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资源的能级及其与ORC工质的匹配
本文关键词:余热资源的能级及其与ORC工质的匹配
【摘要】:鉴于温度作为余热资源品位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热力学函数e的余热能级评价指标——可用能势e和可用势能级ω,对具有显热、潜热和压力属性的余热资源(如烟气、水蒸气)进行定量评价.同时,e也是系统工质做功能力的体现,以此作为定量指标,有利于实现余热资源与系统工质的匹配,为工业余热有效利用提供指导.基于e分析了ORC系统中热源与工质的匹配特性及有机工质在蒸发器内做功能力提升途径.结果表明:可用能势准则可定量反映余热资源所含的显热、潜热及压力势能水平,能够对余热资源的能源品位和利用潜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夹点温差法相比,可用势分析法更能反映资源与工质的匹配特性,可作为选择ORC工质的一种参考.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关键词】: 余热资源 可用能势 能级 工质匹配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228302)资助
【分类号】:TK115
【正文快照】: “温度对口、梯级利用”的用能原则由吴仲华[1]于提出,它以热力学为基础,分析系统中能量流随温度1988年提出,该用能原则从系统角度综合考虑不同的分布,绘制温焓图(T-H图),找到冷热负荷温焓曲形式及品位能源资源的合理安排以及用能设备的优线中传热温差最小距离,即夹点,从而对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增才;铜冶炼余热资源开发利用途径的探讨[J];节能技术;1991年01期
2 倪学梓;;充分利用余热资源[J];工业炉;1985年04期
3 ;做好余热资源的利用开发工作[J];北京节能;1985年Z1期
4 万寿柏,刘正武,陈之航,赵学端;上海市余热资源分布及回收概况[J];能源研究与信息;1988年03期
5 ;《钢铁工业余热资源调查专集》业已出版[J];节能;1989年05期
6 倪学梓;充分利用余热资源[J];冶金能源;1986年02期
7 王振富;本钢的余热资源及其回收利用[J];冶金能源;1993年02期
8 ;节约燃料充分利用余热资源[J];北京节能;1985年Z1期
9 李桂田;钢铁工业余热资源及几项指标[J];冶金能源;1997年01期
10 郭广令;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是节约能源的重要途径[J];氯碱工业;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广才;朱杰;陈炬;;煤矿余热资源计算分析[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七届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广才;朱杰;陈炬;;煤矿余热资源计算分析[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第13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苑安民;陈红国;;钢铁企业余热资源量的评价与利用[A];2008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宝东;;我厂新区余热资源综合利用的几个思路[A];2013年全国冶金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论文集[C];2013年
5 蔡九菊;杜涛;陈春霞;董辉;;钢铁企业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及关键技术研究[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宪奎;;小型电厂余热资源的有效利用分析[A];2013年1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7 吴晓松;杨卫东;杨冬云;唐坤;;宣钢东区余热蒸气优化使用实践[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上海宝钢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 曹先常;钢铁业余热资源回收潜力巨大[N];经济日报;2011年
2 见习记者 刘喜梅;节能新宠:工业余热变电能[N];人民政协报;2011年
3 曹先常;在积极有效利用上做文章[N];中国冶金报;2011年
4 张晓鸣;回收水泥余热高效发电[N];文汇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秋月;铁合金生产余热资源评估及节能潜力分析[D];浙江大学;2013年
2 陈春霞;钢铁生产过程余热资源的回收与利用[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99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799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