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锅炉颗粒浓度二维分布及传热特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颗粒浓度二维分布及传热特性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 传热系数 飞灰含碳量 影响因素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近几年我国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飞速发展,全国装机容量不断扩大,对锅炉稳定运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研究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气固流动、传热及燃烧对提高锅炉燃烧效率及高效运行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先对一台运行的300MW裤衩腿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做了密相区的压降试验,得到该炉密相区平均颗粒浓度随负荷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流化风速和床料量对密相区物料浓度的影响,由此得到密相区空隙率及压降的数据,为下一步工作中流动模型和描述二次风动量提供参量。重点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稀相区气固流动和传热展开模拟研究,以平朔煤矸石一次破碎试验得到的粒径分布作为宽筛分模型的数据,建立环核结构的流动模型及颗粒团更新模型的传热模型。依据现场炉内温度测点对模型中床温进行了修正,模拟研究炉内传热特性,计算了不同负荷下模型中重要参数颗粒团壁面覆盖时均份额、对流传热系数、辐射传热系数及总传热系数沿炉高的分布。同时,依据现场运行数据床温、一二次风量比、含氧量百分比及用软测量方法得到的循环倍率等影响炉内传热的因素,研究了传热系数受以上因素影响的变化规律。飞灰含碳量是反映炉内燃烧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含碳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不同的稳定工况下,从入炉粒径的分布、床层温度、一二次风量比、省煤器出口烟气含氧量、二次风动量几个方面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进行试验和分析。由试验和模拟结果可知,锅炉在较高负荷下运行时,负荷的波动对颗粒团壁面覆盖时均份额影响较小,继而对炉内对流换热影响较小。炉内环形区温度沿床高的偏差随负荷升高略有减小,且对辐射换热影响比对流换热大。一二次风量比与传热系数呈负相关,床温与传热系数呈正相关,要使炉内传热效果最佳,需合理控制一二次风量比和床温,使省煤器出口氧含量在处于一个最佳值,同时循环倍率应控制在最佳范围。一二次风量比与飞灰含碳量呈正相关,省煤器出口烟气含氧量、二次风动量和床温均与飞灰含碳量呈负相关,并且二次风动量和一二次风量配比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程度较大,而省煤器出口氧量和床温的影响相对较小。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 传热系数 飞灰含碳量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229.6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1.1 课题背景10-13
- 1.1.1 我国能源结构与环保现状10-11
- 1.1.2 循环流化床技术的特点及发展概况11-13
- 1.2 研究现状13-19
- 1.2.1 对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场及颗粒浓度研究13-14
- 1.2.2 循环流化床锅炉传热研究14-16
- 1.2.3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研究16-19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9-20
- 1.4 本章小结20-22
- 第二章 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密相区物料浓度试验研究22-28
- 2.1 锅炉结构及运行参数22-23
- 2.2 炉内压力测点分布23-24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24-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循环流化床流动及传热模型28-38
- 3.1 模型简化条件28-30
- 3.2 稀相区流动模型30-33
- 3.2.1 轴向空隙率30-31
- 3.2.2 固体颗粒夹带流率31
- 3.2.3 密相区与稀相区交界处扬析率31
- 3.2.4 TDH高度以上的夹带率31
- 3.2.5 气泡直径31-32
- 3.2.6 临界流化速度32
- 3.2.7 颗粒终端速度32-33
- 3.2.8 环形区厚度33
- 3.2.9 环形区小室的空隙率33
- 3.3 稀相区传热模型33-37
- 3.3.1 颗粒团覆盖壁面的时均份额34
- 3.3.2 颗粒团内部空隙率34
- 3.3.3 颗粒团与壁面间传热系数34-35
- 3.3.4 颗粒团与壁面接触时间35
- 3.3.5 颗粒团的传热系数35
- 3.3.6 颗粒分散相对流传热系数35-36
- 3.3.7 总对流传热系数36
- 3.3.8 颗粒团辐射传热系数36
- 3.3.9 颗粒分散相辐射传热系数36-37
- 3.4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传热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38-56
- 4.1 循环流化床锅炉传热特性41-45
- 4.2 一二次风量比对传热系数的影响45-48
- 4.3 床温对传热系数的影响48
- 4.4 含氧量对传热系数的影响48-49
- 4.5 循环倍率对传热系数的影响49-55
- 4.6 本章小结55-56
- 第五章 循环流化床飞灰含碳量影响因素研究56-66
- 5.1 入炉煤粒径与燃尽时间56-59
- 5.2 一、二次风量比59-60
- 5.3 床温60-61
- 5.4 省煤器出口烟气含氧量61-63
- 5.5 二次风动量63-64
- 5.6 结果分析64-65
- 5.7 本章小结65-66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6-70
- 6.1 完成的主要工作66-67
- 6.2 结论67-68
- 6.3 课题展望68-70
- 参考文献70-74
- 致谢74-7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柏谦,薛宏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循环态启动技术[J];发电设备;2000年03期
2 刘柏谦,沙鹏,魏高升,史宏起,李玉贵,衣新亮;国产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现状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J];发电设备;2000年06期
3 施朱曦,刘向辉,黎振兴;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及应用[J];广东电力;2000年03期
4 刘佩福;循环流化床锅炉配置除尘器的适应性分析[J];河北电力技术;2000年02期
5 陈永顺,向军,王其武;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方向[J];节能;2000年12期
6 刘中孟,张金生;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改造[J];有色冶金节能;2000年02期
7 阎维平,于希宁;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控制过程分析[J];锅炉技术;2001年12期
8 亚荻;我国130t/h循环流化床锅炉问世[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2001年01期
9 安志华,姜丽,齐月梅;小型低倍率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工业锅炉;2001年01期
10 ;国产首台13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投运[J];华中电力;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世新;;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除尘设备选择[A];2004'中国西安锅炉节能环保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雄;陈伟刚;毛健雄;;循环流化床锅炉控制污染物排放的能力[A];以石油焦/煤为燃料的大型CFB锅炉优化与环保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月超;付峗家;;循环流化床锅炉方便维检的结构性设置研究[A];山东省煤炭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育英;;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电除尘器的特点与对策[A];第十一届全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赵兴民;赵海民;王海峰;;循环流化床锅炉初探[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6 ;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环保中的应用[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曾享麟;解鲁生;蔡启林;潘耀辉;汤];;关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的考察报告[A];全国供热行业热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高纪栓;;循环流化床锅炉及其技术特点[A];全国供热行业热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那海涛;;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探讨[A];全国供热行业热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牛国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特点及其运行中的优化调整[A];全国供热行业热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肖平 杨德邦;分宜二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通过试运行[N];中国电力报;2006年
2 高岗栓;世界首台节能环保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在太原诞生[N];太原日报;2008年
3 岳麟邋王学林;世界首台节能型环保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我市制造成功[N];太原日报;2008年
4 杨国胜 记者 董世梅;循环流化床锅炉电站年底开工[N];四川日报;2008年
5 记者 杨超;国内最大循环流化床锅炉将首次做“体检”[N];宁夏日报;2013年
6 齐中熙;我国首台130T/h循环流化床锅炉通过验收[N];中国冶金报;2002年
7 忱尘;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环境保护[N];上海科技报;2005年
8 学林;太锅是怎样研发循环流化床锅炉的?[N];中国工业报;2007年
9 于学东 记者 薛秀颖;哈锅打造“绿色锅炉”大品牌[N];哈尔滨日报;2006年
10 于学东 邱慧玲 记者 薛婧;哈锅自主知识产权“绿色”锅炉成系列[N];黑龙江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亮;循环流化床锅炉建模及其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周鸿波;基于知识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方案设计技术[D];浙江大学;2008年
3 华玉龙;循环流化床锅炉流动、传热和燃烧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雍玉梅;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化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4年
5 熊斌;新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结构布置及气固流动特性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周强;方形卧式分离器的研究及其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4年
7 姜志伟;燃烧火焰辐射图像处理研究及其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上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徐志;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数学模拟与设计方案优化[D];浙江大学;2013年
9 马强;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建模与控制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10 高建强;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实时仿真模型与运行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海龙;循环流化床锅炉过热汽温控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索疆舜;循环流化床锅炉颗粒浓度二维分布及传热特性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刘小娜;循环流化床锅炉整体特性建模与仿真[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4 白志刚;4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黎倩;模糊鲁棒控制在循环流化床锅炉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6 崔大伟;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控制策略优化[D];山西大学;2010年
7 郝相俊;44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动态仿真[D];重庆大学;2005年
8 杨倩;循环流化床锅炉灰渣特性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9 王子杰;循环流化床锅炉特性分析及其控制器参数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10 胡雅丽;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与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91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89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