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排气管布置形式对双增压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计算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06 05:50
  为了提高直列8缸机的排气能量利用率,利用AVL-Boost软件建立某直列8缸柴油机匹配2台增压器的计算模型,分析3种排气管布置方案下的各缸排气流量、涡轮增压器效率、各缸均匀性、发动机性能等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布置方案A的整体性能较好、各缸排气干扰和回流小、废气能量利用率高,但各缸均匀性略差;与方案B、C相比,方案A的整机油耗率降低5~8 g/(kW·h),涡轮增压器效率提高4%~6%,泵气损失减小60~100 kPa,充气效率提高3%~4%。 

【文章来源】: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20,37(05)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排气管布置形式对双增压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计算分析


方案A对应的2个涡轮增压器效率

热力学模型,涡轮增压,方案,流道


为了研究不同排气管布置形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在某发电机型双增压发动机上进行3种排气管布置形式的计算分析,该发动机为8缸直列布置形式,标定点转速为1800 r/min。为改善发动机的瞬态加载能力,匹配2个增压器,涡轮增压器入口为双流道布置形式[9]。通过对曲轴的一维计算分析,建议发动机各缸点火顺序为1-3-2-5-8-6-7-4。本文中根据发动机各缸点位火顺序以及涡轮增压器的流道形式设计3种排气管布置方案,利用AVL-Boost软件建立对应的热力学模型,对标定点工况进行计算分析。3种排气管布置方案的热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方案A排气管的布置形式为1、2缸排气汇总后进入涡轮增压器1(TC1)的一个流道,7、8缸排气汇总后进入涡轮增压器2(TC2)的一个流道,3~6缸的排气汇总后分别进入涡轮增压器1和2的另外2个流道;方案B与方案A相比,4缸和5缸的排气管不连接,3、4缸排气汇总后进入涡轮增压器1的另一个流道,5、6缸的排气汇总后进入涡轮增压器2的另一个流道,即1~4缸共用涡轮增压器1, 5~8缸共用涡轮增压器2,均为脉冲排气管布置形式;方案C中,1、2缸的排气汇总进入涡轮增压器1的一个流道,7、8缸的排气汇总进入涡轮增压器1的另外一个流道,3、4缸的排气汇总进入涡轮增压器2的一个流道,5、6缸的排气汇总进入涡轮增压器2的另外一个流道,即1、2、7和8缸共用涡轮增压器1, 3、4、5和6缸共用涡轮增压器2,均为脉冲排气管的布置形式。

涡轮增压,效率,方案


方案B对应的2个涡轮增压器效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某重型柴油发动机排气歧管优化设计[J]. 涂涛,高维进,丁开文,章国海.  柴油机设计与制造. 2019(04)
[2]不同排气系统对涡轮增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J]. 马朝臣,孙丽玮,方娜,张虹.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17(09)
[3]某型脉冲增压柴油机排气管结构优化设计[J]. 李宗营,杨传雷,胡松,于恩程,董日京.  应用科技. 2018(04)
[4]汽车发动机的双增压技术[J]. 宋学忠,付薛洁,牛祯.  内燃机与配件. 2016(07)
[5]基于GT-power和Simulink的相继增压切出过程仿真研究[J]. 胡松,王银燕,孙永瑞,王玥.  应用科技. 2015(05)
[6]基于CAE仿真的某发动机排气歧管设计研究[J]. 王晓兰,王军,雷蕾.  汽车零部件. 2015(02)
[7]排气歧管结构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研究[J]. 叶年业,黄勇,夏志豪,黄忠文,穆建华,张俊.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12(06)
[8]车用汽油机流动过程模拟及基于DoE的配气相位优化[J]. 叶年业,刘洁,倪计民,杜倩颖,张小矛,陈明,平银生.  内燃机工程. 2011(04)
[9]CFD技术在发动机排气歧管设计中的应用[J]. 陈园明,许涛.  内燃机. 2011(02)
[10]涡轮增压柴油机MPC增压系统优化设计[J]. 杨守平,张付军,张金伦,高思远.  车用发动机. 2010(02)



本文编号:3325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3325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6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