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动力论文 >

燃气烟气凝结条件下排烟损失测试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09:39

  本文关键词:燃气烟气凝结条件下排烟损失测试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节能 测试 排烟损失 气液两相烟气 冷凝 不确定度


【摘要】:在国际低碳趋势推动和国内《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具体要求下,强化节能和能源结构低碳化成为我国新的能源战略。“煤改气工程”是解决城市SO2、NOx和PM2.5等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举措,发达国家绝大多数燃气锅炉是可利用气化潜热、节能效果明显的冷凝式锅炉;燃气烟气凝结条件下,烟气量、排烟温度都无法准确测量,因此目前无法应用反平衡法进行热工测试;而用正平衡法测试时,受天然气气质不稳定、流量计量偏差等因素影响,无法确定现场测试精度。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含液滴烟气的温湿度测量方法,通过逆向取样气液分离、原位烟气在线伴热,温、湿度测量分析,可以获得烟气中水蒸气的凝结份额和热量分配规律,最终确定排烟损失。课题设计搭建了30KW冷凝换热热平衡试验台,设计开发了气液两相烟气抽气测温装置;研究各种测量参数对测试数据影响。在700KW试验装置上进行了验证试验,确认了装置的可用性;在6t/h工业装置考核了工业适用性。最终对测试方法给出了不确定度分析。课题探究了测量装置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得出实验条件下测量装置的最佳抽气流速和最佳伴热温度,采用本课题方法测得的烟温比直接接触式测量方式测得的烟温高3℃~5℃,能够滤除冷凝液滴的影响,得出冷凝条件下的排烟热损失。依据ASME PTC《锅炉性能试验规程》中不确定度评定的标准方法,确定了测试的不确定度:在被测量以t分布估计、对应包含概率95%下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0173(k95=2.40);在700KW实验装置上测量烟气温湿度的分布;在6t/h工业装置上测得排烟热损失为1.38%。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填补我国冷凝式锅炉热工测试方法的空白,为冷凝式锅炉节能效果的测试和评价、锅炉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节能 测试 排烟损失 气液两相烟气 冷凝 不确定度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011;TK12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背景10-11
  • 1.2 国内外对冷凝换热的研究现状11-14
  • 1.2.1 国外对冷凝换热的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对冷凝换热的研究现状12-14
  • 1.3 冷凝式锅炉的发展状况14-15
  • 1.3.1 冷凝式锅炉技术问题14-15
  • 1.3.2 冷凝式锅炉标准问题15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5-16
  • 1.5 课题来源16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6-18
  • 第2章 试验台系统和测试装置系统18-28
  • 2.1 试验台系统18-21
  • 2.2 测试系统21-26
  • 2.2.1 测试装置21-23
  • 2.2.2 温度采集系统23-24
  • 2.2.3 烟气分析仪24
  • 2.2.4 等速采样系统24-25
  • 2.2.5 温度控制系统25
  • 2.2.6 湿度测量系统25-26
  • 2.3 集成装置系统26
  • 2.4 本章小结26-28
  • 第3章 测量装置的探究及排烟热损失的计算28-63
  • 3.1 引言28
  • 3.2 烟气工况参数的取样测量28-33
  • 3.2.1 烟气流量的测量29
  • 3.2.2 烟气的采样依据29-32
  • 3.2.3 烟气温湿度的测量32-33
  • 3.3 燃气烟气凝结条件下的热工计算标准33-39
  • 3.3.1 天然气成分的分析33
  • 3.3.2 烟气成分的分析33-36
  • 3.3.3 烟气冷凝换热的热平衡计算36-39
  • 3.4 测试装置的实验验证和排烟热损失的计算39-56
  • 3.4.1 小型 30KW冷凝换热热平衡试验台的测试分析39-53
  • 3.4.2 中型 700KW冷凝式燃气锅炉的测试分析53-56
  • 3.5 测试装置的工业验证和排烟热损失的计算56-62
  • 3.5.1 30t/h全自动燃气冷凝蒸汽锅炉的测试分析56-58
  • 3.5.2 6t/h燃气冷凝蒸汽锅炉测试分析及排烟热损失计算58-62
  • 3.6 本章小结62-63
  • 第4章 测量数据的不确定度分析63-78
  • 4.1 引言63
  • 4.2 测量不确定度的相关概念63-64
  • 4.2.1 测量不确定度的分类63
  • 4.2.2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63-64
  • 4.3 试验前的不确定度分析64
  • 4.4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和步骤64-69
  • 4.4.1 测量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64-66
  • 4.4.2 测量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66-67
  • 4.4.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67-68
  • 4.4.4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68
  • 4.4.5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步骤68-69
  • 4.5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69-77
  • 4.5.1 温度分析69-73
  • 4.5.2 湿度分析73-76
  • 4.5.3 排烟热损失分析76-77
  • 4.6 本章小结77-78
  • 结论78-80
  • 研究工作的未来展望80-81
  • 参考文献81-85
  • 致谢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辉;;电炉烟气水冷装置设计计算方法[J];通风除尘;1982年03期

2 曹方中;;烟气中各成分含量的测算方法[J];节能;1983年01期

3 马风美;烟气置换燃气贮罐各项参数的确定[J];煤气与热力;1987年06期

4 李社锋;方梦祥;舒立福;余春江;宋长忠;骆仲泱;岑可法;;几种常用木材热解(燃烧)后的烟气析出规律试验研究[J];能源工程;2006年02期

5 曾世林;安汉民;黄海胜;黄荣升;梁奕;;半封闭矿热炉低温烟气余热发电技术研究[J];铁合金;2011年03期

6 雷承勇;王恩禄;黄晓宇;杨天尉;董建勋;祁城柱;孔德奇;;燃煤电站烟气水分回收技术试验研究[J];锅炉技术;2011年01期

7 孙金武;使用奥氏分析仪的误差及其减小的途径[J];江苏电机工程;1991年03期

8 刘振荣;奥氏烟气分析仪烟气试样中饱和水蒸汽的论证[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李乾坤;周劲松;张义;华晓宇;高翔;;褐煤焦吸附烟气中气态汞的实验研究[J];能源工程;2012年03期

10 陈珊珊;蒋勇;邱榕;李山岭;;某商铺火灾热和烟气危害性数值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忠;杨洪明;师建全;;卷烟添加剂对烟气标记化合物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A];2008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彭孝容;;大龙冶炼厂烟气收尘设计[A];2002年全国铜冶炼生产技术及产品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3 韩智强;范多青;王海涛;李荣全;晋宇;龙云红;;烤烟烟气化学成分与吸味品质的关系研究[A];云南省烟草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4 李炎强;相秉仁;屈凌波;吴拥军;唐纲岭;;烟气成分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研究[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5 余苓;刘百战;王美琳;张朝平;张敏;陆益敏;;指纹图谱异常指数法在烟气色谱数据处理中的应用[A];上海烟草系统2006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6年

6 余苓;刘百战;王美琳;张朝平;张敏;陆益敏;;指纹图谱异常指数法在烟气色谱数据处理中的应用[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静;肖友国;黄韬;夏庆余;辛昌霞;;脱硫脱氮试验烟气模拟系统设计与实践[A];第九届全国电除尘、第一届脱硫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艾学勇;韩冰;;安徽氯碱化工集团开放式电石炉烟气的治理[A];中国硅酸盐学会环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巍巍;严莉红;;深度抽吸对“中南海”系列卷烟常规烟气化学指标的影响[A];上海市烟草专卖局2007年度获奖论文集(工程技术类)[C];2007年

10 谢剑平;孙世豪;;烟草化学发展现状与趋势[A];2009-2010烟草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樊响 殷旭;摸清烟气“脾气” 干湿各有所长[N];中国冶金报;2013年

2 朱久发;VAI低成本减排二恶英的对策[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廷勇;自然通风状况下的烟气在典型建筑结构中的迁移及危害性评价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温正城;臭氧在烟气中氧化降解多种污染物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林瑜;垃圾焚烧烟气高温干式净化及其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郑剑铭;燃煤电站汞排放环境影响与TAC对烟气零价汞的吸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胡笑颖;生物质气再燃脱除燃煤流化床烟气中N_2O的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6 曹建华;改性醋酸纤维丝束及其在烟气过滤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7 万奇;V/Ce负载型催化剂脱除燃煤电厂烟气中元素汞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8 梅志坚;控制烟气汞排放的钴锰系列吸附剂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李华;溶剂法脱除烟气中SO_2、NO_x的基础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10 姚莉;烟气致癌成分人体代谢标记物分离分析新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宏宇;含水率对烟草燃烧性与烟气化学成分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东月;燃煤电厂烟气综合净化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王佰仟;余热锅炉中SCR反应器的新型布置形式及其效果[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刘超;低温烟气环境下的耐腐蚀材料优选[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赵立林;改性吸附剂吸附燃煤电厂烟气中汞的形态转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陈莉莉;基于射流冲击换热技术烟气酸露点仪的研究与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朱莹雪;烟囱内液滴轨迹分析模拟[D];重庆大学;2015年

8 王志强;[BPy]Br/AC去除烟气中SO_2行为的影响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9 王志强;燃气烟气凝结条件下排烟损失测试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石祥建;飞灰对烟气中汞形态转化的影响及测量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76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ongligc/976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5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