]EMMS曳力模型及其颗粒团模型的构建和检验[J]. 陈程,祁海鹰. 化工学报. 2014(06)
[5]节能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低氮氧化物排放的分析[J]. 李竞岌,杨海瑞,吕俊复,张建春,曹培庆,赵勇纲,白杨.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13(04)
[6]快速床动力学统一模型Ⅱ:上部稀相与下部浓相固含率的预报[J]. 张楚,林郁郁,章明川.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2(04)
[7]循环流化床内煤粉颗粒团燃烧行为理论分析[J]. 刘向军,赵燕,徐旭常.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6(01)
[8]石灰石脱硫对循环流化床中NOx生成和排放的影响[J]. 侯祥松,李金平,张海,赵石铁,吕俊复,岳光溪. 电站系统工程. 2005(01)
[9]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研究展望[J]. 于龙,吕俊复,王智微,岳光溪. 热能动力工程. 2004(04)
[10]Comprehensive20Mathematical20Model20for20Coal20Combustion20in20a2020Circulating20Fluidized20Bed20Combustor[J]. 金晓钟,吕俊复,杨海瑞,刘青,岳光溪,冯俊凯.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04)
博士论文
[1]循环流化床锅炉氮氧化物生成机理的实验与模型研究[D]. 李竞岌.清华大学 2016
[2]涵盖不同流型的气固床层与壁面换热研究[D]. 张瑞卿.清华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76056
【文章来源】:洁净煤技术. 2020,26(03)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CFB燃烧NOx生成机理
1.1 燃烧过程中NOx生成途径
1.2 CFB燃烧过程中NOx生成过程
1.3 CFB锅炉中NOx还原过程
2 CFB锅炉NOx超低排放理论
3 NOx超低排放CFB的工程实践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循环流化床燃烧的NOx生成与超低排放[J]. 柯希玮,蔡润夏,杨海瑞,张缦,张海,吴玉新,吕俊复,刘青,李井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8(02)
[2]鼓泡床焦炭型氮氧化物生成的试验与模型研究[J]. 李竞岌,杨欣华,杨海瑞,吕俊复. 煤炭学报. 2016(06)
[3]循环流化床燃烧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岳光溪,吕俊复,徐鹏,胡修奎,凌文,陈英,李建锋. 中国电力. 2016(01)
[4]EMMS曳力模型及其颗粒团模型的构建和检验[J]. 陈程,祁海鹰. 化工学报. 2014(06)
[5]节能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低氮氧化物排放的分析[J]. 李竞岌,杨海瑞,吕俊复,张建春,曹培庆,赵勇纲,白杨.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13(04)
[6]快速床动力学统一模型Ⅱ:上部稀相与下部浓相固含率的预报[J]. 张楚,林郁郁,章明川.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2(04)
[7]循环流化床内煤粉颗粒团燃烧行为理论分析[J]. 刘向军,赵燕,徐旭常.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6(01)
[8]石灰石脱硫对循环流化床中NOx生成和排放的影响[J]. 侯祥松,李金平,张海,赵石铁,吕俊复,岳光溪. 电站系统工程. 2005(01)
[9]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研究展望[J]. 于龙,吕俊复,王智微,岳光溪. 热能动力工程. 2004(04)
[10]Comprehensive20Mathematical20Model20for20Coal20Combustion20in20a2020Circulating20Fluidized20Bed20Combustor[J]. 金晓钟,吕俊复,杨海瑞,刘青,岳光溪,冯俊凯.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04)
博士论文
[1]循环流化床锅炉氮氧化物生成机理的实验与模型研究[D]. 李竞岌.清华大学 2016
[2]涵盖不同流型的气固床层与壁面换热研究[D]. 张瑞卿.清华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76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3176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