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缸内直喷汽油机微粒生成过程的可视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01:15

  本文关键词:缸内直喷汽油机微粒生成过程的可视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缸内直喷汽油机 尾气排放 微粒生成过程 光源前置消光法


【摘要】:缸内直喷技术可以提高汽油机瞬态响应性并改善燃油经济性。但相比于传统进气道喷射汽油机,缸内直喷汽油机的微粒排放有所增加。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苛刻,汽油发动机尾气排放法规也数次更迭,并逐渐加入对微粒排放质量和数量的限制。因此,现阶段缸内直喷汽油机微粒控制技术已成为业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研究缸内直喷汽油机微粒瞬态生成过程,明确微粒生成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对减少GDI发动机微粒排放至关重要。本文在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缸内直喷汽油机瞬态工况微粒生成过程的可视化研究”的支持下,搭建可视化光学测试试验平台,模拟缸内直喷汽油机缸内高温、高压环境,研究GDI发动机缸内微粒瞬态生成过程。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可视化试验平台搭建与测量方法设计:本文完成了可视化定容燃烧平台的整体设计,利用乙炔预燃烧模拟GDI汽油机缸内高温高压热力学环境。该平台主要包括定容燃烧器、燃油供给系统、进排气系统、光学测量系统等。为实现微粒生成过程精确测量,本文以传统消光法为基础建立光源前置消光法光学测量系统;并采用自然火焰发光度法监测缸内瞬态燃烧过程。2.进行典型工况微粒瞬态测量试验,研究缸内微粒瞬态生成过程,明确微粒生成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试验表明,燃烧过程中自然火焰发光度和瞬时微粒生成质量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均存在较高的一致性。缸内燃料燃烧过程中,微粒生成主要集中于两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火焰前锋面,此区域伴随着剧烈的燃料裂解放热反应;第二个区域是火焰前锋面过后的缸内中心区域,微粒经历相对较长的氧化过程。过量空气系数和初始环境温度都会影响燃料高温裂解和微粒氧化过程,因此二者是影响微粒生成的主要因素。3.进行了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对微粒生成过程的影响研究,明确了不同过量空气系数对微粒随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影响规律。过量空气系数降低,微粒瞬时生成质量增加,主要体现在火焰前锋面和气缸中心微粒浓度升高,同时微粒瞬时质量峰值发生时刻也提前。主要由于过量空气系数改变高温裂解反应和微粒氧化反应速率,影响微粒瞬时生成质量。此外研究表明,油膜湿壁现象使缸壁附近微粒瞬时生成浓度高于气缸中心微粒瞬时生成浓度,因此合理有效组织缸壁附近气流运动、尽量避免燃油湿壁是降低缸内微粒瞬时生成质量的手段。4.进行了不同初始缸内环境温度对燃烧和微粒生成过程的影响研究:本文采用两种过量空气系数0.8和1.0作为基本实验条件,初始缸内环境温度分别设定为458K、493K、528K。标准混合气(λ=1.0)时,随环境温度升高,缸内微粒瞬时生成质量减少,尤其是火焰前锋面和缸体中心微粒浓度,且微粒生成持续期缩短。浓混合气(λ=0.8)时,环境温度对微粒生成过程影响较小,不同初始环境温度下微粒浓度及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但随环境温度升高,微粒生成持续期缩短。
【关键词】:缸内直喷汽油机 尾气排放 微粒生成过程 光源前置消光法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41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前言10-11
  • 1.2 排放法规的发展及微粒的危害11-15
  • 1.2.1 排放法规的发展11-13
  • 1.2.2 微粒的危害13-15
  • 1.3 GDI微粒排放研究现状15-17
  • 1.4 可视化测量技术研究现状17-19
  • 1.5 主要研究内容19-20
  • 第2章 试验平台整体设计20-36
  • 2.1 可视化平台结构设计20-23
  • 2.1.1 定容燃烧器20-21
  • 2.1.2 燃油供给系统21-23
  • 2.2 可视化平台工作原理23-27
  • 2.3 测量方法及图像处理27-34
  • 2.3.1 微粒测量方法27-31
  • 2.3.2 发光度测量方法31-34
  • 2.4 本章小结34-36
  • 第3章 典型工况缸内微粒瞬态生成过程研究36-46
  • 3.1 缸内环境边界条件设置36
  • 3.2 典型工况缸内燃烧过程可视化研究36-40
  • 3.3 典型工况缸内微粒生成过程可视化研究40-43
  • 3.4 本章小结43-46
  • 第4章 微粒瞬态生成过程影响因素研究46-66
  • 4.1 试验方案46
  • 4.2 过量空气系数对缸内微粒瞬态生成过程影响研究46-54
  • 4.2.1 缸内燃烧过程可视化研究47-51
  • 4.2.2 缸内微粒生成过程可视化研究51-54
  • 4.3 环境温度对缸内微粒瞬态生成过程影响研究54-64
  • 4.3.1 缸内燃烧过程可视化研究54-60
  • 4.3.2 缸内微粒生成过程可视化研究60-64
  • 4.4 本章小结64-66
  •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66-70
  • 5.1 全文总结66-67
  • 5.2 工作展望67-70
  • 参考文献70-76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76-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江唯,刘忠长,刘巽俊,王忠恕;车用直喷柴油机递增负荷工况下的微粒排放特性[J];内燃机学报;2002年06期

2 祁丽霞,纪威;车用柴油机微粒排放机外处理技术现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黄飞;肖福明;;车用柴油机微粒排放控制综述[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刘忠长,张兆合,宋崇林,刘巽俊;车用直喷柴油机变工况下的微粒排放特性[J];内燃机学报;1998年02期

5 董素荣;宋崇林;张国彬;裴毅强;张铁臣;张宾;;柴油机缸内微粒粒数粒径分布规律的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8年01期

6 段家修,陈丽娟,许斯都,尧命发;车用柴油机微粒排放量测定方法的探讨[J];小型内燃机;1993年03期

7 刘春贵,臧成,张锡朝,蔡少理;车用柴油机微粒排放控制技术的近况分析[J];山东内燃机;1994年03期

8 刘江唯,刘忠长,刘巽俊,刘晓明;车用直喷柴油机加速工况下进气、供油及微粒排放的动态响应[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3年01期

9 楼狄明;成伟;冯谦;谭丕强;胡志远;;基于道路类型的国Ⅳ天然气公交车微粒排放特性[J];车用发动机;2014年04期

10 姚春德;程传辉;张镇顺;黄钰;;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的微粒排放特性[J];内燃机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晓丹;孙万臣;李国良;杜家坤;赖春杰;谭满志;;燃料含硫量及运转条件对高压共轨柴油机微粒排放粒度分布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精选[C];2013年

2 王晓丹;孙万臣;李国良;杜家坤;赖春杰;谭满志;;燃料含硫量及运转条件对高压共轨柴油机微粒排放粒度分布的影响[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董伟;于秀敏;杨松;孙万臣;张春贤;;空燃比对直喷汽油机微粒排放特性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精选[C];2013年

4 卢昭晖;廖智伟;顾咏元;;柴油引擎排气采样稀释系统的建置与验证[A];第八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三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冯淑娟;环保和节能对于我们同样重要[N];中国汽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林;不同特性燃料条件下柴油机缸内微粒纳观结构、表面官能团及氧化活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耿鹏;柴油/甲醇双燃料重载柴油机气体和微粒排放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3 王晓丹;燃料特性及燃烧边界条件对压燃式发动机超细微粒排放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长建;直喷汽油机暖机过程微粒排放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陈静;缸内直喷汽油机起动过程排放微粒成分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3 乔世杰;缸内直喷汽油机微粒生成过程的可视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黄迎;湍流管流内柴油机排气微粒再悬浮规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白振霄;湍流通道内柴油机排气微粒运动特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卢晓;柴油机排气微粒热泳沉降机理及再悬浮规律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刘永志;柴油HCCI燃烧微粒形成、演化及物理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郭鹏江;电控柴油机微粒排放的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姜麟麟;缸内局部富氢稀燃汽油机微粒排放特性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郭振鹏;柴油机全气缸取样系统改进及微粒生成历程的初步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07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607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3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