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汽/柴油双燃料准均质引燃的燃烧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7 00:22
  为缓解近年来日趋紧迫的石油资源匮乏问题,各国纷纷探索新型发动机燃烧模式以降低燃油消耗,汽油进气道喷射形成均质混合气缸内直喷柴油引燃燃烧就是其中一种先进的燃烧理念。针对此种燃烧模式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试验证明了其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但截至目前已完成试验均只针对发动机其中一缸进行改造测试,且缺少EGR与增压压力之间的耦合作用,与汽/柴油双燃料准均质引燃(Q-HCⅡ)燃烧模式的真实性能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基于某型号六缸柴油机,预先运用AVL BOOST软件依据发动机实物参数建立仿真计算模型,进行工作过程仿真计算,探究汽/柴油比例对双燃料准均质引燃燃烧特性的影响,作为后续双燃料台架试验的预测。然后搭建发动机原机试验台,按照试验方法进行发动机原机标定试验,主要包括外特性试验、负荷特性试验、万有特性试验与ESC排放试验,为双燃料发动机台架试验提供原机比对数据。最后,对试验发动机机的6个气缸全部进行改造,维持多缸机的进/排气系统不变,增加汽油喷射与开放式控制系统,同时试验样机进气不再由空压机增压,而是加装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真实还原由EGR与增压压力之间的耦合作用所带来的效应,以达到真实反映汽/柴油双燃料准...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双燃料发动机仿真计算模型??整机模型中气体流动走势为:空气从系统边界SBI进入管道13,后进入滤??清器CL1过滤,过滤后的空气继续经压气机压缩增压,顺管道流入中冷器C01,??

图2-1双燃料发动机仿真计算模型??整机模型中气体流动走势为:空气从系统边界SBI进入管道13,后进入滤??清器CL1过滤,过滤后的空气继续经压气机压缩增压,顺管道流入中冷器C01,??

2.1连立一维仿真横型??基于试验用某型号六缸柴油机,通过实机测量或参照说明,明确其各个元件??中的技术参数,图2-1展示的是应用AVLBOOST专业软件建立发动机仿真计算??模型。??构成本模型的元件有系统边界、连接管道、空气滤清器、増压器、中冷器、??气缸、喷嘴、限流阀、容积....


图2-2形状因子w对韦伯函数曲线形状的影响??由于BOOST并不牵涉燃料化学机理,因此将柴油和汽油按能量进行等价处??

图2-2形状因子w对韦伯函数曲线形状的影响??由于BOOST并不牵涉燃料化学机理,因此将柴油和汽油按能量进行等价处??

为常用的燃烧模型么一,该模型依靠对燃烧放热始点、燃烧持续期、形状因子等??H个参数的调整来模拟发动机缸内的放热规律;而韦伯函数曲线形状的控制主要??依靠形状因子。形状因子m对韦伯函数曲线形状的影响见图2-2。如图所示,形??状因子越小,韦伯函数曲线峰值越靠近原点,表示燃烧放热越靠....


图2-3形状因子对示功图的影响??压力升高率和最大爆发压力随形状因子的变化趋势如图2-4所示

图2-3形状因子对示功图的影响??压力升高率和最大爆发压力随形状因子的变化趋势如图2-4所示

曲轴转角(化g)??图2-3形状因子对示功图的影响??压力升高率和最大爆发压力随形状因子的变化趋势如图2-4所示。随着形??状因子数值的减小,即随着汽油比例的增大,最大爆发压为与压力升高率均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当形状因子从2.0向0.4减小时,最大爆压由87.4bar逐步降....


图2>4形状因子对压力升高率和最大爆发压力的影响??-

图2>4形状因子对压力升高率和最大爆发压力的影响??-

形巧因子(-)??图2>4形状因子对压力升高率和最大爆发压力的影响??通过模拟计算,指示热效率随形状因子的变化趋势如图2-5所示,随着形状??因子的减小,即随着汽油比例的增大,指示热效率呈现明显提高的趋势,当形状??因子从2.0向0.4减小时,发动机指示热效率由40.93%逐步增....



本文编号:4024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4024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3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