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基于内循环预热器的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预热燃烧试验

发布时间:2021-06-24 04:22
  基于预热燃烧技术,提出了一种适合于细粉燃料稳定预热的内循环预热器,以期实现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的清洁高效利用。先后在内循环预热器冷态试验台、2 MW内循环预热燃烧中试平台,以及16 MW预热式燃烧器测试平台研究了内循环预热器的运行特性,并且对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的预热、燃烧和NOx排放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内循环预热器在流化风速为1.50~2.25 m/s范围内进出物料平衡,能够建立稳定循环。内循环预热器实现了稳定的预热过程,将燃料稳定、持续地预热到850℃以上,满足预热燃烧工艺的要求。高温气体燃料主要包括N2,H2,CO,CH4和CO2。燃料中57.08%的氮元素在内循环预热器内被释放。经检测分析,燃烧效率高于97%,NOx排放质量浓度降低到112.7 mg/m3(@6%O2)。 

【文章来源】:华电技术. 2020,42(10)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基于内循环预热器的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预热燃烧试验


内循环预热器冷态试验台结构

工艺流程图,内循环,中试,工艺流程


试验燃料为热解半焦和气化残炭的混合燃料,其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见表2。燃料细度R90为13%。试验实际输入热功率为1.41 MW。1.3 16 MW预热式燃烧器测试平台

工艺流程图,测试平台,燃烧器,工艺流程


内循环预热器高4 m,直径1 m,外部包裹保温棉。燃烧室为水平炉膛,燃烧室宽3 m,高4 m,燃烧长度达21 m,由内到外由高温耐火材料、高温保温材料及钢壳包裹。设计热功率为16 MW。送粉风和流化风送入内循环预热器,内外二次风、燃气燃烧机保护风及燃尽风经空气预热器预热到350℃后喷入燃烧室。二次风喷口采用多通道同轴射流结构,燃气燃烧机保护风喷口位于距二次风喷口1.5 m处,燃尽风喷口位于距二次风喷口10.5,13.5 m处。在燃烧室尾部出口烟道上设有取样点,使用MRU MGA6plus红外烟气分析仪检测烟气成分,对飞灰进行取样分析。主要测量组分的量程、精度详情如下:NO(质量浓度量程0~5 357 mg/m3,精度±1%),CO(质量浓度量程0~12 500 mg/m3,精度±1%),CO2(体积分数量程0~40%,精度±1%),O2(体积分数量程0~25%,精度±0.1%)。试验燃料为热解半焦和气化残炭的混合燃料,其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见表3。燃料细度R90为15%。试验实际输入热功率为16.86 MW。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35 t/h纯燃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预热燃烧锅炉运行特性研究[J]. 欧阳子区,满承波,李增林,李诗媛,庞青涛,朱建国,范志刚,刘敬樟.  华电技术. 2020(07)
[2]气化残炭与低阶煤混燃特性及动力学分析[J]. 郑洪岩,贾丁丁,赵言,冯智皓,白宗庆.  华电技术. 2020(07)
[3]膜蒸馏在火电厂脱硫废水零排工艺中的技术经济分析[J]. 高永钢,史志伟.  华电技术. 2020(03)
[4]脱硫废水烟气蒸发技术中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与发展[J]. 张富峰,刘道宽,曲保忠,余子炎,武凯,马双忱.  华电技术. 2020(03)
[5]一种新型氨法脱硫超低排放技术的特点及应用[J]. 沈亚光,郭欢欢,卫平波,沈汉杰.  华电技术. 2020(03)
[6]Experimental Study on Preheated Combustion of Pulverized Semi-coke[J]. YAO Yao,ZHU Jianguo,LU Qinggang,ZHOU Zuxu.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2015(04)
[7]煤粉在循环流化床高温空气下的燃烧与NOx排放(英文)[J]. 吕清刚,朱建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7(32)
[8]燃煤锅炉低NOx燃烧器的类型及其发展[J]. 吴碧君,刘晓勤.  电力环境保护. 2004(03)
[9]WSF型旋流燃烧器特点及调整实践[J]. 牛万虎,杨国旗.  西北电力技术. 2002(06)



本文编号:3246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3246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b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