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湿工况下换热器翅片表面冷凝液滴行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
本文关键词:析湿工况下换热器翅片表面冷凝液滴行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
【摘要】:翅片管式换热器是目前制冷空调、化工等多种行业中常用的换热器形式。翅片管式换热器的传热热阻主要集中在翅片侧。因此提高翅片管式换热器性能的重点在于优化换热器翅片侧结构。房间空调器中所使用的翅片管式蒸发换热器的翅片侧基本都运行在湿工况下。当翅片管式换热器处于湿工况下,翅片表面温度低于湿空气的露点温度后,湿空气中的水蒸气开始在翅片表面凝结析湿,此时翅片表面将出现冷凝液滴。随着析湿过程的不断进行,液滴会逐渐生长直到在重力和气流曳力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发生运动最终流出翅片表面。冷凝液滴在翅片表面的形成、生长和运动特性,对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压降与传热的影响重要且复杂,需要反映在换热器空气侧结构的优化设计中。这就要求能够实现对析湿工况下换热器翅片表面冷凝液滴行为的模拟计算。因此,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翅片表面液滴形成、生长和运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翅片结构和表面改性对液滴行为的影响的数值模拟以及模型的可视化实验验证等方面。取得了如下的成果:1)建立了描述翅片表面液滴运动特性的数值模型,得到了液滴接触角和气流曳力等因素对液滴运动特性的影响规律。模型中考虑了液滴在翅片表面所受重力、气流曳力和壁面粘附力的影响,提出液滴在重力和气流曳力的共同影响下会发生沿重力方向和气流方向的形变,进而对液滴三相接触线上各点的接触角产生影响;通过液滴重力和气流曳力的大小得出液滴形变的程度并以偏移角来表征,开发液滴在重力和气流曳力的共同影响下三相接触线上接触角计算模型;建立液滴运行过程气液两相连续性方程和动力守恒方程,通过接触角模型将表面张力处理为体积力源项添加到动量方程中,实现了对液滴运动过程的模拟;并基于模型分析了不同液滴后退接触角和气流速度对液滴运动特性的影响。2)建立了描述翅片表面液滴形成和生长特性的数值模型,得到了换热器运行工况对液滴形成和生长过程热质传递特性的影响规律。模型中考虑了翅片表面形状对液滴成核自由能的影响,提出了通过成核数目和液滴成核临界半径求取成核过程传质速率的方法;建立了液滴与湿空气相界面附近湿空气中水蒸气的组分守恒方程,得出水蒸气相间扩散传质的驱动力-浓度梯度与液滴生长过程传质速率的关系;建立液滴形成和生长过程的气液两相控制方程,将反映液滴形成和生长特性的水蒸气传质速率作为质量源项加入连续性方程中,实现了对液滴形成和生长过程的模拟;并基于模型分析了不同进口空气湿度和速度对液滴形成和生长过程的热质传递特性的影响。3)建立了描述翅片结构和表面改性对液滴行为影响的数值模型,得到了翅片结构和亲水涂层对液滴行为以及湿空气热质传递的影响规律。模型考虑了翅片表面波纹、条缝等结构对液滴形状和接触角的影响,基于Young-Laplace方程推导得出波纹和条缝结构上液滴和液桥三相接触线上接触角的计算模型;通过该模型将表面张力处理为体积力源项添加到动量方程中,实现了翅片结构对液滴运动特性影响的描述。通过翅片表面附近湿空气中水蒸气的组分守恒,得出浓度梯度与液膜形成过程传质速率的关系,将液膜形成过程的传质速率作为质量源项加入连续性方程中,实现了亲水涂层对液膜形成特性影响的描述。4)实验验证了描述翅片表面液滴运动、形成和生长特性的数值模型。针对液滴运动模型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液滴的最小接触角的模拟值与实验值平均误差为1.2%,最大误差为1.8%;固定质量的液滴在竖直翅片表面运动速度的模拟值与实验值平均误差为8.1%,最大误差为10%。针对液滴形成和生长模型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当液滴在竖直翅片表面形成和生长时,模型计算得出的液滴的分布与实验拍摄的照片中的液滴分布基本一致;对于传质因子jm,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平均误差为17.3%,模拟结果与89%的实验数据的误差在±25%以内;对于传热因子jh,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平均误差为11.8%,模拟结果与94%的实验数据的误差在±20%以内。本文提出的模型能够较好的预测液滴在翅片表面的形成、生长和运动特性。
【关键词】:换热器 翅片 析湿 液滴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17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符号表8-14
- 第一章 绪论14-30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14-16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16-27
- 1.2.1 翅片表面液滴运动特性研究16-18
- 1.2.2 翅片表面液滴形成和生长特性研究18-23
- 1.2.3 翅片结构对液滴行为的影响研究23-25
- 1.2.4 翅片表面改性对液滴行为的影响研究25-26
- 1.2.5 研究现状总结26-27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7-30
- 1.3.1 研究内容27-28
- 1.3.2 技术路线28-30
- 第二章 翅片表面液滴运动特性的数值模拟30-55
- 2.1 液滴运动机制分析30-32
- 2.2 液滴运动特性建模思路32-33
- 2.3 翅片表面液滴运动特性的数值模型33-43
- 2.3.1 基本控制方程33
- 2.3.2 翅片表面液滴所受重力的计算33-34
- 2.3.3 翅片表面液滴所受气流曳力的计算34-37
- 2.3.4 翅片表面液滴所受壁面粘附力的计算37-39
- 2.3.5 受重力和气流曳力共同影响的液滴接触角计算模型39-43
- 2.4 液滴运动模型的算法43-47
- 2.4.1 单液滴运动模型的算法43-45
- 2.4.2 多液滴运动模型的算法45-47
- 2.5 液滴运动特性的模拟结果与分析47-53
- 2.5.1 计算区域与边界条件47-48
- 2.5.2 单/多液滴运动过程的模拟结果48-49
- 2.5.3 翅片表面特性对液滴运动过程的影响49-52
- 2.5.4 气流曳力对液滴运动过程的影响52-53
- 2.6 本章小结53-55
- 第三章 翅片表面液滴形成和生长特性的数值模拟55-77
- 3.1 液滴形成和生长机制分析55-56
- 3.1.1 液滴形成机制55-56
- 3.1.2 液滴生长机制56
- 3.2 液滴形成和生长特性建模思路56-58
- 3.3 液滴形成和生长特性的数值模型58-67
- 3.3.1 基本控制方程58-61
- 3.3.2 计算液滴形成过程的传质速率的子模型61-64
- 3.3.3 计算液滴生长过程的传质速率的子模型64-66
- 3.3.4 其他补充经验方程66-67
- 3.4 液滴形成和生长模型的算法67-69
- 3.5 液滴形成和生长特性的模拟结果及分析69-76
- 3.5.1 计算区域与边界条件69-71
- 3.5.2 翅片表面液滴形成和生长过程的模拟结果71-73
- 3.5.3 翅片表面液滴对翅片附近湿空气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影响73-74
- 3.5.4 运行工况对液滴形成和生长过程热质传递的影响74-76
- 3.6 本章小结76-77
- 第四章 翅片结构对液滴行为影响的数值模拟77-97
- 4.1 翅片结构对液滴行为影响的分析77-79
- 4.2 翅片结构对液滴行为影响的数值模型79-87
- 4.2.1 基本控制方程79-80
- 4.2.2 翅片波纹结构处液滴接触角模型80-82
- 4.2.3 翅片条缝结构处液滴接触角模型82-87
- 4.3 模型算法87-90
- 4.4 翅片结构对液滴行为影响的模拟结果与分析90-96
- 4.4.1 计算区域与边界条件90-92
- 4.4.2 翅片结构对液滴行为影响的模拟结果与分析92-95
- 4.4.3 不同翅片结构对析湿过程热质传递影响的模拟结果与分析95-96
- 4.5 本章小结96-97
- 第五章 翅片表面改性对液滴行为影响的数值模拟97-106
- 5.1 翅片表面改性对液滴行为影响的分析97-98
- 5.2 翅片表面改性对液滴行为影响的数值模型98-101
- 5.2.1 基本控制方程98-99
- 5.2.2 计算液膜形成过程的传质速率的子模型99-100
- 5.2.3 计算表面张力源项的子模型100-101
- 5.3 模型算法101
- 5.4 模拟结果与分析101-105
- 5.4.1 翅片表面改性对液滴行为影响的模拟结果与分析101-103
- 5.4.2 翅片表面改性对析湿过程热质传递影响的模拟结果与分析103-105
- 5.5 本章小结105-106
- 第六章 翅片表面液滴行为数值模型的实验验证106-130
- 6.1 翅片表面液滴行为数值模型的验证思路106-108
- 6.1.1 液滴运动模型的验证思路106-107
- 6.1.2 液滴形成和生长模型的验证思路107-108
- 6.2 翅片表面液滴运动特性的数值模型的实验验证108-113
- 6.2.1 实验装置及工作原理108-109
- 6.2.2 液滴运动过程最小接触角模拟结果与实验验证109-111
- 6.2.3 液滴运动速度模拟结果与实验验证111-113
- 6.3 翅片表面液滴形成和生长特性的数值模型的实验验证113-128
- 6.3.1 实验装置113-119
- 6.3.2 实验工况119-120
- 6.3.3 实验装置可重复性及能量平衡分析120-121
- 6.3.4 实验不确定度分析121-122
- 6.3.5 实验数据处理122-126
- 6.3.6 实验验证结果126-128
- 6.4 本章小结128-130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130-134
- 7.1 总结130-133
- 7.1.1 工作内容130-131
- 7.1.2 结论131-133
- 7.1.3 创新点133
- 7.2 展望133-134
- 参考文献134-146
- 致谢146-147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录用的论文147-1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振亚;空气横掠翅片管束的传热和阻力试验(摘要)[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1年03期
2 卓宁,孙家庆,李瑞阳,蒋伟元,陈学俊,王坚,保春雁,石奇光,黄大钟,袁兴黄;齿型螺旋翅片管束灰污系数试验研究[J];华东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3 卓宁,李瑞阳,孙家庆,陈学俊,王坚,保春雁,石奇光,黄大钟;整体型螺旋翅片管束灰污系数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1997年04期
4 郁鸿凌,李瑞阳,卓宁,孙家庆,陈学俊,王坚,石奇光,黄大中,袁兴黄;螺旋翅片管束灰污系数实验室试验方法[J];华东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5 马晓茜,梁淑华;空气横掠二种翅片管冷凝元件的对比实验[J];电站辅机;1997年03期
6 马晓茜;翅片管冷凝器的实验研究[J];节能;1997年01期
7 李斌;吴振亚;卢志芹;尹元祚;高伟桐;;空气横掠叉排翅片管簇放热和阻力试验研究[J];化工与通用机械;1981年10期
8 卓宁,蒋伟元,王坚,保春雁,,黄大钟,袁兴黄;齿型螺旋翅片管束传热及通风特性试验研究[J];华东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9 赵艳云;周启瑾;;双向开槽型翅片热力性能的计算和研究[J];建筑技术通讯(暖通空调);1987年05期
10 王漳军;曾卓雄;徐义华;田佳莹;;H形翅片管传热和阻力特性数值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奉仲;黄新元;史月涛;王乃华;;镍基渗层螺旋翅片管的强化传热试验研究阻力特性以及接触热阻[A];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庄大伟;析湿工况下换热器翅片表面冷凝液滴行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邱燕;竖直纵向翅片管自然对流换热特性研究及结构优化[D];山东大学;2007年
3 张小霞;不锈钢三维整体外翅片管的滚压—犁切/挤压成形及强化传热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马有福;锯齿螺旋翅片管束强化换热特性研究[D];上海理工大学;2012年
5 冯丽丽;火电机组直接空冷凝汽器空气侧强化传热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先锋;脉动振动对汽车散热器传热与阻力性能的影响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2 欧龙姣;环形翅片管通道内流体流动与换热的数值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中帅;间接空冷凝汽器翅片管束传热特性数值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4 刘占斌;翅片管换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永军;翅片管换热过程数值模拟及其结构优化[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6 徐超;直接空冷系统扁平管蛇形翅片传热性能改进的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李书营;蛇形翅片管及空冷单元流动换热规律数值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董泽文;直接空冷系统扁平管翅片结构优化与性能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9 李海凤;板翅换热器倾斜波纹翅片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金瑶瑶;竖直翅片管自然对流传热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06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706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