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压扁型超薄烧结式微热管制造方法及性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03 11:11

  本文关键词:压扁型超薄烧结式微热管制造方法及性能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伴随着微电子、光电子芯片不断向高集成度、高性能化方向发展,微电子、光电子产品也正不断向微型化、高集成化和便携化方向发展。微热管作为一种具有极高导热率的高效相变传热元件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但是,现时微电子设备内部的有效空间正随着设备总体微型化紧凑化的趋势而日益减小。因此,要解决电子设备散热中的占用空间问题,必须开发出体积更小且热性能良好的超薄微热管。 本文探讨了压扁型超薄烧结式微热管的整个制造工艺流程,微热管采用烧结成型双边弓形吸液芯,并选用与吸液芯方向同向的压扁方向成型。压扁过程采用了相变压扁和内部吸液芯弹塑性变形辅助压扁相结合的工艺。本文实验制造的超薄微热管压扁厚度T分别为1.5mm、1.2mm和1.0mm,吸液芯粉层厚度H分别为0.95mm、0.70mm和0.45mm,铜粉粒径dp分别为60-100目、100-150目和150目以上。 本文研究了超薄微热管的传热热阻理论推导计算模型。运用了多孔材料表面的蒸发传热理论模型推算了热管内部的蒸发传热热阻,运用球形薄膜层流冷凝传热模型和平面薄膜层流冷凝传热模型推算了热管内部的冷凝传热热阻,利用固液两相混合多孔材料的等效热阻理论计算出吸液芯内部的热传导热阻,并对上述热阻进行综合和计算。 本文使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了超薄微热管内部吸液芯的具体成型情况,包括烧结状态、粉层挤压、粉层撕裂等,探索了不同工艺参数对多孔材料吸液芯最终成型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越厚的粉层厚度挤压现象越严重,而且粉层表面的撕裂现象也越严重;越薄的热管厚度挤压现象越严重;越大的烧结用铜粉粒径粉层表面撕裂现象越严重。 本文搭建了实验平台,对不同工艺参数下的超薄微热管样品进行了稳态热性能测试和动态热性能测试。通过结果可知实验用的超薄微热管样品,极限传输功率最大可至25W,蒸发段热阻最小可至0.05K/W,蒸发传热系数最大可至60kWm-2K-1,冷凝段热阻最小可至0.021K/W、冷凝传热系数最大可至110kWm-2K-1。同时,一根压扁厚度T=1.5mm的典型超薄微热管从加热开始到达到稳定平衡状态大约需要200秒,一根压扁厚度T=1.2mm的典型超薄微热管从加热开始到出现干涸现象大约需要90秒。
【关键词】:超薄微热管 铜粉烧结 压扁 蒸发传热理论 冷凝传热理论 传热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K17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引言11-12
  • 1.2 超薄微热管研究简介12-13
  • 1.2.1 微热管的工作原理12-13
  • 1.2.2 超薄微热管基本特征13
  • 1.3 超薄微热管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 1.3.1 超薄微热管的相关研究14-16
  • 1.3.2 常规压扁微热管和平板热管的相关研究16-18
  • 1.4 论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18-19
  • 1.4.1 论文选题来源18-19
  • 1.4.2 论文研究目标19
  • 1.4.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9
  • 1.5 本章小结19-21
  • 第二章 超薄微热管制造方法21-33
  • 2.1 引言21
  • 2.2 常规环形吸液芯的压扁极限21
  • 2.3 超薄微热管吸液芯制造工艺21-24
  • 2.3.1 现有制造工艺21-23
  • 2.3.2 现有制造工艺的优缺点23-24
  • 2.4 超薄微热管的制造工艺和制造设备24-32
  • 2.4.1 铜管缩颈与清洗25
  • 2.4.2 超薄微热管吸液芯制造25-29
  • 2.4.2.1 芯棒的选择和制备25-26
  • 2.4.2.2 铜粉的选择26-28
  • 2.4.2.3 铜粉填充烧结工艺28-29
  • 2.4.3 超薄微热管的压扁成形工艺29-32
  • 2.4.3.1 打标工艺29-30
  • 2.4.3.2 压扁工艺30-32
  • 2.5 本章小结32-33
  • 第三章 超薄微热管吸液芯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33-47
  • 3.1 引言33
  • 3.2 扫描电子显微镜简介33-35
  •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34-35
  • 3.2.2 样品的制备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使用35
  • 3.3 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的制备35-38
  • 3.3.1 样品切割36
  • 3.3.2 样品打磨36-38
  • 3.3.3 样品清洗38
  • 3.4 扫描电镜图分析38-46
  • 3.5 本章小结46-47
  • 第四章 超薄微热管传热模型及理论分析47-66
  • 4.1 引言47
  • 4.2 超薄微热管传热模型47-54
  • 4.2.1 超薄微热管热流传递全过程47-50
  • 4.2.2 超薄微热管内部的相变传热50-54
  • 4.3 超薄微热管热阻与传热系数理论模型54-62
  • 4.3.1 热传导传热热阻55-57
  • 4.3.2 蒸发传热热阻57-60
  • 4.3.3 冷凝传热热阻60-62
  • 4.4 热阻实际分析计算62-65
  • 4.5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超薄微热管传热性能实验研究66-83
  • 5.1 引言66
  • 5.2 热性能测试装置设计66-69
  • 5.3 实验方法69-72
  • 5.4 结果及分析72-81
  • 5.5 本章小结81-83
  • 结论83-85
  • 参考文献85-9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0-92
  • 致谢92-93
  • 附件9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陶汉中;张红;庄骏;;槽道热管压扁度对传热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李时娟;曲伟;;平板热管在毛细极限下的传热能力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3 胡聪香;彭晓峰;;平板热管蒸发段多孔介质内流动和传热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S2期

4 王辉;汤勇;余建军;;相变传热微通道技术的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24期

5 陶汉中;张红;庄骏;Jerry W Bowman;;部分压扁槽道热管实验研究[J];科学通报;2007年20期

6 过增元;国际传热研究前沿──微细尺度传热[J];力学进展;2000年01期

7 ;Analysis of Collapse in Flattening a Micro-grooved Heat Pipe by Lateral Compression[J];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2年06期


  本文关键词:压扁型超薄烧结式微热管制造方法及性能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7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417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6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