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发生器强化竖直矩形通道传热流动性能数值研究
本文关键词:涡发生器强化竖直矩形通道传热流动性能数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立式太阳能热气流电站 涡发生器 场协同原理 热力性能
【摘要】:本文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设置在电站系统中空气流道内的集热面上的涡发生器对立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非稳态自然对流流动及传热的强化作用,并结合场协同原理对涡流发生器强化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传热的效果进行评价,获得涡发生器强化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中矩形通道内空气与竖直平板的传热与流阻的特性关联式,为后期立式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系统竖直矩形通道的集热面上设置了三角形小翼对及双斜向内肋对两种涡发生器,分析了肋对数、肋倾角、布置方式对系统进出口气流的温升、速度差的影响,并研究肋形尺寸对系统换热流阻的影响,获得在一定雷诺数范围内涡发生器强化矩形通道内空气流动及传热的特征数关联式。研究结果表明:(1)布置涡流发生器后,系统进出口气流的速度差、温差大幅增大;随着肋对数增加,气流受到的扰动作用增强,速度与温度梯度的协同角减小,但相应也使气流的流动阻力增大,能量损失增大;随着肋倾角增加,系统的协同程度不断提高,进出口气流的温差升高,肋倾角60°时温差最大;矩形通道内设置涡发生器前后的换热强化比Nu/Nu0、阻力增大比Cf/Cf0均随着Re的增大而增大;热力性能系数随着雷诺数的增加呈增大趋势且所有通道的热力性能系数均大于1;(2)利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获得了两种形式的涡发生器强化矩形空气通道的传热和流阻特性关联式,结果表明:涡发生器的肋长(肋宽)、肋高、及周向肋密度等结构尺寸的增大都能使传热效果增强,肋间距的增大致使涡流发生器对流场的扰动程度降低,对流换热的效果削弱;并且随着肋长(肋宽)、肋高及周向肋密度的增大,矩形空气通道内的流动阻力增大,涡发生器布置间距增大时,流动阻力减小。(3)当矩形通道内分别设置了两种形式的涡发生器后,从矩形空气通道内气流速度场与温度场的协同度、平均换热强化比、平均阻力增加比以及平均热力性能系数等角度进行综合比较,设置三角形小翼对的涡发生器更适合用于强化立式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系统竖直矩形空气通道的流动及传热性能。
【关键词】:立式太阳能热气流电站 涡发生器 场协同原理 热力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K124;TM61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符号说明11-12
- 1 绪论12-26
- 1.1 能源发展趋势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12-15
- 1.1.1 能源发展趋势12-14
- 1.1.2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14-15
- 1.2 太阳能热气流发电技术15-22
- 1.2.1 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特点与利用方式15-17
- 1.2.2 太阳能热气流发电技术17-22
- 1.2.2.1 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系统研究现状18-20
- 1.2.2.2 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系统优点与不足20-22
- 1.3 立式集热板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系统特点及研究现状22-24
- 1.3.1 立式集热板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系统特点22-23
- 1.3.2 立式集热板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系统研究现状及不足23-24
- 1.3.2.1 立式集热板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系统研究现状23-24
- 1.3.2.2 立式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系统研究不足24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24-26
- 1.4.1 课题研究内容24-25
- 1.4.2 课题研究意义25-26
- 2 系统流动与换热的理论分析基础26-44
- 2.1 立式集热板太阳能热气流电站系统效率分析26-28
- 2.1.1 模型简化26-27
- 2.1.2 系统输出功27
- 2.1.3 系统能量转换效率27-28
- 2.2 电站换热与流动特性分析28-33
- 2.2.1 电站系统模型简化28-29
- 2.2.2 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29-31
- 2.2.3 计算结果及分析31-33
- 2.3 基于场协同原理对原系统烟囱通道内传热流动特性的分析33-40
- 2.3.1 场协同原理及其评价标准33-37
- 2.3.1.1 换热强化的场协同原理33-35
- 2.3.1.2 层流对流换热的场协同分析35-36
- 2.3.1.3 湍流对流换热的场协同分析36-37
- 2.3.2 基于场协同原理的电站系统流动换热特性分析37-40
- 2.3.2.1 原系统模型的协同度38-40
- 2.3.2.2 适于本系统的涡流发生器设计思路40
- 2.4 涡流发生器强化传热研究的发展概况40-42
- 2.4.1 涡流发生器的分类40-41
- 2.4.2 涡流发生器的研究进展41-42
- 2.4.3 涡流发生器的设计42
- 2.5 本章小结42-44
- 3 三角形小翼强化竖直矩形通道传热流动性能的数值研究44-61
- 3.1 模型简化与计算方法44-45
- 3.1.1 三角形小翼尺寸设计与系统通道模型简化44
- 3.1.2 数值计算方法44-45
- 3.2 三角形小翼对竖直矩形通道内空气换热和流动的影响45-52
- 3.2.1 肋间距的确定45-47
- 3.2.2 加肋前后换热与流动性能对比分析47-48
- 3.2.3 肋对数的影响48-49
- 3.2.4 肋倾角的影响49-50
- 3.2.5 布置方式的影响50-51
- 3.2.6 协同度对比分析51-52
- 3.3 三角形小翼强化竖直矩形通道传热和流阻特性分析52-59
- 3.3.1 正交试验法52-54
- 3.3.2 数据处理54-55
- 3.3.2.1 雷诺数Re54
- 3.3.2.2 换热系数h54-55
- 3.3.2.3 努塞尔数Nu55
- 3.3.2.4 范宁摩擦系数C_f55
- 3.3.3 肋形结构尺寸对竖直矩形通道换热和流阻的影响55-56
- 3.3.4 雷诺数对竖直矩形通道换热和流阻的影响56-58
- 3.3.5 传热和流动阻力关联式58-59
- 3.4 本章小结59-61
- 4 双斜向内肋对强化竖直矩形通道传热流动性能的数值研究61-75
- 4.1 模型简化与计算方法61-62
- 4.2 双斜向内肋对对竖直矩形通道换热和流动的影响62-67
- 4.2.1 设置肋前后系统换热与流动特性的对比分析62-63
- 4.2.2 肋对数的影响63-65
- 4.2.3 肋倾角的影响65-67
- 4.2.4 系统场协同度对比分析67
- 4.3 双斜向内肋对强化竖直矩形通道传热和流阻特性分析67-72
- 4.3.0 数值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68
- 4.3.1 数据处理68-69
- 4.3.2 肋形结构尺寸对竖直矩形通道换热和流阻的影响69
- 4.3.3 雷诺数对竖直矩形通道换热和流动阻力的影响69-71
- 4.3.4 传热和流动阻力关联式71-72
- 4.4 本章小结72-75
- 5 两种涡发生器强化竖直矩形通道内换热流阻性能对比75-79
- 5.1 协同度对比75-76
- 5.2 平均换热强化比对比76
- 5.3 平均阻力增加比对比76-77
- 5.4 平均热力性能系数对比77-78
- 5.5 本章小结78-79
- 6 总结与展望79-82
-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79-81
- 6.1.1 主要结论79-81
- 6.1.2 主要创新点81
- 6.2 展望81-82
- 参考文献82-88
- 致谢88-8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9-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德越,马重芳,,秦文新,孙东良;矩形通道内强化表面的传热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2 黄军;黄彦平;王秋旺;马建;;纵向涡对窄间隙矩形通道内流动边界层作用特性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0年S1期
3 王广飞;阎昌琪;孙立成;曹夏昕;贾辉;;窄矩形通道内两相流动压降特性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年06期
4 王广飞;阎昌琪;曹夏昕;谢清清;;摇摆状态下窄矩形通道内两相流流型特性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年11期
5 王广飞;阎昌琪;孙立成;谢清清;贾辉;;窄矩形通道内两相流动压降特性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年12期
6 谢清清;阎昌琪;曹夏昕;黄彦平;王广飞;刘晓钟;;窄矩形通道内单相水阻力特性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02期
7 李虹波;陈炳德;赵华;熊万玉;;矩形通道干涸点传热特性试验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12年02期
8 朱明章;高璞珍;刘智华;;矩形通道内气泡脱离点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2年12期
9 李隆键;董相禄;马建;黄彦平;;摇摆条件下窄矩形通道内流动传热特性数值模拟[J];核动力工程;2013年04期
10 闫超星;阎昌琪;孙立成;幸奠川;王洋;;矩形通道高宽比对两相流动阻力和流型关系的影响[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毕树茂;;矩形通道流固耦合传热模拟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09)[C];2011年
2 黄军;黄彦平;马建;;带纵向涡发生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汽液两相流动传热特性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09)[C];2011年
3 秦胜杰;陈炳德;闫晓;肖泽军;黄彦平;;高压窄缝矩形通道饱和两相阻力特性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11)[C];2013年
4 黄军;黄彦平;马建;;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纵向涡有效作用距离初步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09)[C];2011年
5 黄军;黄彦平;马建;王艳林;;纵向涡强化汽-液两相传热特性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11)[C];2013年
6 黄军;黄彦平;马建;王艳林;;带纵向涡发生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CHF实验研究[A];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技术年报(2011)[C];2013年
7 唐玉峰;田茂诚;张冠敏;;矩形通道中螺旋线圈扰流特性PIV实验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8 喻娜;张渝;;汽泡壅塞改进模型对矩形通道临界热流密度(CHF)的预测[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2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畅;周期力场作用下矩形通道内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2 唐新宜;矩形通道内流动与强化传热的实验与数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相禄;摇摆条件下窄矩形通道内流动传热的大涡模拟[D];重庆大学;2012年
2 邱志方;矩形通道内的混合对流实验与数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宫园园;涡发生器强化竖直矩形通道传热流动性能数值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4 刘丽芳;矩形通道中柔性平板的窄频大幅振动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5 陈勇;摇摆条件矩形通道内流体传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6 谢凯利;小尺度矩形通道内碳氢燃料流动及强化传热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刘宇生;矩形通道内脉动流流动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高永坤;矩形通道内纵向涡发生器换热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顾阳;矩形通道内过冷沸腾气泡行为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孟繁鑫;微小矩形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73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973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