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安徽省能源强度统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3 01:01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能源强度统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能源强度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模型


【摘要】:能源强度反映了一个地区对于能源综合利用的效率和对于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是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重要议题,能源强度越低表明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越好,能源强度的变动对于促进结构转型和实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党的十八大报告等政策文件中均对能源强度作出基本要求,提出要有效加强节能降耗、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幅降低能源强度、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等政策措施。近年来,安徽省以加快工业发展、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发展重任,经济增长成果显著,工业化进程有条不紊,经济社会发展健康有序。但是,在经济加速发展、能源工业快速提升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安徽省能源强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安徽省经济的有效发展,降低了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效益水平。因此,本文针对安徽省能源强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深入剖析各因素影响安徽省能源强度的内在机制,就其对安徽省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进行测度分析,对于推动安徽省工业化健康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安徽省整个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认真总结分析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基于此积极汲取其中有用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以能源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学科理论为支撑,以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政策精神为指导,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充分利用安徽省可得的样本数据和实用的样本指标,全面系统地对安徽省能源强度展开统计研究。本文在明确以安徽省能源强度为研究对象、科学界定能源强度及各影响因素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各因素如何影响安徽省能源强度的内在机制,结合安徽省省情,对安徽省能源强度发展趋势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通过建立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模型,分别就人口总量、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率、外商直接投资、外贸依存度对安徽省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进行测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安徽省能源强度变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降低安徽省能源强度的政策建议,从而可为安徽省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能源强度 经济增长 面板数据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3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2
  • 一、研究背景10-12
  • 二、研究意义12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9
  • 一、关于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的研究13-14
  • 二、关于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14-16
  • 三、关于能源强度测度方法的研究16-18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评价18-19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19-21
  • 一、研究思路19
  • 二、研究方法19-20
  • 三、研究内容20-21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21-23
  •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21-22
  • 二、不足之处22-23
  • 第二章 能源强度基本理论分析23-30
  • 第一节 基本概念23-24
  • 一、能源强度涉及的几种概念23
  • 二、能源强度的库兹涅兹曲线23-24
  • 第二节 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理论分析24-30
  • 一、人口及其空间结构24-25
  • 二、经济发展及其阶段25
  • 三、技术进步25-26
  • 四、产业结构26-27
  • 五、固定资产投资率27
  • 六、外商直接投资27-28
  • 七、外贸依存度及外贸产品结构28-29
  • 八、能源消费结构29
  • 九、能源价格29-30
  • 第三章 安徽省能源强度基本状况分析30-46
  • 第一节 安徽省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分析30-38
  • 一、安徽省经济发展变动分析30-34
  • 二、安徽省能源消费变动分析34-38
  • 第二节 安徽省能源强度变动分析38-46
  • 一、安徽省能源强度趋势变动分析38-40
  • 二、安徽省产业能源强度变动分析40-41
  • 三、安徽省能源强度的比较分析41-43
  • 四、安徽省能源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变动关系分析43-46
  • 第四章 安徽省能源强度实证分析46-60
  • 第一节 分析方法46-50
  • 一、传统分析方法46-48
  • 二、面板数据模型48-50
  • 第二节 实证分析50-60
  •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50-51
  • 二、平稳性检验51-52
  • 三、协整检验52
  • 四、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52-54
  • 五、结果分析54-60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60-64
  • 第一节 主要结论60
  • 第二节 政策建议60-64
  • 一、存在的问题60-61
  • 二、对策建议61-64
  • 参考文献64-67
  • 附录67-69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69-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凤丹;;统计指标在地区能源强度比较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1年10期

2 徐敏杰;单葆国;韩新阳;;我国能源强度、电力强度变化及因素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3 宋枫;王丽丽;;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2年01期

4 符冠云;郁聪;熊华文;;典型国家工业化进程中能源强度的变化及启示[J];中国能源;2012年03期

5 王金涛;宋亚楠;韩瑞玲;;长春市工业能源强度解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6 仲伟周;任炳群;郭大为;王军;;我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的统计特性及政策含义[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5期

7 张海云;;我国能源强度与能源价格市场化关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3年05期

8 夏利宇;;我国区域能源强度收敛性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年02期

9 孙庆刚;郭菊娥;师博;;中国省域间能源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10 林艳君;冯春萍;;浅析上海市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中国能源;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李禾;更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将使节能环保双赢[N];科技日报;2011年

3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华杰;降低能源强度+控制消费总量=节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6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并不低[N];南方周末;2011年

7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何建坤;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下)[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威廉·钱德瑞 编译 林永锋;正确看待中国今后十年的承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炎治;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情景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5 黄芳;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雪娇;我国各省能源强度差异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2 薛冬宜;经济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环境质量的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全球214个国家应用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3 李洋;环境规制下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互动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施金兵;安徽省能源强度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5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7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8 张泊远;青海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瑜鑫;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10 李江;中国能源强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62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962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8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