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外锥乘波前体进气道流量测量及实验与仿真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20:34
流量捕获特性是高超声速进气道的重要特性。针对一体化曲外锥乘波前体进气道,开展了流量特性精细测量分析以及实验与仿真对比研究。采用节流实验系统,在来流马赫数3.0、3.5和4.0,迎角-4°至6°和不同进锥位置上,获得了该型前体进气道的流量特性,分析了流量测量均方根误差。开展了来流马赫数4.0、迎角-4°~6°条件下的实验与仿真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体化曲外锥乘波前体进气道构型具有良好的流动捕获能力,在来流马赫数3.5、4.0和6.0以及迎角0°条件下,流量系数分别为0.60、0.68和1.00;在节流实验系统充分壅塞的条件下,流量测量均方根误差在2%以内;仿真所获流量特性随迎角变化的线性度较好,和实验结果的吻合度较高。
【文章来源】:实验流体力学. 2020,34(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一体化曲外锥乘波前体进气道设计方法示意图
基于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获得了本文的实验模型[19]。将实验模型沿图1(c)中密切面内的黑色虚线进行切除,以适应风洞实验段展向截面尺寸。为增强进气道启动特性,对唇口侧壁进行了前掠修型,并将异形的CCWI喉道几何变形为矩形[22],如图2所示。实验模型长607.5 mm,捕获面积7000 mm2;隔离段长120 mm,其出口宽高比为5.2;前体前缘、唇罩前缘的钝化半径分别为0.50和0.25 mm;总收缩比为4.60,内收缩比为1.57。三维模型如图3所示。
实验模型长607.5 mm,捕获面积7000 mm2;隔离段长120 mm,其出口宽高比为5.2;前体前缘、唇罩前缘的钝化半径分别为0.50和0.25 mm;总收缩比为4.60,内收缩比为1.57。三维模型如图3所示。2 实验系统
本文编号:3531268
【文章来源】:实验流体力学. 2020,34(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一体化曲外锥乘波前体进气道设计方法示意图
基于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获得了本文的实验模型[19]。将实验模型沿图1(c)中密切面内的黑色虚线进行切除,以适应风洞实验段展向截面尺寸。为增强进气道启动特性,对唇口侧壁进行了前掠修型,并将异形的CCWI喉道几何变形为矩形[22],如图2所示。实验模型长607.5 mm,捕获面积7000 mm2;隔离段长120 mm,其出口宽高比为5.2;前体前缘、唇罩前缘的钝化半径分别为0.50和0.25 mm;总收缩比为4.60,内收缩比为1.57。三维模型如图3所示。
实验模型长607.5 mm,捕获面积7000 mm2;隔离段长120 mm,其出口宽高比为5.2;前体前缘、唇罩前缘的钝化半径分别为0.50和0.25 mm;总收缩比为4.60,内收缩比为1.57。三维模型如图3所示。2 实验系统
本文编号:3531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353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