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机金属添加剂的柴油机颗粒物荷电特性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有机金属添加剂的柴油机颗粒物荷电特性试验研究
【摘要】:现代柴油机具有动力强、油耗低、可靠性高的特点,但其排放的微纳米级颗粒物给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因此,如何降低柴油机颗粒物的排放量是一个充满挑战性和急需解决的课题。随着柴油机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柴油机颗粒物排放总质量大幅度减少,但是对微纳米颗粒排放数目的控制效果并不明显,而在最新颗粒物排放标准中,颗粒物数目的控制已成为主要的任务之一。因此,对颗粒物采用荷电凝并技术来促进颗粒物凝并、减少颗粒物数目,不仅在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将在微纳米颗粒物控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进行荷电凝并技术的前期研究工作,设计了柴油机排气颗粒物双极荷电装置,利用高精度的数字电荷仪和自制法拉第筒实现对颗粒荷电特性的精确测量,研究颗粒物比电阻、电压、排气参数等条件对荷电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液体相溶性极性原则配制出含二茂铁质量浓度分别为10mg/L、15mg/L的柴油混合燃料和纳米CeO2颗粒质量浓度分别为50mg/L、100mg/L的柴油混合燃料,分别标记为Fe10、Fe15和50CeO2、100CeO2,与纯柴油组成5种测试燃料,并在柴油机台架上进行对比试验,研究金属添加剂对颗粒物荷质比的影响。结果表明:燃油中添加有机金属添加剂后排放颗粒物的荷质比随电压的变化规律与纯柴油相似,均是随着荷电电压的升高呈线性增长;与纯柴油相比,燃用Fe15燃油、50CeO2燃油产生的颗粒物经负电压荷电后其荷质比分别增长了15%、8%。采用微孔均匀沉积冲积器MOUDI(Micro-Orifice Uniform Deposition Impactor)研究有机金属添加剂对颗粒物粒径分布规律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和能量色谱仪EDS(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两种测试手段对柴油机燃用不同测试燃油排气颗粒物的理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转速100%负荷工况下,柴油机燃用Fe15燃油排放颗粒物的粒径总体向小粒径方向发展,颗粒物质量浓度随着转速的升高呈下降趋势;燃用二茂铁测试燃油排放的颗粒物荷电后样品形貌为不规则分布的链状或团状积聚体。对比燃用二茂铁测试燃油和纯柴油排气颗粒物的形貌特征发现,颗粒物中链状积聚体有所减少,团状颗粒积聚体增多,团聚程度明显增大。
【关键词】:柴油机 颗粒物 荷电凝并 有机金属添加剂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4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研究背景11
- 1.2 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的特性11-15
- 1.2.1 颗粒物的组成12-13
- 1.2.2 颗粒物的微观结构形态13
- 1.2.3 颗粒物的粒径分布13-14
- 1.2.4 颗粒物的电荷量14-15
- 1.3 柴油机颗粒物排放法规的发展15
- 1.4 柴油机颗粒物排放控制技术的进展15-18
- 1.4.1 颗粒排放的机内净化技术15-16
- 1.4.2 颗粒排放的后处理净化技术16-18
- 1.5 颗粒物荷电凝并技术的研究进展18-19
- 1.6 燃油添加剂的研究现状19
- 1.7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19-21
- 第二章 柴油机排气颗粒物双极荷电试验研究21-34
- 2.1 双极荷电试验系统和方法21-24
- 2.1.1 台架控制系统21-22
- 2.1.2 双极荷电装置22-23
- 2.1.3 电源系统23
- 2.1.4 荷电量测量系统23-24
- 2.2 直流电场下柴油机颗粒物荷电理论24-27
- 2.2.1 电场荷电25-26
- 2.2.2 扩散荷电26-27
- 2.2.3 电场荷电和扩散荷电的综合作用27
- 2.3 直流电场下柴油机颗粒物荷电试验27-29
- 2.4 颗粒物比电阻对荷电效果的影响29-30
- 2.5 柴油机工作参数对荷电效果的影响30-33
- 2.5.1 排气温度对荷电效果的影响30-31
- 2.5.2 负荷对荷电效果的影响31-32
- 2.5.3 转速对荷电效果的影响32-33
- 2.6 本章小结33-34
- 第三章 金属添加剂燃油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34-44
- 3.1 颗粒物在液相中的分散机理34-37
- 3.1.1 颗粒的润湿34-35
- 3.1.2 颗粒在液相中的粒间作用能35-37
- 3.1.3 颗粒在液相中的分散稳定依据37
- 3.2 颗粒在液相中分散方法37-39
- 3.2.1 物理分散37-38
- 3.2.2 化学分散38-39
- 3.2.3 物理-化学复合分散39
- 3.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39-40
- 3.3.1 HLB值理论39-40
- 3.3.2 复配表面活性剂的配制40
- 3.4 纳米燃油的制备40-42
- 3.4.1 试验设备及试剂40-41
- 3.4.2 纳米燃油的配制方法41-42
- 3.5 纳米燃油的稳定性研究42
- 3.6 本章小结42-44
- 第四章 有机金属添加剂对柴油机颗粒物荷电性能的影响44-58
- 4.1 试验设备及测试方法44-49
- 4.1.1 试验燃油44
- 4.1.2 有机金属添加剂燃油颗粒物荷质比的测量方法44
- 4.1.3 MOUDI工作原理及颗粒采集方案44-48
- 4.1.4 SEM和EDS分析48-49
-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49-57
- 4.2.1 荷电后颗粒物的荷质比49-51
- 4.2.2 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规律51-55
- 4.2.3 颗粒物的形貌与元素分析55-57
- 4.3 本章小结57-58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58-60
- 5.1 全文总结58-59
- 5.2 工作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5
- 致谢65-66
- 科研成果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俊,刘开培;两种喷雾荷电方法的机理与试验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2 亢燕铭,叶龙,顾瑞英,杨陟;荷电水雾除尘的性能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3 ;干荷电负极板的生产[J];蓄电池;1977年01期
4 杨超珍;叶五梅;赵伟敏;;电极位置影响荷电量的试验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7年10期
5 ;提高干荷电蓄电池荷电能力的试验[J];蓄电池;1977年01期
6 杨超珍;赵伟敏;叶五梅;姚剑鹏;;等离子体射流雾滴的荷电特性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7年02期
7 陈炳雄;110与220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荷电率数值选取问题[J];高电压技术;1990年01期
8 曹国雄,张伯虎,陈建莉;新型静电高压脉冲预荷电装置的研究[J];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9 王丽;付景永;吉元;张隐奇;徐学东;钱鹏翔;;氧化铝的加热荷电补偿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7年06期
10 ;干荷电负极板生产工艺的改进[J];蓄电池;1976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浩勤;刘金盾;张晓飞;;荷电镶嵌膜在葡萄糖/蔗糖-硫酸钠体系分离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2 秦好泉;李世武;邵伟;徐绍曾;高延令;杜秀国;郭秀娟;;燃油荷电改善雾化的基础与试验[A];中国物理学会第九届静电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刘洲洋;雒晓卫;于溯源;;不均匀荷电对细颗粒相互作用的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白敏兟;依成武;杨波;白希尧;;药剂雾滴荷电定向驱进的理论基础研究[A];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薛兵;马峰;;微米粉体荷电量对其在有机溶液中分散的影响[A];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解标;王强;李泓;廖瑜;方艳;;电除尘器前端预荷电技术研究及应用[A];中国硅酸盐学会环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吉元;张隐奇;权雪玲;张虹;钟涛兴;;非导电材料的荷电衬度的探讨[A];2005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范国栋;张浩勤;刘金盾;万亚珍;郭新永;;荷电镶嵌膜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传递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危卫;顾兆林;;微粒荷电的机理、应用及其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王来欢;邵嘉慧;何义亮;;荷电超滤膜对带电小分子清除的研究[A];第4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军锋;荷电喷雾燃烧的基础研究——燃油静电喷雾及荷电两相湍流射流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2年
2 王晓英;荷电液体雾化的研究与应用[D];江苏大学;2008年
3 张浩勤;新型复合荷电纳滤膜/镶嵌膜的制备、表征与传递机理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少康;基于有机金属添加剂的柴油机颗粒物荷电特性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2 胡枫;水雾与蒸气荷电方法及模拟雷云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陈拴柱;煤粉荷电机理与试验研究及其计算机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玉杰;金属氢化物镍电池储存稳定性与荷电态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王来欢;超滤膜的荷电特性及对蛋白质分离行为影响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范国栋;新型荷电镶嵌膜制备与表征[D];郑州大学;2003年
7 司慧涵;荷电镶嵌膜制备新工艺及性能表征[D];郑州大学;2007年
8 潘振东;静电增强过滤器前应用磁增强预荷电技术捕集微细颗粒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胡斌;等离子体荷电喷雾特性研究及圆锥雾喷头设计[D];长安大学;2008年
10 周金木;电晕等离子体荷电喷雾雾化特性与荷电效果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78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878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